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石嘴山6月16日电 (记者 李晓喻)“我觉得已经奔到小康了!”说起现在的生活,恒达纺织有限公司劳务移民扶贫车间工人马建建一脸满足。
马建建2012年从有“苦甲天下”之称的宁夏固原搬来石嘴山市,在这家扶贫车间工作已有五年。“以前在固原种地,一家子一年也就赚四五千元(人民币,下同),现在一个月我就能挣4700元,算比较高的工资了”,她笑着说,如今一年家里能存四五万,还买了套54平米的新房。
像马建建这样靠“扶贫车间”摆脱贫困的人不在少数。同为纺织女工的岳银川说,以前自己在固原做农活又苦又累不说,一年只能赚几千元,而现在她家每年都能存个五六万元,“和在固原的日子比简直不能想象”。
据介绍,目前恒达纺织有限公司已吸纳了附近900多名搬迁群众就业,其中80%都是女员工,人均增收4.5万元。
现在,扶贫车间已在宁夏不少地方蔚然成风,成为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工具。
惠农区燕子墩乡海燕村党支部书记何鹏介绍说,村民建档立卡贫困户多数学历都在小学甚至小学以下,劳动技能较差,外出务工压力较大。为了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照顾家里两不误,乡里争取了1800多万元的投资,引进一些企业在当地建设编织袋生产线、袜子生产线,主要招募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现在,扶贫车间每年能安置就业124人,年人均收入增加2万元左右。
走进海燕村的扶贫车间,两鬓斑白的老人们正麻利地套着编织袋。何鹏说,该车间有三五十位50-60岁的老年人在这里工作,领计件工资。“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不熟练,一天也就挣20多元,现在每月能有1800-2600元不等的收入,这样老人有事做、有钱赚,生活更有保障。”
分析人士认为,扶贫车间把过去简单的“送钱上门”变成了“送工作上门”,实实在在地激发了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不仅能够提高贫困民众的素质和劳动技能,也有助于解决留守妇女、老人面临的许多实际困难,是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良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提出,要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人社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务院扶贫办也印发通知,将支持扶贫车间建设,推进扶贫车间复工复产,优先吸纳搬迁贫困劳动力。有理由期待,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今后各类“扶贫车间”将得到更大力度扶持。(完)
近年来,姚磨村逐步建起1.2万亩的冷凉蔬菜基地,种植菜心、西兰花、娃娃菜等蔬菜,冷凉蔬菜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百姓脱贫增收的“新动能”。记者在姚磨村的蔬菜分拣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快速地将一颗颗西兰花整齐地码进泡沫箱,并核校称重。
俯瞰杨岭村,群山绿树环抱中,屋舍俨然,村道整理,村子秀丽多姿。(新华社记者 谢建雯摄) 新华社银川6月23日电(记者谢建雯、卢鹰)盛夏时节,郁郁葱葱的六盘山深处,“老马茶馆”里又飘出了甜甜的八宝茶香。
马克明是杨岭村的养牛大户,2016年养牛已经超过200头,不过要是跟今天的规模比,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这个现代化牛棚里,目前养殖640多头。“杨岭正在改变,不仅仅是村子的面貌,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 当我们和村干部们围着火炉促膝长谈,才知道,杨岭的改变绝非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