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法治准备

2020年04月16日17:27  来源:学习时报

503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4月8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指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我们也需要做好法治准备,以有力手段应对外部形势的风云变幻。做好法治准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坚持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价值和精神为导向,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曲直和定分止争的准绳来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塑造行为习惯,决定行动策略。受严峻的国际疫情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会引发“蝴蝶效应”,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和难以预知的风险。此时更需要坚守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工作进展,化解社会矛盾,平衡各方利益。这既是制度得以维持、规则得以遵守、利益得以维护的必要前提,也是确保应对举措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有效保证。在新的形势下要稳步推进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国际交往和协作,更需要坚持法治思维,以维护社会秩序,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社会秩序平稳运行;坚持法治思维,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坚持法治思维,强化风险治理,预防、规避和消除社会风险;坚持法治思维,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坚持法治思维,推动全球治理法治化,积极争取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完善法律规范体系。针对疫情导致的外部环境变化,要进一步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坚持立法先行,做到重大事件应对于法有据。通过完善国内法律规范体系,形成日益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突发公共卫生领域立法,完善传染病防控法律体系,适时调整《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回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染病跨境传播风险;科学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尽快出台生物安全法等,进一步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法律规范体系。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涉外法律规范体系,应对外部风险做到有法可依,捍卫我国国家安全和利益。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和地区组织立法工作,从国际法领域的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在国际关系处理、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等方面提出中国主张,发出中国声音。

  规范法律实施。规范法律实施要做到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规范化运行。伴随疫情扩散,可能会为经济全球化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会导致涉外投融资、消费服务等经济纠纷增多。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做到公开透明、于法有据,对国内外各方主体一视同仁,公平执法。法院对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引发的涉外法律风险应当进行充分研判,必要时制定专门的司法解释或发布指导性案例,为此类案件的审理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也为涉外企业正确应对法律风险提供行为指引。相关组织(律师协会、涉外法律服务中心等)也应着力提升涉外法律服务,及时发出贸易摩擦预警信息,同时帮助外贸企业检测法律风险,协助外贸企业应对涉外诉讼、仲裁和调解。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守法观念,将对法律的内在尊崇外化为个人依法行事的行为方式,培养起遇到问题找法律的行为习惯,自觉维护法治权威、抵制违法行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法、用法的法治氛围。

  培养涉外法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人才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疫情之后,国际交往和合作无论是加强还是放缓,我国都需要一批熟知国际法律规定并精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专门涉外法治人才,他们是依法有效维护国家利益、提升我国国际法治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人才保障。高校作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当制定符合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规律的培养方案,培养德法兼修的涉外法治人才。其中,品德教育是第一位的,要筑牢法治人才信仰之基,补足其精神之钙,在处理涉外法律事务中使其牢记使命、责任和风骨;夯实学生法学知识理论基础,增强法学学科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有计划地持续支持高校教师、学生到国际组织研修实践,培养法律融合外语、经贸、政治、外交等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法治人才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仅需要理论功底,更需要实践经验。涉外政府部门、涉外司法机关、涉外企业、涉外法律服务机构等部门,要为涉外法治人才提供实践机会,并在反复实践中持续培养,不断精进其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

  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可能一成不变,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好防范举措,从思维、规则、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入手全面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法治准备,牢固筑起抵御外部各种风险挑战的法治之墙。

文章关键词:国际法治 法治环境 环境变化 蝴蝶效应 野生动物保护法 外部环境 培养方案 生物安全法 国境卫生检疫法 应对举措 责编:彭向华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述评:坚持多边主义 顺应时代潮流

    回眸历史,多边主义在消弭战争创伤、促进全球发展、避免大战重演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疫情没有阻挡人类合作应对挑战的步伐,今年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在云端举行,预示着多边主义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 【每日一习话】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

    习近平: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习近平主席关于气候变化的系列讲话,多次确认了中国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国际法治的立场,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大国责任担当。

  •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起法律界热烈反响 “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不仅将引领中国迈向世界法治强国之林,还将为世界法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 时政新闻眼丨中央首次召开这个重要会议,系统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

    前不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第一个全面更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政新闻眼》注意到,2018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曾把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概括为“10个坚持”。

  • 习近平致信中国法治国际论坛(2020)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在中国法治国际论坛(2020)召开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致信。中国坚持开放包容、互利互赢,愿同各方一道,积极开展国际法治合作,为建设开放型经济、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法治支持。

  • 求是网评论员:始终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

    在上个世纪前半叶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的战祸之后,联合国应运而生,国际社会支持多边主义的声音成为主导力量。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 【100秒漫谈斯理】世界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联合国?

    单边主义没有出路,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由各国共同维护普遍安全,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共同掌握世界命运。系列之十一:【100秒漫谈斯理】镌刻在国名上的这两个字有何深意 

  • 海外网评:建设一个更强大的联合国是唯一正确选择

    9月23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一个更强大的联合国追求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致力于帮助各国共同努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改善贫困人民的生活,战胜饥饿、疾病和扫除文盲。

  • 中俄锐评丨摒弃霸权冷战思维 携手实现平衡发展

    当地时间9月23日出版的《俄罗斯报》在《中俄锐评》专栏刊发题为《摒弃霸权冷战思维 携手实现平衡发展》的评论文章。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的中国再次发出反对霸权主义、摒弃冷战思维、坚持多边主义和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坚定呼声。

  • 第一观察 | 习主席为何要在联合国讲“聚焦行动”“起而行之”

    22日,在联大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揭示出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四大启示,为携手迎接挑战指出方向。“不搞例外主义”“不搞双重标准”“也不能歪曲国际法”……这三个“不”,道出习近平主席对“大国更应该带头做国际法治的倡导者和维护者”的期许。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