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学生梁红福在家中整理自己的奖状,他今年高考考出了好成绩(7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冗雷村是坐落在麻山腹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长寨镇的一个贫困村,再过几天,18岁的黄明孝就将收到他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这个冗雷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布依族男孩,心中目标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成绩优异的他信心十足。
三年间,长顺县整体教育面貌焕然一新,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圆梦大学,越来越多打算到外地读书的学生选择回来。“组团式”教育扶贫改变了一个贫困县孩子们的命运,更托起山乡发展的未来。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校园一角(7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他们因何而改变
黄明孝的同学梁红福,家在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长顺县代化镇打朝村。走进他家简陋昏暗的砖房,没几件像样的家具,贴满墙的奖状却特别显眼。上初中时,他的父亲生病去世,不久母亲又患上精神疾病,贫寒家庭雪上加霜,只能靠低保度日。
“最难的时候也不想放弃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梁红福说,考上高中,学费、住宿费都免了,各方力量也在持续不断帮助,他今年高考考出了好成绩。“想走出大山,到外地上大学,将来改变家里的贫困状况,也能为家乡做贡献。”
他们就读的班级超过一半学生来自贫困家庭,而今年高考成绩都过了一本线。班主任陈杨感慨,教育扶贫给这个贫困县唯一的高中带来看得见的变化。
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的变化,源于这3年贵阳市教育局组团帮扶长顺县,将省会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贫困县。贵阳六中、贵阳民族中学、贵阳实验三中携手帮扶长顺民高,贵阳市26所优质学校与长顺县25所学校结成“姊妹学校”,贵阳教科所136名专家与长顺县42名骨干教师结成帮扶对子,全方位、立体式帮扶。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老师(右)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7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组团帮扶强内核
1年前,从长顺县贫困家庭走出的杨璐薇,第一次离家来到百公里外的贵阳实验三中,在这里开启3年高中生活。她不是跨县“择校”,而是成为学校特殊“长顺班”的一员。
“在省级示范高中设立贫困县专班,3年后回县里参加高考,让贫困县的孩子有机会享受全省最好的教育资源。”贵阳实验三中校长石艳梅说,这样的探索既能改变山区孩子们的命运,更将为贫困地区未来发展播种希望。
“组团式”教育扶贫在长顺县进行了诸多探索:通过“智慧课堂”远程指导教学,县里的老师和省级名师同步上课“无缝对接”;在贫困县中小学设立科技课堂,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捧回全国性科技创新大赛奖杯;培育校园足球队,不仅首次获得全省中学生运动会冠军,还帮助不少孩子通过足球特长考上理想大学。
“过去教学管理水平比较薄弱,中考成绩优异或家里有条件的孩子,都到周边县市或贵阳读高中。百姓对教育没信心,发展怎么会有希望。”贵阳六中校长魏林说,贵州两个顶尖名校长工作室在长顺设立工作站,长期派驻管理和教学人员驻校,全方位引入先进教学管理模式。教育质量提升赢得了百姓口碑,外流生源渐渐回来了。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学生进行足球训练(7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借梯登高”弥合鸿沟
在脱贫攻坚中,贵州探索“组团式”教育扶贫模式,由省内有关部门或对口支援省区,根据贫困县教育帮扶需求,汇聚各方力量,专门针对一个贫困县或一所薄弱学校实施管理输入、示范引领和培训指导,进行“重塑性”“植入式”帮扶。
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介绍,通过东西部协作、省内帮扶等手段,开展联合办学、设立分校、开设教学班、师资培训、校长挂职、学科建设等,截至去年底,贵州66个贫困县2632所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与东部协作帮扶城市或省内优质学校结成“一对一”帮扶关系,实现全省农村中小学校“组团式”教育扶贫全覆盖。
“教育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事,教育水平提升也是一个地区未来振兴发展的核心动力。”长顺县委书记高晓昀说,脱贫攻坚夯实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硬件,但教育内核依然薄弱,弥合鸿沟必须“借梯登高”。
贵阳市教育局局长周进说,通过“组团式”教育扶贫,精准施策,补弱项、强短板,能够不断提升乡村教育造血功能,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新华社记者骆飞
在重庆盐井村,因病致贫的村民罗洪俸再也不用为孩子的上学问题发愁了,“学前班要交保育费,那个当时就免了”;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女孩力洛因为家贫被妈妈劝说辍学打工,在扶贫干部帮助下终于重返校园 ……一个个鲜活温暖的故事背后,教育扶贫激发了贫困家庭的奋斗决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在重庆盐井村,因病致贫的村民罗洪俸再也不用为孩子的上学问题发愁了,“学前班要交保育费,那个当时就免了”;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女孩力洛因为家贫被妈妈劝说辍学打工,在扶贫干部帮助下终于重返校园 ……一个个鲜活温暖的故事背后,教育扶贫激发了贫困家庭的奋斗决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合力推进脱贫攻坚,是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要求。在20日国新办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4位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企业代表讲述了他们的扶贫故事。
张亮是宁夏固原市西吉县职业中学的一名贫困学生,现正在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实习。“今年已经是西吉县第三年组织职业中学学生赴闽顶岗实习,这是闽宁合作助力教育扶贫的一项有益探索。
11月2日至7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宣传部联合举办,铁路文工团全程参与,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协办的“发现最美铁路·行走粤海大通道”网络宣传活动即将启程。
伊拉克留学生莉娜、孟加拉国留学生陶天讲述“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发展变化。两年前,莉娜参加“炫中国·2018外国留学生中国西部行”来到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看到了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
2006年秋季学期,双坪中学迎来石明警等15名特岗教师,当时学校仅有1栋教学楼,老师们挤在两间房里办公,没食堂也没宿舍。班上52个学生,不管是住学校附近,还是在大山深处,石明警都逐一走访,有时还会拉上任课老师一起去家访。
10月28日一大早,河南博爱县金城乡西张茹村脱贫户赵保富将儿子送到学校,便带上一封折叠的十分规整的信,来到村委的驻村第一书记、该县供电公司员工董会升的办公室。董会升还待自己跟亲侄子似的,一到换季的时候,便给他送衣送鞋。
” 2015年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郭玉发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兴和县农牧科技局扶贫办主任赵华介绍,为帮助贫困户产业脱贫,县里构建了“专家组+产业指导员+贫困户”的扶贫产业技术指导体系。
“小时候在农村上学,学校是木板房,坐的是长条凳,一位老师要带几个班。”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七星关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全面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子女教育内涵发展,拔除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