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民法典:保障大国善治的法律重器

2020年06月13日10:2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5034

  【解码民法典】  

  作者:陈晶莹(全国人大代表,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

  民法典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形成、进步、发展的民事法律制度成果荟萃。通过全面总结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民法典将分散在各单行法中的民法规范系统集成,形成一部体例科学、内容协调、规范合理,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法典,更好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涵。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同频共振,从国家治理主体、治理路径、治理模式和治理的现代化等多维度,诠释和践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化,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

  以人为本的立法原则为民事主体参与国家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国家治理现代化,人格平等是关键。民法典的编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立法宗旨。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平等”与“保护”贯穿法典始终。在体例上将人身关系置于财产关系之前,体现了“先人后物”的立法精神。法典单列了人格权编,广泛确认公民享有的各项人格权。在此基础上,民法典明确“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人格权编则明确界定隐私以及侵犯隐私权的不法行为,规定个人信息收集、处理的基本原则以及国家机关对个人信息的保密义务等,构成了规范国家权力、保护人民权利、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律依据,为民事主体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自愿平等的契约制度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国家治理路径

  英国法学家梅因曾说:所有社会进步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养成,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更推崇相互协商、达成共识、共同践行的契约精神,更加渴望规则治理。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将这种契约精神固定下来,不但通过对民事主体的规定规范了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对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和违约救济等规定确立了交易的基本法律形式,而且还在总则编确立了“自愿、平等、公平、诚信、公序良俗、绿色”等六项民法基本原则,突出强调公序良俗原则和绿色原则,要求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很好的治理路径。

  多元协同的规制模式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基本遵循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变革在上层建筑领域的体现,深刻反映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某些普遍性规律。其中,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呼应多元协同的治理模式。由政府、市场、社会协同的开放型治理结构需要健全的法治体系来界定多元主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功能,以及各自的行为边界,明晰多元主体互动的刚性规则,以形成国家治理合力。民法典在这方面的贡献和作用是显性的:就公权力和私权利的边界作出清晰的划分,两者互不干扰,更易实现平衡;适应时代需求,完善多元侵权主体下的网络侵权责任;明确和完善单位在防范性骚扰上的法定责任以及高空抛物各义务主体的责任,充分体现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的理念。

   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民法典充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回应社会现实需求。一是单列人格权编,突出保护人民的生命权、名誉权、隐私权等重要权利,不仅是我国民事立法的一次重大创新,更蕴含着对人权的充分尊重和保护;二是针对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带来的侵害个人信息现象,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则,还首次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围;三是适应新时代契约订立的特点,明确了电子合同的订立规则,其中在借款合同一章首次就高利放贷作了禁止性规定,对于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加大对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医学和科研活动的管制力度,并设置了伦理道德红线。由此观之,我国民法制度体系充分体现了国家治理智慧,依靠制度创新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形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生动力。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13日 07版)

文章关键词:民法典 国家治理 善治 法律体系 民事主体 人格权 光明日报 人体胚胎 民法制度 责编:赵惠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最高检:加大支持未成年人、农民工等群体诉讼维权力度

    民法典总则编专设“监护”一节,修改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了家庭监护职责、国家监护制度。检察机关要把贯彻实施民法典与修改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有机贯通衔接,紧密结合持续落实“一号检察建议”,更好促进未成年人保护综合治理。

  • 刷脸可取90厘米厕纸?这个星级公厕引热议!很多地方都在用

    据今年5月报道,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长虹路的路边公厕就安装了人脸识别取纸设备。据新华社,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表示,人脸信息作为生物识别信息,一般来说伴随着人的一生,是不可更改的。

  • 检察官章春燕当选CCTV2020年度法治人物

    12月4日,CCTV2020年度法治人物揭晓,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检察院党组成员、检委会专职委员章春燕获得CCTV2020年度法治人物称号。CCTV2020年度法治人物评选暨颁奖礼活动由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本次评选委员会成员由各部委评委代表、法学专家评委代表、媒体评委代表和律师评委代表组成。

  • “离婚冷静期”冲上热搜 民政部回应冷静期制度不适用于诉讼离婚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有关“离婚冷静期”的热议备受关注。”  针对公众关注的“冷静期规定是否不利于保护受家暴当事人”问题,杨宗涛回应,民法典关于离婚冷静期制度的规定只适用于协议离婚。

  • 民政部:冷静期不适用于诉讼离婚

    为了贯彻民法典有关离婚“冷静期”制度的规定,民政部近日对婚姻登记程序进行了调整,在离婚程序中增加了“冷静期”。针对社会关注的“冷静期规定是否不利于保护受家暴当事人”问题,民政部4日回应:“冷静期”只适用于夫妻双方自愿的协议离婚,对于有家暴情形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离婚并没有“冷静期”的规定。

  • 让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河南省“宪法宣传周”活动启动

    今年12月4日是第七个国家宪法日。据介绍,今年是全国第三个宪法活动周,时间为11月30日至12月6日,活动周期间,河南省将通过组织开展旁听庭审活动,开展宪法、民法典知识竞赛等活动,重点宣传宪法、民法典和疫情防控有关法律法规。

  • 冷静期实施后离婚程序如何调整?民政部回应四大焦点

    明年1月1日,民法典即将实施,民政部出台相关通知对婚姻登记程序作出调整。王金华介绍,根据现行《婚姻登记工作规范》规定,调整后的离婚登记程序为“申请—受理—冷静期—审查—登记(发证)”。

  • “离婚冷静期”制度明年1月1日实施 会让离婚更难吗

    在多地试点之后,离婚冷静期制度下月起将在全国铺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为了贯彻民法典有关离婚冷静期制度的规定,民政部对婚姻登记程序进行调整,在离婚程序中增加冷静期。关注离婚权、离婚自由,折射出公民法治观念的进步,但围绕离婚冷静期的一些过度、跑偏解读,也有必要澄清。

  • 离婚冷静期真要来了!有顾虑跟担心的看这里……

    自2021年1月1日起,新调整后的离婚登记程序包括这五个步骤:申请→受理→冷静期→审查→登记(发证)。离婚冷静期并没有违背“离婚自由”的原则,他只是为冲动离婚开了一副“后悔药”,而非对婚姻自由增加了一道“枷锁”。

  • 河南省宪法宣传周活动启动

    活动期间,我省将以“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为主题,开展旁听庭审活动、宪法和民法典知识竞赛等主场活动和主题活动,重点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和疫情防控有关法律法规等。活动当天,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被授牌成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