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扶贫产业纠偏提质

2020年04月14日20:02  来源:瞭望周刊社

5034

   扶贫产业应质效双提升,生命力旺盛,扶贫才可长久

   不断延伸扶贫产业链,保证产业扶贫健康发展、保障稳定脱贫、做到持久致富

  一条条县级“5+2”、村级“3+1”的特色产业线,一片片开花结果的扶贫产业园,编织起产业扶贫大网。当前,全国贫困地区累计建成10万个以上各类扶贫产业基地,已有超过90%的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参与到产业发展中。

  攻坚之年,不断壮大的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助力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梦。2019年,贫困地区特色种养业和电商、光伏、乡村旅游等产业扶贫新模式快速发展,带贫益贫机制初步建立,超过70%的脱贫户得到了产业扶贫支持。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能否做到因地制宜,不盲目上项目摊大饼?如何能够避免同质化低效竞争?怎样完善产业脱贫长效机制,持续为贫困地区发展和百姓生活注入动力?这是脱贫攻坚中“含金量”最高的考题。

  抓牢产业金钥匙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出台多项综合举措,助力各地扶贫产业发展:

  吉林发展以休闲旅游农业、农村电商和光伏产业为主的新兴业态,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超过30万人,人均增收1560元;广西河池发展核桃产业,不仅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还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四川金川县角木牛村立足当地自然条件,发展花椒、小水果、道地中药材种植,生猪养殖等产业,形成“一社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能否真正让当地及贫困群众受益,已成为评判扶贫产业是否选对选准的重要标准。

  一些贫困地区经济尚不发达,但发展特色产业潜力巨大。各地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将当地资源禀赋转化为脱贫财富,做大做强扶贫产业。

  原州区的冷凉蔬菜,西吉县的土豆、艾草,彭阳县的山杏、菌业,泾源县的苗木、草畜,隆德县的中药材……多年积累的生态红利,令曾经贫穷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催生一批绿色产业。

  仅在固原市,当地通过建设100多个“一棵树、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的试验示范园,就在17万余亩土地上试种300多个品种。芦笋、大果榛子、蜜脆苹果、俄罗斯沙棘等之前从未在固原出现过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正在形成规模,令不少贫困百姓从中受益。

  如今,“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等多种模式的探索、实践,助力扶贫产业更好发展。

  内蒙古兴安盟通过成立国有扶贫开发投资公司,统一管理产业扶贫项目。在科尔沁右翼前旗平安村,一座上下两层、1200平方米的电商服务中心拔地而起。中心由旗里一家扶贫开发投资公司协助当地利用150万元扶贫资金设计和建设,所有权归平安村,目前由村里一家种植合作社经营。按照投资公司、平安村、合作社签署的三方协议,从第1年至第10年,合作社每年要付投资公司租金,从第6年至第10年,合作社开始回购项目,第10年回购完成。

  兴安盟扶贫办主任陈延成认为,这种管理模式有三个好处:一是当地产业得以壮大,并形成10年期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二是扶贫资金使用一圈后,可连本带息收回,继续设计项目,发挥“滚雪球”效应;三是贫困人口、普通农牧民、村集体与这种模式形成利益联结,可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增收。

  在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带动下,扶贫产业带动效应日趋明显。

  2019年5月,陕西延安市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在洛川县,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指导当地大力推进分级分拣、冷藏冷链、品牌营销、精深加工为主的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

  “后整理就是让苹果穿上文化‘马甲’,插上品牌翅膀。”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说,通过精准对接消费需求,加强人才技术引进和科技研发,增加高端优质供给,延安苹果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0年产业扶贫工作的意见明确,今年会加强扶贫产业基地建设,深入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发展。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县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扶贫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产能向贫困县县城、重点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集中集聚。

  4月8日,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村民背着射干苗等中药材,前往中药材基地 王全超摄/本刊

  纠偏三种倾向

  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阶段,产业扶贫不仅要“拔穷根”,还要推动产业发展质、效双提升,提高产业带贫益贫能力,助力贫困户脱贫又致富。但记者近日在部分贫困地区调研发现,有的地方扶贫产业仍发展滞后,贫困人口收益不多。

  受访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警惕和纠正三种倾向:

  倾向一,产业跟风发展,同质化低效竞争。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地方在发展脱贫产业的过程中,都曾走过项目雷同、产品“撞车”的弯路。比如,农业方面多为养殖、种植或是土地托管,没有抓住当地特色,哪个市场反映好,就一窝蜂地种哪个、养哪个;还有的村镇,发展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产业扶贫项目,一个项目不行就换另一个。“看不准”“小散乱”的背后,凸显的是缺乏产业化理念。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不少基层干部和贫困户走进直播间,客串起卖货主播,各类农畜产品“扎堆”上网解决卖难。可以看到,在这些产品中,“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精深加工,附加值低,市场议价能力不高。同时,受产品丰富度有限影响,外面大的电商平台引不进来,仅靠企业、农户自己拓展市场,显得力不从心。

  多位受访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在选择、推进扶贫主导产业上,实践中容易面临两个“两难”:一个是如果不搞政府主导,困难群众的观念难转变,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时机;而行政强力推动,又容易带来“一刀切”的弊端,有时甚至会埋下价跌伤农等风险。另一个是,以农产品为主的富民产业,只有上了规模才有可能形成气候,如果没有前期的充分论证,协调布局产业,不但不能形成抱团优势,反而在规模化后容易出现同质化竞争。

  倾向二,大户得发展而贫困群众受益少的“扶强难扶弱”产业发展方式。近年来,多地都把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参与入股作为产业扶贫的模式。但记者调研发现,有的地方仍存在大户增收、特困户带不动的情况。

  有受访基层干部反映,在产业扶贫中,最需要扶持的贫困户因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和观念落后扶持不起来,扶持大户培养“种子选手”非常必要,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有的大户履行扶持责任的意愿减弱。

  倾向三,简单分发生产资料的输血式产业扶贫。发几只羊、给几头猪、送百十只鸡……在个别地方,扶贫还容易在给钱给物上打转,贫困户养好了就卖钱“脱贫”,养不好就再想办法,增加了当年脱贫、次年返贫的风险。“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仍然突出,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产业扶贫要“链”上做文章

  产业扶贫是个系统工程,如今资金、技术等因素不再是群众发展产业的最大障碍,急需的是在产业链上破题。尤其站在精准扶贫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坐标下看,更需延长生产环节之后的加工、销售等链条,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培育,把扶贫产业做深做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国宝、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等专家认为,要实现长远脱贫,关键是形成稳固的扶贫产业链,这需要放眼长远、提前谋划,坚持市场思维。

  ——遵循市场规律,避免拔苗助长。各地政府不仅要重视布局扶贫产业资源,更要统筹协调区域内的扶贫产业布局,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当前,不少贫困县乡“县一级有龙头企业,乡镇一级有规模企业,村有卫星工厂,户有小作坊”的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模式,已成为产业脱贫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

  从2015年起,陕西平利县开始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并在安置社区布点小型工厂,把就业创业、招商引资和移民搬迁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逐渐形成了“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的路子。目前,社区工厂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到6000余人。

  受访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延伸扶贫产业链,是产业扶贫健康发展、保障稳定脱贫、做到持久致富的法门。更为重要的是,对贫困群众而言,有了稳固的产业链,即便收益一时受影响,来年也仍有盼头。如此,产业扶贫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真正得民心、走得远。

  ——加强区域内扶贫产业宏观调控,科学合理布局,避免一拥而上。受访专家建议,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发展规划制订出台便于操作的共用优势资源、共建产业园区、共享发展利益、共担环保责任的政策,彻底改变片区内小而全、产业布局雷同、企业吃不饱、效益低等问题。严防各种浮夸规划,杜绝各种套取扶贫资金的虚假项目。

  ——大力优化人才环境。贫困地区农村“空心化”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地方只能选取适合老年人的产业,青壮年外出打工也使得产业发展缺少必要的人才支撑。一些产业科技含量比较高,地方在推广相关产业技术时往往因“无人可用”遭遇困难。

  受访专家建议,积极拓宽各类科技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渠道,加大对科技人才发展的资金投入,为科技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同时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带动更多外出群众回乡参与或主导扶贫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群众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主体作用,培育、打造更多真正能“造血”的扶贫产业。(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执笔:屈辰 参与采写:周立权 张亮 何伟 陈晨 张斌 陈地 王靖)

文章关键词:石漠化地区 光伏产业 扶贫资金 产业带动效应 产业融合 扶贫开发 扶贫工作 产业科技 扶贫项目 产业支撑 责编:王江龙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不毛之地蝶变绿色家园——石漠化地区云南西畴县的绿色发展之路

    “山上不栽树,喝水跑远路;坡地不垒埂,种粮要贴本;育得青山在,功德传后代。三光片区涉及兴街镇三光等6个村委会2253户,石漠化面积30平方公里,是西畴县石漠化最严重地区之一。

  • 安居乐业奔小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去年次旺久米全家从西藏贡觉县木协乡康布村搬到拉萨柳梧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启了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精准施策,就业、社保、教育等一系列政策及时跟进,打消群众的顾虑。

  • 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

    (记者王浩)近日,水利部完成2019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结果表明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生态环境整体向好态势进一步稳固,水土流失实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

  • 搬出穷山沟里的人生——广西71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全面小康之路

    广西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举措,只有搬出大山,才能摆脱千百年来的贫困状况。广西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大省区,“十三五”时期,广西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万人。

  • 有了这条高速路 广南不再“难”

    地处滇东南石漠化地区的广南县,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限制当地发展的最大瓶颈。正如陆孔祥所说,在广南,旧莫乡只是全县的一个缩影,交通成了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 贵州紫云:党建链上产业链 助农户闯市场

    党员不仅带头搞种植,还和农户结对子,从选种到销售全程指导。平寨村党支部还组建了种植合作社,162户贫困户全部加入,收益按照“721”方式分配,即70%利润用于贫困户分红,20%用于村合作社,10%用于务工农户。

  • 绿色正在“唤醒”石漠山区——广西生态扶贫新观察

    罗城县水果生产技术指导站站长姚宁说,2019年全县毛葡萄产量1.54万吨,初步形成种植、销售、加工产业链,带动酿酒、饮料等产业发展。东兰县林业局副局长石华说,全县已形成油茶、板栗、核桃三大经济林产业,2019年林业产业总产值18.14亿元,6.6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获益。

  •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挎着水壶,拎着干粮,贵州省荔波县架桥村贫困户柏应权又开始了一天的巡林工作,“当上护林员,家门口上班,一年工资上万元,脱贫稳稳的。中西部22个省区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26万亿元,生态扶贫带动300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地区林草植被持续增加,森林覆盖率平均增长超过4个百分点。

  • 追梦不停歇 奋进小康路

    5月5日,在贵州省赤水市长沙镇长兴村,农户在晾晒刚采摘的金钗石斛鲜花。近年来,赤水市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农民在丹霞石上种植金钗石斛9万余亩,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 云南广南 百日总攻决胜脱贫(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探访)

    3月中旬,云南省全面启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要求在6月底以前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出列贫困村、未摘帽县全面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广南县曙光忠卫韭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最近一派繁忙景象,没有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忙着割韭黄。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