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在“民”与“法”之间彰显为民情怀

2020年06月02日11:5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5034

  编纂一部我们自己的民法典,是几代人的夙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法典以“民”命名,以反映人民的意愿、保障人民的权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充分体现出它的“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我国民法典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民法典,它的出台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民事领域的根本大法,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民法;每个企业的设立终止、生产经营都与民法息息相关。体现这一主旨的民法典草案,由民法总则与各分编草案“合体”而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其内容大到国家所有制和产权保护制度,小到老百姓生产生活、邻里纠纷、婚姻家庭、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这意味着我国的民法典将成为一部新时代市场经济的保障法、人民权利的宣言书。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民法典的出台必将深刻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必将有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我国新时代的法治里程碑。

  人格权独立成编

  人格权编是人民权利最重要的宣言书,规定着人民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是弘扬和维护人格尊严的最直接的规范基础。我国自民法通则以来就一改传统民法“重物轻人”的观念,不仅注重产权保护,而且贯彻落实了宪法关于“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要求,对人格尊严和人格自由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规定。民法通则关于人格权的集中规定,为我国人格权的发展和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21世纪是一个更加尊重人格尊严、保护人格权的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高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的隐私、个人信息、名誉等人格权的保护带来更为严重的威胁。为此,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格权立法,强化人格权保护,就显得更为迫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目标,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最终体现,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远大愿景。通过编纂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完善人格权法治,既是对既往人格权立法经验的总结和发展,也是落实“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精神,适应当今社会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人格权保护的需要。人格权独立成编不仅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现代民法以人文关怀为特点的鲜明时代特征,更为世界人格权保护法治贡献出我们的中国方案。

  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改善生态环境、追求绿水青山的期盼越来越强烈。但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问题频发,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群众非常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此背景下,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民法对高度社会化及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的当下国情所作的一次重要回应。民法典不只是总则部分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规定为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而且在物权编、合同编、侵权编等重要分则中也均有体现,如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增加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并明确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等等。这使得民法典既具有古朴民法典的传统风貌,又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亦有助于树立民众节约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切实回应人民的法治需求

  民法典进一步完善了保护人民群众人身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财产权益的相关规定。为有效防控突发事件,规定“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应当执行政府依法实施的应急处置措施和其他管理措施,积极配合开展相关工作”,并要求业主依法予以配合;为解决人们“头顶上的痛”,完善高空抛物坠物治理规则;为保障弱势群体住有所居,增加规定“居住权”这一新型用益物权;为保障个人生活安宁和个人信息安全,强化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为顺应网络时代财产保护需求要求,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作了原则性规定。民法典平等、包容,前所未有地关注和保护着每一个人的权利,我们有理由相信,民法典的施行不仅使得人民人身和财产安全有保障、经济生活有秩序、公平正义能彰显,而且必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作者:童志锋,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严城,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民商法系主任)

文章关键词:人格权 生态环境损害 坚持和发展 情怀 重物轻人 居住权 责编:林瑶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朋友圈骂同事"乡下人" 被判在朋友圈道歉

    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第一千条规定:“行为人因侵害人格权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的,应当与行为的具体方式和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

  • 警惕!你的“脸”5毛钱被卖了

    AI“换脸”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造成了隐患。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9月9日至2020年8月31日,该法院共受理利用网络侵害人格权纠纷6284件,其中涉网侵害肖像权纠纷4109件,占比约65.4%。

  • 使用明星表情包也会侵权吗?专家称须尊重肖像权

    2016年,该明星以侵犯肖像权为由,将胡某及甲公司诉至法院,请求判令二被告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15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维权成本3000元。法院审理后认定胡某及甲公司使用原告表情包的行为侵犯了原告的肖像权,判决二被告书面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成本。

  • 大数据时代侵犯隐私权事件频发!别怕,民法典为你撑腰

    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近日以“民法典人格权编的立法亮点、特色与适用”为题,为法院干警授课。民法典人格权编,用了多款条文,规定了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重要权利。

  • 周小毛:民法典的社会治理价值

    特别是从社会治理看,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全面规范民事关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的特点,是支撑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资源。民法典的颁布,为社会提供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权威的治理规则,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的民事行为,从而通过权威的治理规则使民事领域的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 【光明网专论】民法典为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作者: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 王利明  作为我国民事法律的集大成者,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直接以“民”命名的法典。

  • 民法典学习,首席大法官来划重点

    首场宣讲课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围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牢牢把握民法典核心要义 确保民法典正确贯彻实施”这一主题,与干警们进行面对面交流。C.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将庞大的民事法律规范按照完整逻辑体系予以整合,实现了民法体系的统一。

  • 贯彻实施民法典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以切实实施民法典为契机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 民法典:保障大国善治的法律重器

    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同频共振,从国家治理主体、治理路径、治理模式和治理的现代化等多维度,诠释和践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化,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由此观之,我国民法制度体系充分体现了国家治理智慧,依靠制度创新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形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生动力。

  • 走进民法典丨人格权独立成编——每个生命都是生机勃勃的生命

    5月28日下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而民法典总则编第二条告诉我们,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