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九曲黄河一份情 ,两岸绿林四季清。黄河安澜,是中国人做了几千年的梦。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要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流经河南多个地市,与河南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2020全国两会之际,河南广播电视台映象网推出“我家住在黄河边”特别策划,深入黄河流域的河南农村基层,采访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实现美好生活的百姓故事。
映象网记者崔学庆
【人物名片】
尚广强,1956年12月19日出生在新乡市平原示范区韩董庄镇荒庄村,现任河南宏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共党员,河南省人大代表。
为了帮扶和拉动滩区周边贫困村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创业扶持措施,累计安置从业人员上千余人。他还向社会弱势群体、公益事业和地震灾区累计捐款上百万元,为贫困村修路、修建学校,救助贫困学生及留守儿童,累计帮扶资金达400万元。
尚广强曾荣获中国好人、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返乡创业带头人”、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新乡市践行城市精神“十大敬业”人物、新乡市“星火科技带头人”、新乡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省“十大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奖,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章、新乡市“践行城市精神十大敬业人物”、新乡市优秀建设者、新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年少时贫穷离开出生地 迫于生计外出打工
尚广强出生于荒庄村,早年生活饱受贫穷之苦。荒庄村位于黄河滩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村土地贫瘠,沙化严重,蝗虫多发。尚广强全家9口人挤住在一间不足三十平米的芦棚里,生活极度艰难。
迫于生计,尚广强和同乡到黄河南岸去买卖木材,拉人力车,承受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坐船往返黄河中数次险些丢掉性命。又到焦作林场伐木,还下过小煤窑,周而复始,风雨无阻,一干就是15年。在这些日子里,尚广强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慢慢的还清了外债……
尚广强是在无数好心人的帮助下一步步走过来的,那时候他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回报乡亲们和无数好心人的滴水之恩。
回乡创业目的只有一个:不让父老乡亲再过苦日子
1994年,在外奔波拼搏多年后,尚广强小有积蓄。当他看到乡亲们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时,决定要在家乡创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让大家早点过上好日子。
这年春天,他揣着自己的全部家当和十多万元钱,在老家租了3.6亩土地,建立起了“原阳县宏达胶合板厂”。建厂之初,仅有十几间低矮的石棉瓦棚,24名工人,一台陈旧的6层热压机,设备落后,产品单一,资金紧张,以收树疙瘩为主要原材料。
创业的艰难是不言而喻的,但厂里刚刚有一点盈余,尚广强就开始帮助那些最困难的贫困户。逢年过节,村上的一些孤寡老人都会收到他送去的大米、蔬菜等生活物品,无论是村上有病无钱医治的家庭、孤寡老人还是周边的贫困户,他都主动给予救济。谁家孩子们交不上学杂费,尚广强都会亲自把钱送到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家长手中,千叮咛万嘱咐说“再穷,咱都不能不让孩子们上学,有啥困难你们跟我说一声”。
尚广强还不遗余力的支持家乡建设,他投资300多万元为荒庄村修建了道路、学校、幼儿园,投资110余万元为荒庄村捐建了村委会办公楼、村卫生所、老年活动中心等,并帮助该村于2014年实现了整村脱贫。
产业带动、科技扶贫:尚广强创出新路子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扶持下,尚广强带领公司职工奋进拼搏,经过25年的发展,公司由最初的小型人造板厂发展成为了拥有南北中三大区域,占地500多亩,下辖10个子公司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产业帮扶是帮助困难户脱贫的重要途径。尚广强长期致力于产业帮扶,每年招工时都留出固定名额安置贫困群众和残疾人就业。他们针对特困家庭,每个家庭安排2-3人就业,对于残疾人则安置在门岗、仓库、保洁等劳动强度较轻的岗位,职工月平均工资3600多元,一般困难户家庭成员就业两三年后就可实现家庭脱贫,企业直接安排就业一项带动了当地1300多名贫困农民工就业。尚广强还重点扶持周边贫困村创办木材加工厂,不仅给予技术上的指导,而且也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并且还收购其加工的产品。几年来他们共帮助贫困村建立木材加工厂80多家,每个加工厂安排30-40名贫困群众就业,共计带动2800多名滩区贫困户实现了就近就业,形成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就业和扶持小微企业,尚广强带动了4000多人就业,使上万人受益脱贫。
【朴素愿望】
“‘贫困不止,扶贫不休!’让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真正脱贫是我的梦想,我们没有理由停下前进的步伐。”尚广强说。
【心里话】
在新的征途上,尚广强的脚步不会停止,他将继续用实际行动来带领更多的农民致富,带动更多的贫困区发展,用广博的胸襟书写 “平凡”的人生。
吕荣辉,2016年成立原阳县裕明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葡萄种植。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带领乡邻致富奔小康,成了当地脱贫摘帽典型。
郭金明,76岁贫困户。他所居住的孟津县小浪底镇上梭椤沟曾经是省级深度贫困村。上梭椤沟紧挨黄河、三面环山。如今,该村发展起“风光经济”,老郭在村里支起了“郭老汉免费茶摊”,这个公益性岗位不仅为他带来收入,还让他的“三句半”“小快板”有了用武之地,增加了村里的人气,提高了自己的名气,郭金明感到如今的生活格外幸福。
编者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九
“邙山头,黄河南,烂衣破履撑小船。”这是荥阳市高村乡官峪村的一首民谣,就在十几年前,官峪村还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贫困村。而现如今,这里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村民们依靠河阴软籽石榴种植、采摘,搞起了“绿色经济”。而改变的不止是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昔日破败的“贫困村”,也因为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成了远近闻名的“度假村”。
李继国将普通大米改种成米中贵族“黄金晴”,范县德勤种养殖有限公司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优质稻谷生产明星,产品供不应求,公司成立短短两年来实现年销售收入350万元,利润90万元,带动地方稻米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作出了积极贡献。
黄河流经河南多个地市,与河南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2020全国两会之际,河南广播电视台映象网推出《我家住在黄河边》特别策划,深入黄河流域的河南农村基层,采访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实现美好生活的百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