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 (记者李延霞)记者从中国银保监会获悉,今年1至5月,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6.03%,较2019年全年平均利率下降0.67个百分点。
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表示,今年以来,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一季度,制造业贷款平均利率4.32%,较年初下降0.46个百分点。对于如何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叶燕斐表示,要督促银行机构进一步加强负债端成本管理,不盲目竞争提高存款利率,避免高息揽储,推动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进而引导贷款利率下降让利实体经济。
他表示,近期银保监会就银行机构结构性存款违规展业问题下发专项文件,要求银行科学审慎设计结构性存款,不得发行收益与实际承担风险不相匹配的结构性存款,避免银行机构盲目提高存款成本。
叶燕斐表示,要推进银行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减少人工管理成本,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要持续督促银行规范服务收费行为、合理确定资产端利率等。
在金融监管部门重拳整治市场乱象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规模持续压降,相关业务风险正得到进一步控制。所谓“结构性存款”,简单说就是“存款+金融衍生品”,即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
8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行之有效。报告认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效疏通,“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LPR→贷款利率”的利率传导机制已得到充分体现。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通过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等政策,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各地有关部门则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贴息或奖励补偿机制。
新增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2.85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5.15万亿元,广义货币(M2) 同比增速重回两位数……最新出炉的3月多个金融数据增长超过预期,显示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正在快速恢复,也显示疫情暴发以来打出的宏观政策组合拳的效果逐步显现。
一季度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同比多增1.29万亿元,为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持。对此,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分析称,从“量”上来看,一季度人民银行通过降准、再贷款等工具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而新增人民币贷款7.1万亿元。
市场普遍预期,利率水平下行仍有空间,央行本周进一步将MLF操作利率下调5个至10个基点的可能性较大。3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综合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贷款利率明显下行,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与经济发展。
13日下午,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决定于3月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曾刚表示,定向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可以支持银行在资产端进行更长期限和更低成本的贷款投放。
随着监管部门加大对中小银行流动性定向支持和年中因素消退,定期存款利率上升势头将趋于平缓。” 从数据上看也是同样的情况,据统计,5月份城商行和大型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最高,其中3个月、6个月、1年和5年期利率城商行最高;2年和3年期利率大型商业银行最高。
去年四季度例会的提法: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去年四季度例会的提法: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2月21日,在中国人民银行举行的专家座谈会上,多位专家表达了一个一致的观点:当前货币政策并未放松,更谈不上是“大水漫灌”。在专家们看来,及时通过降准等一系列手段补充流动性是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