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50年再回首:揭秘“东方红一号”里的中国故事

2020年04月25日10:03  来源:央视网

5034

  央视网消息:“东方红一号”是我国卫星事业发展的开端。当年的科研人员如何用最简陋的设备实现中国的第一个太空使命?让我们一起从老一辈航天人的奋斗故事中寻找答案。

  “看得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星”

  按照1967年确定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目标,卫星必须做到“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看得见”就是卫星在轨道上飞行时,要能让地面上的人用肉眼直接看见。科研人员最终想出了一个“借光”的办法,也就是在第三级火箭上安装一圈增加亮度的观测裙。通过反射太阳光,大大提高观测的亮度。没有资料可供借鉴,研制团队花了一年多时间一点点摸索。但地面上始终无法真正验证卫星在几百甚至上千公里外的视觉效果。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东方红一号观测体系统负责人 沈祖炜:我自己心里确实是没有底。我们的轨道近地点是438(439)公里,远地点2484公里,你如果说400多公里能看到,但是卫星的全程你都能看到么?

  4月25日晚8点29分,“东方红一号”卫星飞经北京上空。研制人员至今清晰地记得天空中划过的那道轨迹。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装车间电测组组长 刘福余:大家当时都停(下来),我也抬头看,真的是一个亮晶晶的卫星在走。那时候的心情真的是特别激动。大家都热泪盈眶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 孙家栋:发射“东方红一号”的时候,入轨的精度是相当高的。

  一个人走得更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就在发射当天,全国60多万人在广袤的2000多公里航线沿线上,守护着一根根电杆,确保通信畅通。

  “听得到”:在宇宙中唱响东方红

  卫星看得见了,“听得到”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东方红一号卫星遥测系统专家 吕家驹:最早提出一个用录音机。当时的录音机、录音带都是那么大的。你说那么大的东西要上天,而且是机械的东西,可靠性怎么办?后来就想到电子音乐。

  这个方法其实是在太空中将电子音乐版本的东方红乐曲,转化为无线电信号,在地面接收后进行广播。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东方红一号卫星遥测系统专家 吕家驹:当时就是基本上围着它干了多少年,起码是四年左右。

  记者:如果这个乐曲没放出来?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东方红一号卫星遥测系统专家 吕家驹:那当然是失败了。

  发射后十五分钟,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了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宏亮。

  "上得去": 13次失败与6次成功

  要发射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离不开运载火箭提供的强劲动力。1965年,一群年轻人毅然来到内蒙古的戈壁荒滩上,开始了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拓荒。研制初期技术不成熟,常会遇到发动机故障甚至剧烈爆炸的危险情况。当时一共进行了19次试车,前面13次都以失败告终。

  中国航天科工六院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人员 陈克明:19次最后的六次都是成功的,连续六次没有失败。

  1970年4月24日夜里,“长征一号”火箭即将点火发射之时,陈克明是最后一批从发射塔架上撤离的人,他要对固体发动机进行最后的检查。

  中国航天科工六院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人员 陈克明: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装第三极的电发雾管,那是最危险的,但那个年代我们就不怕。说明我们在尖端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了。

  小算盘立大功 卫星热控方案靠手算

  多项突破的背后是极度艰苦的条件,老一辈航天人从零开始,走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航天之路。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卫星温控专家 侯增祺:这就是当时热控计算,对于不同的工况进行计算。那时候的计算开始用算盘,后来才有计算尺。

  记者:这还有十的负三次方。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卫星温控专家 侯增祺:十的八次方这还有....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卫星温控专家 侯增祺:计算方法设计方法没有,自己来推导公式,来建立方程,然后来解,全是拿手算出来,就现在不可想象的。

  当年,不仅设备简陋,实验条件也非常艰苦。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主要技术负责人 戚发轫:比方说要做低温实验,没有低温实验室,在哪做?(在)海军的冷库里头,我们穿着大衣,夏天穿着塑料鞋去做实验,出来以后我们的塑料鞋都冻裂了,碎了,很困难。但是在那种情况下,我们能完成这个任务。

  五十年前“东方红一号”的温控范围在5度到40度左右,而这个数字即便是放在今天,依旧能够满足大多数的卫星要求。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主要技术负责人 戚发轫:我们自己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没有用任何一个外国的技术、外国的产品。温度控制的技术也是先进的。我们不仅能够发射信号,还能唱歌,这也是外国人没有做到的事情。

文章关键词:东方红一号 1970年 中国故事 航天科技集团 再回首 长征一号 东方红 502所 看得见 听得到 责编:彭向华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厚意蕴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事业奋斗者的共同追求和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在新中国尖端技术领域的集中体现。“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成就“两弹一星”事业的重要保证,充分体现了依靠集体智慧协同攻关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 砥砺复兴之志 永葆赤子之心——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

    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题:砥砺复兴之志 永葆赤子之心——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 ”  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一段段以民族精神标记的奋斗征程,始终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

  • 砥砺复兴之志 永葆赤子之心——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九周年之际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超凡的政治视野和勇毅的使命担当,开启了新时代的伟大征程。”  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一段段以民族精神标记的奋斗征程,始终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

  • 人民论坛网评 | 读懂“100%”背后的梦想与精气神

    6月23日上午9时43分许,我国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拼搏,勇攀科技高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突破了一批又一批“牵鼻子”“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 飞天

    2020年4月23日,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习近平给包括孙家栋在内的11位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沙特、埃及期间,中国与沙特和阿盟分别签署了卫星导航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习近平主席与埃及总理一同参观了中国高科技展的北斗系统专题展区。

  • 【每日一习话】发展航天事业 建设航天强国

    习近平: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发射、准确入轨,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首战告捷。这段话出自2013年6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参研参试单位代表时的讲话。

  • 热搜警告!中国四大航天发射场,超燃开播

    在这次足以载入中国航天史册的成功背后,是一群坚守使命的航天人,同样也是文昌航天发射场作为中国现代化新型航天发射场的实力体现。这场直播将聚焦于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最新的发射塔架9#发射塔架,在介绍塔架发射系统之后,还会登塔架观看塔架内部。

  • 走过五十年 长征火箭好样的!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组合体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序幕已拉开。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先进低温火箭技术的国家。

  • 创业维艰 奋斗以成——习近平讲述的那些奋斗故事

    ——2014年3月,习近平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前往寿宁县下党乡调研(图片来源:福建日报)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

  • 我们的征途星辰大海

    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