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豫事 > 正文

初心不改 一世挚爱——访著名广播剧导演周文凯

2020年05月27日14:23  来源:映象网

5034

“每当浏览新闻,关注国家大事的时候,我总在想如何用广播剧作品来尽一位广播剧人的职责。”周文凯,著名广播剧导演、演播艺术家。40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广播剧艺术结缘;下海十余年,重新回归,他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

从一个小演员,到执行导演,再到荣获“全国小说演播艺术家”、“广播剧最佳导演”,这条路,他走了四十年……今年是中国广播剧诞生70周年,恰逢周文凯先生和广播剧艺术结缘40周年,特殊的时间节点,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位视广播剧为一生挚爱的艺术家,一起感受他和广播剧艺术的不解情缘。

记  者:听说您父母都是搞话剧艺术的,您很小就开始演广播剧了?

周文凯:是的,我出生在一个艺术之家,父母都在河南省话剧院工作。1980年,我正上小学三年级,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杨万青导演到我们话剧院来了,他是为儿童广播剧《比大小》来挑演员,当时在省话的家属院,一大堆小孩子当中,我很幸运被导演选中了,饰演剧中的主要角色小宝,我当时特别兴奋……被选中,我想可能跟剧团那个环境有关,可以说我从小就是看着话剧长大的,耳濡目染……还算有些表演天赋吧!

少年周文凯在广播剧《比大小》中饰演小宝

记  者: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初次接触广播剧的体验吗?

周文凯:对,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广播剧,当时河南电台录制广播剧要求很高,我们小演员们放学后就集中在一起反复排练,这个排练过程有一个星期左右,然后导演才让我们进棚录音,录制得非常成功。导演说我把小宝这个角色演播得活灵活现,还特别表扬了我呢!这部儿童广播剧播出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也让当时的我很是骄傲了一阵子!

记  者:听说这部广播剧给您增添了自信,并且带来了好运,以至于影响到您后来的专业选择?

周文凯:是的,《比大小》这部广播剧的录制让我更加自信了!1980年,我参加了郑州市教育局举办的“郑州市小学生故事比赛”,获得第一名,被授予“郑州市优秀少年”称号。后来,我还参与拍摄了至少四、五部电视剧,记得其中有一部叫《我们是朋友》,是和著名表演艺术家方化一起主演的,当时上初中二年级,一系列的成功尝试和演播体验让我越来越热爱表演艺术。1986年我初中毕业时,河南省戏校开设了话剧表演班,我不假思索就报考了,并顺利地考上了,这之后就以团代校,学习表演专业。

电视剧《我们是朋友》剧照 少年周文凯(左)和著名表演艺术家方化(右)

记  者:在话剧团当学员时期,都有哪些艺术体验?对于表演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应该是更深入了吧?

周文凯:在省话学习、工作期间,除了日常表演课、小品训练、朗诵、声乐、形体训练等,我还参与了多部话剧的排练演出,电视剧的拍摄、配音和广播剧的录制。我的母亲刘连玲是我的表演老师和声乐老师,她是哈尔滨人,是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代广播文艺工作者,后来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师从著名艺术家金乃千先生,毕业后辗转来到了河南郑州。我母亲是我艺术之路的启蒙老师,她对我要求非常严格,也对我寄予了厚望。这一时期,我刻苦训练基本功,对表演艺术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记  者:您在台前演话剧,还应邀拍电视剧、录广播剧,应该说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历练,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相比较而言,哪种体验最过瘾? 

周文凯: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我一直对广播剧演播情有独钟。舞台表演艺术外在、张扬的成分较大,观众能看到你的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说台词时需要大声、甚至夸张些;电视剧配音讲究的是跟着画面走,要求贴近角色、贴合生活,语言自然就需要收一些;而广播剧演播则完全转入听觉艺术,全靠演播者的声音、独特的演播技巧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所以,在广播剧中塑造人物时,是利用声音的化妆技巧适度夸张,但是又不像话剧台词那样,我总结广播剧的角色语言是介于电视剧配音和话剧台词之间的一种艺术语言。

广播剧角色在没有肢体语言参与的情况下,很多内容无法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用声音形象去塑造,需要演播者深刻体验角色,用心创作、用声音“表演”,可以说广播剧演播的艺术要求更高、表现难度更大,更富有挑战性,所以我感觉录广播剧,特别能调动我浑身的细胞和创作激情,感觉特别过瘾!

在学员班那一时期,我参与录制的广播剧有《黄河纤夫》、《白居易》、《蹚将白朗》等。那些年录制广播剧很多都是采取   外录,演职员到登封山里、洛阳山里找个招待所住下,白天排练,晚上杂音少的时候录制。一部广播剧在外面至少要录制四、五天,大家一起对词,相互刺激,可以说是热热闹闹,非常开心,创作氛围特别好。

广播剧《黄河纤夫》录制现场

记  者:听说您后来下海了?这应该跟当时文艺院团不景气的大环境有关吧?下海的经历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周文凯:下海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我所在的省话剧团很不景气,工资发不下来,下海是不得已而为之,我就想着试试呗!前后十二年的时间,1990到2002年。我在深圳干过几年,在郑州办公司做影视剧,策划拍摄了不少电视剧,像《国法难容》、《中原利剑》、《国税大案》,还有电影《四点半的铃声》、《古币奇缘》、《保镖玫瑰》等。

下海多年,在影视圈摸爬滚打,酸甜苦辣,人间冷暖,感受得特别真切。穿梭于生意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天天忙于应酬,喝酒、熬夜、狂欢、迷茫、颓废……钱也挣了点,但整个人的精神是空虚的,到后期我经常在夜晚扪心自问:我是谁,这种生活是我想要的吗?我的人生难道就这样一直下去了吗?

记  者:下海十二年后,您又回归了,并且选择了广播剧,这可以说是您人生历程的一次重大转折,激发您做出改变的动力是什么?

周文凯:2003年,非典在全国控制住后,受河南电台著名广播剧导演宋丹平老师的邀请,我参与录制了抗非典广播剧《紧急拦截》。一别多年后,再次走进录音棚,我突然感觉一切是那么熟悉,久违的创作激情突然迸发,演播时我很多次泪如雨下,内心有很多感慨……在当时市场经济,利益至上的大环境中,人心浮躁,而广播剧一直都没有变,一直在歌颂人间最美好的东西,是那么纯粹,就像一股清流,激荡着我。当时的我已经三十多岁,过了而立之年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是这么热爱广播剧!是的,从小到大,广播剧一直都在我的心里,从来没有离开……

当时,省里搞广播剧专业的没有几个人,因为干广播剧不赚钱,有点门路的都去拍电视剧、拍电影了,事实上,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今天。我当时非常困惑,我要什么?金钱和艺术,我到底选择哪个?哪个才是我的人生目标?记得宋丹平老师对我说:“你想好了,如果想挣钱不要干广播剧,去干影视多好啊,我们做广播剧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如果你真热爱广播剧,就跟着我干吧!”经过一番认真、冷静的思考,我决定将自己今后的人生将和广播剧艺术融合在一起,努力把广播剧做好,使之发扬光大。我思考了两天后,对宋老师说:“师父,我想好了!”

广播剧《女公安局长》演播现场 周文凯(右二)和著名导演、演播艺术家宋丹平(右一)

记  者:对您而言,宋丹平老师就是一位伯乐,也是您的导师,他在广播剧艺术方面给了您怎样的引领?

周文凯:2004年,作为广播剧专业创作人才,我被调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这期间,宋老师对我可以说是倾囊相助,传授技艺,教导人生,事无巨细……就这样,我跟着宋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在广播剧导演、长篇小说连播编辑演播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

在调入电台之后,我先后参与录制了广播剧《追踪乌啸边》、《将军与小兵》、《天哨》、《永远的常香玉》、《女公安局长》等,都是宋老师的导演,我担任执行导演,其中广播剧《女公安局长》获得了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剧《生死较量》获得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记  者:通过您和宋老师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种传帮带精神,事实上,河南广播剧事业也正是因为有宋老师和您、还包括河南台之前的很多文艺工作者在内,有了大家的甘于清贫、执着追求、无私奉献、悉心传承,才涌现出了那么多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宋老师退休之后,河南台广播剧的创作重任,是不是就落在了您的肩上? 

周文凯:是的,艺术都有传承,前辈艺术家的经验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宋老师手把手带我排广播剧,还带我认识了很多国内广播剧界重量级的人物,像黑龙江台的王锐老师、饶津发老师,中央台的高坦老师等等,一直以来,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很庆幸遇到了一位好师父,也很开心,这一步自己走对了!

2012年我开始独立执导广播剧《军功章》、《编外雷锋团》,那年获得的是河南省广播剧二等奖,到后来,2014至2016年,我担任导演,先后录制了广播剧《永不褪色的照片》、《马鞭的召唤》、《旧草帽》,三部作品都获得了河南省广播剧一等奖,而且同时获得河南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周文凯(左二)在广播剧《永不褪色的照片》现场给演员说戏

记  者:艺术需要创新,对于广播剧艺术也如此,请您结合具体的创作实践,来谈谈如何?

周文凯:网络时代,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信息的爆棚,很多人都是碎片化阅读、自主型收听,最早出现的博客、短信、视频,现在陆续被微博、微信、短视频所取代,伴随着“微时代”的来临,一种有别于传统广播剧的微型广播剧——微剧也应运而生。2016年,我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抓住了当时的一个新闻热点,以赴非洲马里执行任务的“维和英雄”申亮亮为原型,以时空穿越、亲情对话的手法创作的一部广播剧作品《37秒》,剧中运用时光穿梭的科幻效果,再现了申亮亮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讴歌了中国军人为人类幸福不畏牺牲、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该剧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广播剧专家奖微剧一等奖。

周文凯现场演播广播微剧《37秒》片段

记  者:刚才您谈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创新,题材方面呢?

周文凯:在广播剧的创作方面,我们有一个主旨,就是紧紧围绕“主旋律、正能量”进行创作,可以在题材方面,不断拓宽视角。2017年我执导的广播剧《抢滩帕哈姆》属于国际商战题材,之所以尝试这个题材,主要源于对这一领域多年的关注和思考。改革开放40年,我们中国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伴随而来的不仅有融合,还有摩擦,还有因文化的差异性而产生的冲突,面对国际竞争,中国应有自己的态度和坚定立场,就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我们就围绕“国际商战”做了篇文章,以小人物展开恢宏时代,表现中国人自强不息、敢作敢为的精神。这部广播剧获得了河南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八届中国广播剧专家奖一等奖,我本人也因此获得了第十八届中国广播剧专家奖最佳导演奖。2018年,我导演的广播剧《神秘的信号》,这个是国家安全方面的题材,题材上又是一次拓展,这个获得的是第十九届中国广播剧专家奖一等奖,河南省广播剧一等奖。总之,做广播剧,我认为要不断关注当下热点,紧扣时代脉搏,要敢于突破、创新!

周文凯(左二)荣获第十八届中国广播剧专家奖最佳导演奖

记  者:今年您又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能否跟我们介绍一下?

周文凯:2020年春节期间,在疫情紧急时刻,我和广东、福建的广播剧同仁一起,参与策划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再度出征、指挥防控疫情为题材的广播剧《一路逆行》,这个已经录制完成并且播出了;今年计划制作的一部重头戏,是以二七塔和二七精神为题材、讲述几代铁路人努力奋斗的故事,二七塔不仅意味着一段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更是一种被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这部广播剧名字就叫《永远的二七塔》,还有一部体育励志类题材的广播剧《父亲的三轮车》,都在准备当中。

记  者:一直感觉您身上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这是支撑您创作的最大动力,对吗?对于未来广播剧的创作,有哪些思考?

周文凯:是的。广播剧作为一种文艺形式,一直为党和国家唱响着主旋律、弘扬着正能量,表达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传达着美好的道德情操,这是主流价值观,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和呼唤的。这些年,我们所制作的广播剧,都是遵循着这样一个主旨,在国内同行业处于较高的水准,我们把焦裕禄、申亮亮等河南籍代表人物,通过艺术化的创作,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听众耳边,带给他们感动,带给他们希望和美好,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这是文艺工作者的一份责任。

未来广播剧的发展,我认为首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主旋律广播剧;其次,可运用大数据分析,根据用户的需求来选题,继而进行创作和演播;主旋律作品完全可以拥有市场,这个市场很特殊,我把它称之为“心灵市场”。紧跟时代要求,贴合群众需求,引导受众向高层次追求,发挥主旋律广播剧更大的影响力,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前进的动力……

文章关键词:广播剧 导演 周文凯 作品 责编:程琳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防“疫”父子兵——黑龙江徐克艺家庭的防“疫”故事

    ”  徐克艺的喊话起到了效果,不戴口罩的居民快速戴上了口罩,扎堆唠嗑的百姓则快速返回家中。在疫情防控期间,徐克艺录制防控宣传音频13个,包含喊话、通告、快板书、广播剧等多种形式,在乌翠区防控宣传车、乡村大喇叭、广场音响循环播放。

  • 有听头!少儿广播剧《西游记》全国联播啦!

    3月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客户端、央广网、河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展的经典少儿广播剧《西游记》全国大联播活动正式启动。即日起,小朋友们就可以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客户端、央广网、全国各级广播电台、融媒体中心,收听这部精彩的声音大戏了。

  • 还记得把墨水当红糖蘸的他吗?百年前,是什么令他做出了推动历史的选择?

    在陈望道之前,梁启超、李大钊、张闻天等都曾在文章中摘译、引用过《共产党宣言》片段,但一直没有全文的译本。也欢迎关注FM93.4上海新闻广播《990早新闻》和《今晚》节目,收听精彩广播剧《渔阳里来信》。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