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题:两个“1万亿元”,有何特殊深意?
新华社记者韩洁、申铖
财政赤字规模增加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发行1万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出炉,两个“1万亿元”就迅速占领各大媒体头条,格外打眼。
有人算了笔账:新增1万亿元后,今年赤字达到3.76万亿元,加上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约占中国GDP总量4.1%。
国内专业人士分析,除了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的4.76万亿元,报告还提到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合计下来,这些政策总规模按小口径计算约8.5万亿元。
为何要举债?钱花到哪去?怎么花好?特殊之年,这些都是打理好“国家账本”的必答题。
(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020年,既有决战脱贫攻坚的硬任务,又有疫情冲击下保就业稳民生的硬需求,还要为实体经济减负,努力扩内需、促创新、补短板……每项工作都不容有失,每项工作却都“花费不菲”。
而另一个事实是,国家“钱袋子”今年也比较紧张。
-14.5%,这是今年前4个月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
一些地方财政捉襟见肘,部分出现了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三保”困难情况。
解决“钱从哪里来”,是中国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全球遭受疫情冲击国家都需解答的“难题”。
特殊时期要有特殊举措。
两个“1万亿元”,正是对冲经济社会风险,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体现。
一定有人疑惑,为什么要选择扩大赤字和债务规模这一政策工具?
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认为,扩大内需、激发市场活力,结构性财政政策比总量性货币政策效果更明显。
“这些政策各有侧重、协调配合、综合发力,可有效对冲疫情造成的财政减收增支影响,支持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他说。
(二)
有了资金来源,花到哪里非常重要。
几万亿元的资金和百姓有啥关系?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说,两个“1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
具体讲,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将建立,让资金坐着“直通车”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抗疫特别国债的用途“顾名思义”——主要用于地方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
抗疫特别国债的发行是首次,但特别国债并非新鲜事物。我国曾在1998年和2007年分别发行过2700亿元和1.55万亿元的特别国债。
所谓“特别”,就是为特定目标发行,具有明确的用途。
特别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纳入国债余额限额。此次1万亿元的规模,发行期限将以10年期为主, 与中央国债统筹发行。
至于3.7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既可作为重大项目资本金,又能支持重点在建项目和补短板工程。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充电桩、新能源汽车、新消费等都能从中受益。
这里,想到财政部部长刘昆22日在“部长通道”上算的一道加减题:
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0270亿元,支出247850亿元。一收一支,多出来的6万多亿元就是今年增加的支出所在,也是两个“1万亿元”等特殊安排的特殊用意。
(三)
2020年,新增1万亿元赤字规模后,财政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创下历史新高。
有人又担心了,今年赤字率可是突破了所谓的3%“国际警戒线”,安不安全?可不可行?
说起这事,业内一直有争议。
3%的赤字率“国际警戒线”说法,主要源于欧盟对成员国的财政准入条件,财政赤字须低于GDP的3%,政府债务余额必须低于GDP的60%。
不过,欧盟也认同,成员国面临严重经济衰退时不受此限制,短暂超过3%也是允许的。
事实怎样呢?
关注世界经济的人会发现,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的赤字率经常突破3%,高的达到两位数都不奇怪。尤其今年,受疫情和世界经贸形势影响,全球财政赤字率和公共债务水平明显上升。
据IMF预测,2020年全球平均财政赤字率将由2019年的3.7%上升至9.9%,比国际金融危机时的峰值还要高。举例看,美国赤字率将由5.8%升至15.4%,法国由3%升至9.2%。
专家指出,每家有每家的具体情况。在如今的复杂变局下,很难将3%的赤字率视为国际通行标准。
客观上讲,每个国家应该有符合自己实际的赤字率警戒线,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债务余额、政策取向等情况,以此衡量债务水平的高低。
“我国赤字率和政府负债率在世界经济体中一直是相对较低的,适当提高赤字、扩大债务是有可行空间的,风险也是可控的。”恒大研究院原院长助理罗志恒说。
“真金白银”来之不易,要坚决管好用好。
铺张浪费的钱绝不该花,没有绩效的钱绝不该花,花了就要依法依规问责,还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一句话,节用裕民。“钱袋子”紧了,政府就要过“紧日子”,花钱就要精打细算,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7月30日11时35分,随着财政部直达资金监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库司司长王小龙按下“确认中标”按钮,抗疫特别国债发行圆满收官。许宏才介绍,财政部创新制度建设,着手构建覆盖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和监管全过程的制度体系,紧急搭建资金监控网。
今年以来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 基层承担着疫情防控、稳定发展、保障民生等多项任务 需要花钱的地方多了 政府“钱袋子”更紧张
所谓直达资金,是指中央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是特殊之年我国应对疫情影响、推动财力下沉的特殊之举。北京大学教授刘怡表示,上半年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措施,积极创新了财政资金筹集方式,多渠道推动财力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平稳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经济预计萎缩4.9%,中国将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国家。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采取了及时果断的防控应对措施,为科学防控疫情、有序复工复产及经济社会复苏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时认为,世界经济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衰退。” “一系列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的针对性政策,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思维。
记者3日从财政部了解到,财政部日前印发通知,部署推进各地财政部门加快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和工作机制建设,推动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中国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逐步增多。中国不仅经受住了疫情“大考”,更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精准施策,推动大国经济稳健运行。
5月28日下午,随着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胜利闭幕,不同寻常的今年全国两会圆满结束。如何更好地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胜各种风险与挑战……时代的大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作答。
题:砥砺前行 使命必达——从全国两会看中国信心 站在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和千年小康梦想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巨轮风雨无阻,砥砺前行。在严峻挑战背景下,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这次特殊的两会汇聚广泛共识,凝聚起强大的信心力量。
连日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围绕“六稳”“六保”谈认识、明方向、析路径——兜住民生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积聚未来发展势能,就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并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