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4月16日电题:种树守护三江源
新华社记者薛玉斌、王浡
见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昂江多杰时,这位54岁的康巴汉子正和150多位工人一起,在扎曲河畔的玉树高原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里忙着。
昂江多杰黝黑的皮肤在高原的日照下泛着光。他拖着一条当年在地震中受过伤的腿,在基地里来回奔波。春光易逝,4月底前,他们要一边出圃大树,一边争分夺秒地栽种藏柳苗子。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高原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当地群众在清理修剪过的树枝(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三江源头,平均海拔4000多米,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高,温差大,含氧量低,气候严酷。在玉树,曾流传着“树如玉贵”的说法。
昂江多杰是地地道道的玉树人。“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说,玉树的树苗都是从外地用牛驮过来的。树苗用羊毛毡裹起来泡在水里,保持湿度,长途跋涉才到玉树,树苗太金贵了。”昂江多杰说,“院子里种下的树苗就像是家里的一员,大家都细心呵护,生怕夭折。”
即便再细心照顾,大多数树苗还是难活。高寒缺氧,气候多变,这些绿色的生命就像是扎曲河里的一片落叶,一不留神就消失了。加之以前人们不懂培育方法,外来苗木运到玉树后,往往不经培育就直接大面积栽种,资金投入大,树木成活率低。
“在这里种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娃娃还难。”但不管条件有多恶劣,也阻挡不了玉树人对绿色的渴望。
亚吉佳日山下的德卓滩,原是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期间规划的产业园区。2015年,玉树州委、州政府将这里打造为玉树高原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同年3月份,玉树高原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破土动工。
这是4月11日拍摄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境内的树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以前的德卓滩都是砂石地,地都荒了,在这里种树是不敢想的。”清墟、换土、施肥、种植……那段时间,昂江多杰和360多名工人起早贪黑地工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持续了45天,终将“砂洲”改造为“绿洲”。
目前,实验基地已培育出适宜在玉树生长的青海云杉、藏柳、密植丁香、河北杨等各类苗木71万株,成活率达90%以上。
昂江多杰现在最喜欢的事,就是坐在树下,听风吹过枝丫发出的沙沙声,心满意足地看着眼前栽下的大片绿。
“我们种下树苗以后,恨不得天天守在旁边,看到被风吹断的树苗就十分心疼,两三天吃不好饭。”昂江多杰边说边轻抚身旁的藏柳。
在实验基地的小苗培育区,玉树州林业和草原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公保旦增在水池前指导工人浸泡藏柳幼苗。这位58岁的林草人每天像“奶爸”一样细心呵护着实验基地的“孩子”,从早到晚,风吹日晒,皮肤变黑了,树木变绿了。
“我现在就看着这些藏柳苗子慢慢长大,它们长大了,我也就退休了。”公保旦增蹲在一棵藏柳苗前仔细端详。
对扎根在高原的玉树林草人来说,造林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子孙后代。“把三江源守护好,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就是我们对祖国最大的报答。”昂江多杰说。(完)
走进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一排排民族风格的民居别具特色。村民们身着盛装,献上洁白的哈达、切玛、青稞酒,表达对总书记最隆重最热烈的欢迎。习近平走进长江源村87号,村民申格的家。
回到家后,江文朋措和两个朋友商量着成立了治多捡垃圾志愿队,利用闲暇时间在县城周围捡拾垃圾。新华社发 如今,治多捡垃圾志愿队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治多管理处的一个协会——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生态环保协会,大家有了统一的绿色会服。
近日,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演惊险“熊出没”剧情:两头成年棕熊趁着夜色,潜入保护区一管护站,“顺走”厨房和储藏室一袋面粉及部分午餐肉罐头。
构建以生态环境整体质量提升为统摄目标的跨部门跨行业和面向大流域区域的协同联动(一体化)的行政监管治理体系。展望我国“十四五”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最为重要的是切实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充分发挥“十四五”规划目标的统领作用。
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行、自驾行、越野赛等于一体的人文之旅的发布会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玛查理镇噶丹村,生态管护员才让卓玛在村子周边的草原上捡垃圾(8月19日摄)。在地广人稀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管护员“点成线、网成面”,在生态管护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更以理念和行动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推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2013年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阐释“两山”理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热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娘本:我叫娘本,我是青海省同仁市隆务镇热贡地区的一个唐卡绘画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热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娘本:唐卡艺术传到我们热贡地区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代代在传承。
近日,“民族团结党旗红”网络主题活动来到青海玉树。玉树基层干部学院负责人李玉兰校长认为,报答党的恩情,通过这种基层干部培训,让学员们能力提升以后,回去在村上、在社区基层给老百姓服务好,这是最终目的。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电站(8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玛查理镇噶丹村,生态管护员索南吉(右)与才让多杰在村子周边的草原上捡垃圾(8月19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