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在中国人民银行举行的专家座谈会上,多位专家表达了一个一致的观点:当前货币政策并未放松,更谈不上是“大水漫灌”。
怎样的操作算“大水漫灌”?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看来,“大水漫灌”可能主要指的是2009年的状况。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7.68%;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31.74%。“与这种现象相比,当前的情况属于适度、平稳地运行。”连平表示,2019年1月末,我国M2增速为8.4%,人民币贷款增速为13.4%。
观察是不是“大水漫灌”,宏观杠杆率也是重要指标。座谈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给出一组数据:2018年我国宏观杠杆率比2017年降低1.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2012年至2017年,我国宏观杠杆率的年平均涨幅是11.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2018年我国首次实现了降杠杆。”阮健弘说。
在专家们看来,及时通过降准等一系列手段补充流动性是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的应有之义。随后,1月金融数据仅出现了改善,远远谈不上“大水漫灌”。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说,2018年初以来的各项金融数据都在收紧,再加上外向型企业对出口的预期不好,开始被动“去杠杆”;在资本市场上也有“收紧”的现象,上证指数大幅下滑,上市公司大面积质押股权。
曹远征表示,当前,防范金融风险需要稳定杠杆率,但在“偏紧”的条件下,就需要补充流动性,避免因为各项因素交叉叠加导致更大的金融风险出现。从当前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来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并未大幅下降,这说明尽管补充了流动性,但货币条件并没有放松。
连平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去年银行信贷和存款、资产负债都朝着收紧的方向在走,货币政策在此时进行逆周期调节,方向明确,这属于“热了浇点水,冷了加加温”,是逆周期调节的应有之义。
“稳健货币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连平认为,货币政策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需求会有所变化,有时候是往偏松的方向调整,有时候是向偏紧的方向调整,这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功能之一,“必要时的确要增加流动性的投放,此时信贷增速适当快一些符合逆周期调节的需要”。
另一市场关注的数据是1月的票据融资问题。数据显示,1月票据融资显著增加,表内票据融资和表外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分别新增5160亿元和3786亿元,二者合计占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19.3%,较去年同期上升13.5个百分点。有观点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企业通过票据贴现和结构性存款的组合从银行套利所致。
“1月中下旬,我们也了解过票据套利的问题,的确有个别出现,但不是普遍现象。”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现在结构性产品的利率正在回归,套利空间也不存在了。
“票据融资增长较快,并非中长期贷款,是信贷恢复初期的正常现象。”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广义社会融资规模即使剔除票据也有温和反弹。在逆周期调控初期,企业对未来判断仍不乐观,资金需求和资本开支较为犹豫,这都是正常的。
邢自强认为,近期国内宏观经济已出现一些可喜的边际改善,如1月信用债、国债和地方债的合计净融资就接近8000亿元,速度明显加快,这将促使广义社会融资规模增速逐渐企稳回升。
央行表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信贷增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套利”等行为时刻保持警惕,及时采取措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经济日报记者 陈果静)
可以预见,数字货币必将高效地满足公众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对法定货币的需求,提高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助推我国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数字货币与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信用背书不同,央行数字人民币的背书主体是国家信用,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的背书主体是互联网企业或商业银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6日)上午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负责人分别介绍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各项措施和落实进展。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3万亿元,同比多增2.6万亿元;保险业赔付9989亿元,为实体经济增加了风险抵御能力。
杰弗里·冈本表示,中国采取的大规模防疫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中国的金融和货币政策也为经济复苏奠定了良好基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 杰弗里·冈本: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减缓了疫情危机的冲击,也帮助中国经济快速恢复。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20年三季度中国杠杆率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宏观杠杆率增幅为27.7个百分点,由上年末的245.4%上升到270.1%。2009年至2017年,宏观杠杆率年均上升超过10个百分点;2017年到2020年,年均宏观杠杆率增幅是8.1个百分点,2017年以来,表外融资增长明显放缓,宏观杠杆率保持了基本稳定。
6月份以来,人民币出现较大幅度升值,市场逐渐形成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并引发了一定的投机行为,加剧了人民币即期汇率下跌,同时也为远期汇率大幅攀升埋下了隐患。可见,当前外汇市场供过于求,如何维持人民币汇率在均衡水平下的稳定,如何实现双向波动,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华尔街日报》称,最新研究显示,支出而非低利率,更有助于防止新冠疫情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害 《华尔街日报》也指出,最新研究显示,支出而非低利率,更有助于防止新冠疫情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害。
△《华尔街日报》称,最新研究显示,支出而非低利率,更有助于防止新冠疫情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害 《华尔街日报》也指出,最新研究显示,支出而非低利率,更有助于防止新冠疫情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害。
央行日前公布了8月份金融数据,社融表外格外亮眼。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841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84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57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579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252亿元,票据融资减少167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474亿元。
央行9月11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8月,M2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增加1.28万亿元,同比多增694亿元;社融规模新增3.5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9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9月11日发布的8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显示,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2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8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5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9万亿元;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8万亿元,同比多增694亿元。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金融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M2增速仍然明显高于去年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