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5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丛亮就地方政府专项债的相关情况作了介绍。
丛亮表示,合理的债务水平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适度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控制债务水平。
首先,要实事求是、因时因势提高或降低债务水平。在经济运行处在下行阶段,国内外市场需求出现减少或收缩的情况下,就要适当提高政府的债务水平,增加有效需求。在经济处于上行阶段,国内外市场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就要适当降低政府的债务水平,减少总的需求。这都是逆周期调节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提高政府债务水平是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举措,这一点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的冲击和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这一整套财税政策的方案是经过各方面认真研究、反复测算、综合权衡才确定下来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债务风险防控的需要相匹配。新增的1万亿元的财政赤字和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直达到市县基层,直接惠企惠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也是强调要有一定的收益,项目融资要与收益相平衡,将来要形成资产。
其次,要辩证看待这个问题。中国的赤字率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不算高,为应对新冠疫情各国财政赤字都在大幅度增加。IMF预测,2020年全球的平均赤字率将从2019年的3.7%提高到9.9%,发达国家平均由3%提高到10.7%,其中美国提高近10个点,到15.4%,法国提高到9.2%,英国提高到8.3%,日本提高到7.1%,新兴市场和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平均也都提高到9%左右,我国整体赤字水平相较而言还很低。
第三,要瞻前顾后,将债务总水平控制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债务风险防范的问题,并且把它作为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任务之一。截至到2019年末,中国政府的债务率是38.5%,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水平,如美国是106%,欧盟是80%,日本是238%,印度是69%,巴西是92%。
总的来看,适当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等,既是可行的,也是安全的,同时也是必要的。这一系列财政政策既有助于稳定中国经济的运行,同时也将有助于稳定整个世界经济的运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介绍,正确处理债务和经济的关系,发挥好地方政府债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地方专项债务使资金跟着项目走,有三个“用于”:一是主要用于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和重大战略的项目;二是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三是用于资本性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这些资金还要带动民间资本,促进有效投资,扩大内需,保持增长,这样能够产生更多有效的资产。
宁吉喆表示,市场经济从会计学、统计学的角度出发是资产负债经济,企业有资产负债表,国家也有资产负债表。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国家统计局编制了全国的资产负债表。最新的资产负债表表明,我国的总资产已经超过1300万亿元。这个资产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多年的投入、多年的发展形成的。我国的基础设施,无论是交通、通信、能源、水利还是市政,都已经在这些投入的支撑下形成了很有效的资产。我国具有世界上分类最完备的产业体系,这也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投资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带来的。所以要促进一定合理的负债投资,形成大量有效的资产,这样就能使得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有更加扎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7月30日11时35分,随着财政部直达资金监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库司司长王小龙按下“确认中标”按钮,抗疫特别国债发行圆满收官。许宏才介绍,财政部创新制度建设,着手构建覆盖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和监管全过程的制度体系,紧急搭建资金监控网。
今年以来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 基层承担着疫情防控、稳定发展、保障民生等多项任务 需要花钱的地方多了 政府“钱袋子”更紧张
所谓直达资金,是指中央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是特殊之年我国应对疫情影响、推动财力下沉的特殊之举。北京大学教授刘怡表示,上半年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措施,积极创新了财政资金筹集方式,多渠道推动财力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平稳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经济预计萎缩4.9%,中国将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国家。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采取了及时果断的防控应对措施,为科学防控疫情、有序复工复产及经济社会复苏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时认为,世界经济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衰退。” “一系列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的针对性政策,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思维。
记者3日从财政部了解到,财政部日前印发通知,部署推进各地财政部门加快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和工作机制建设,推动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中国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逐步增多。中国不仅经受住了疫情“大考”,更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精准施策,推动大国经济稳健运行。
5月28日下午,随着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胜利闭幕,不同寻常的今年全国两会圆满结束。如何更好地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胜各种风险与挑战……时代的大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作答。
题:砥砺前行 使命必达——从全国两会看中国信心 站在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和千年小康梦想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巨轮风雨无阻,砥砺前行。在严峻挑战背景下,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这次特殊的两会汇聚广泛共识,凝聚起强大的信心力量。
连日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围绕“六稳”“六保”谈认识、明方向、析路径——兜住民生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积聚未来发展势能,就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并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