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一村一寨总关情丨精准扶贫 风起十八洞

2020年08月31日15:13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5034

  湘西的5月,是一年中降水量最为丰沛的时节。尽管一大早就细雨霏霏,但十八洞村的施芳丽却依然像往常一样,做着要出门的准备。

  施芳丽和丈夫龙金彪前些年一直在外省打工,2014年精准扶贫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2016年他们回到家乡发展,现在龙金彪在村里的合作社忙碌,而施芳丽考入了村旅游公司,担任讲解员。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崇山峻岭之中。这是一个由四座苗寨组成的村落,因为坐落在喀斯特地貌之上,天然溶洞多,十八洞村因此而得名。

  封闭的地理位置,让十八洞村的老乡长期处在一种闭塞的状态,外来资金和现代生产技术极为匮乏,他们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一直到2013年,这里的人均收入才1668元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深度贫困村,在精准扶贫三年之后终于甩掉了长期压在头上的贫困帽子。2019年,十八洞村老乡人均收入达到了14668元,而十八洞村的集体旅游业,也成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一个典范。

  雨过天晴,十八洞村迎来了今天的第一批游客。施芳丽带着几位来自广东的游客朋友也进了山寨。

  十八洞村村民 施芳丽:之前我和我的爱人一直都是在外面打工的,现在我的爱人在家里面也做起了一些产业,养殖土蜜蜂。

  对于施芳丽和十八洞村的老乡们来说,这一切改变都始于2013年11月3日这一天。

  正是在走访十八洞村的时候,习总书记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方略,并希望十八洞村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之路。

  当时的石拔哑一家,是村里的特困户,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一盏节能灯。精准帮扶不仅让年过70的石拔哑实现了脱贫,甚至还引导她经营起了自家的小买卖。

  十八洞村村民 施芳丽:还有分红,就是我们村里面的分红,这阿婆也有。十八洞村村民每个人都是有股份的。两个人分了3200元,所以说她的生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现在的十八洞村,有52名老乡在村旅游公司从事相关工作,还有14户开办了农家乐,加上家家户户售卖土特产品,全村旅游收入已经突破千万元大关,老乡人均一年可增收4300多元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十八洞村抓准了自然资源优势,将旅游扎扎实实发展为造福集体的产业,而今,它已经成为花垣县全域旅游的龙头。

  除了自然资源,十八洞村还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在这个古老的苗寨,苗绣工艺世代相传,其相关产品也被精准地推向了市场。

  进入5月,退休老支书石顺莲创办的苗绣合作社开工了,这是来自高铁公司的一个外贸订单,6年来,十八洞村的苗绣作为商务礼品,随着一辆辆出口的高铁被运往国外。

  十八洞村村民 石顺莲:当年我还是村支书,总书记提到我们两次,说到我们苗绣很漂亮,说脱贫致富就要因地制宜,所以我就组织我们全村的留守妇女做这个苗绣合作社。

  然而,刚刚着手上马的绣娘们却遇到了一个难题,传统的苗绣如何与当下的流行元素相结合?正当石顺莲一筹莫展之时,扶贫工作队请专家进山寨开办培训班,让绣娘们顺利地绣出了第一针。

  现在,石顺莲的苗绣坊不仅能高质量完成大客户的订单,同时还开发出了适应当今市场的个性化产品。

  十八洞村村民 石顺莲:我们这种包,全部是手工做的,这些布也是土布,是我们用老前辈的那种织布机来织的,这个包卖出去也要四百七八十元,五百元左右。

  石顺莲开办的苗绣坊,是十八洞村产业精准定位的成果,它打开了老乡们的视野,让大家相信,小村庄里生产出来的东西,照样可以在大市场里赢得青睐。

  龙先兰是十八洞村的大忙人,三年前,他带领村里的老乡搞养蜂合作社,成效很不错,外村的43户贫困家庭也将蜂箱委托给他管理,十八洞村逐渐成为带动周边发展的引擎

  2014年1月,花垣县委县政府向十八洞村派驻了精准扶贫工作队,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龙先兰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扶贫工作队帮助他规划生产,送他去学习养蜂技术,并争取到小额信贷,开启了创业模式。

  正是在帮扶龙先兰的过程中,工作队提出了扶贫先扶志的思路,消除了大家 “等、靠、要”的想法。

  龙建新是附近张刀村的村民,以前靠在外打零工谋生,今年回到家乡加入了龙先兰牵头的养蜂合作社。因为刚学养蜂,一些技术难题需要龙先兰来现场解决。

  十八洞村以及周边老乡养的都是本地的土蜂,大山里一年四季轮番开放的百花就是土蜂的蜜源。

  十八洞村村民 龙先兰:新王台我们没取的话,它也会诞生成新的蜂王。它一箱里面不能有两个蜂王,它有两个蜂王它自然要分(箱),我们保持它这个数量,保持它这个品质,我们要保持到冬天,它收入才起来,冬天我们才有大笔收入。

  这种土蜂一年只摇一次蜜,由于是原生态蜂蜜,因此卖价比较高,是老乡们脱贫和致富的好途径。

  十八洞村村民 龙先兰:去年我有300多箱蜜蜂,我的收入也可以得50万。所以,你养得好,不出几年也有那么多钱。

  原来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的龙先兰,而今作为过来人,也在精准地帮扶合作社的新成员。

  十八洞村地处山区,可用土地少,为了发展种植业,利用“飞地经济”的模式,在30多公里之外建设了一个千亩猕猴桃基地。引入外力进行科学种植,村民们不仅可以选择在这里务工,而且还能享受分红。2019年,猕猴桃基地首次分红,十八洞村的老乡人均获得了1600元的红利。

  精准扶贫,要让每家每户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杨胜章,前几年靠种植黄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如今又看上了经济价值更高的产业。今年在村里率先种植起了高山生态有机茶。

  十八洞村村民 杨胜章:我现在就是没有技术。你们有技术,来指导一下我。

  花垣县农业农村局农技员 石胜敏:这个你放心。不管是以后的病虫害防治、茶园的培管、茶叶加工,都会对你进行特殊的培训。

  山顶上的这一片平地,就是杨胜章今年开垦的茶园,这里一年四季云雾缭绕,这样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正是种植高山生态有机茶的理想之地。

  花垣县农业农村局农技员 石胜敏:你怎么不横着覆膜,现在竖着覆膜两边有坎就挡住了,茶园不通风。

  杨胜章其实有自己的小算盘,这样的垅向安排,是为了方便以后来买茶的人观看茶叶。不过茶树的种植和管理是一个技术活,杨胜章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花垣县农业农村局农技员 石胜敏:里面的土是湿的,用里面的土把它埋进去,轻轻地把两边压实。你不要太使劲压,一压它根系就压断了,所以我们不能使劲压,和你栽大田的苗它是有区别的。

  对于已经找准产业定位的老乡来说,将先进的生产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无疑是对他们最精准的帮扶。

  近年来,十八洞村的巨大变化,吸引了很多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甚至一些年轻人也开始返回这个小山村。施林娇是浙江音乐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她利用时髦的直播带货模式,为十八洞村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今年3月初,施林娇团队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内容,把镜头对准了山寨最有名的土特产——苗家腊肉,疫情期间,村里老乡的腊肉就经由她的直播间销售了数千斤,现在,这间小小的直播间更是派上了大用场,老乡们的山货、土特产都在这里找到了销路。

  按照施林娇的计划,今天要在这座万亩茶园进行直播。这里是花垣县重点打造的扶贫项目,600多户脱贫老乡的茶树也委托基地在进行管理。

  十八洞村村民 施林娇:像我妈妈在十八洞村也种植了一片茶园,以后我们家的茶叶制作和销售也将委托给他们。姐姐,你在这儿采摘茶叶啊,你可以教我采吗?

  十八洞村村民:这个就是采一芯一叶的,一个叶子一个芯,这样子采。我想帮我们这个茶园打个广告,我们这个茶是最好的,对身体也是最好的,我希望全国的人来到我们石栏镇来品尝茶叶。

  直播,让施林娇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困的山寨。而现在,十八洞村已经成了有着多种产业的新农村典范,甚至拥有了自己的工厂。

  当初扶贫工作队进驻之后,发现这里水质好,就引入企业,共同开发山泉水,不仅让贫困户中的30多人进厂务工,还让村集体可以保底分红50万元。正是这瓶水,彻底解决了村民新农合和新农保的资金来源。

  精准扶贫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老乡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开放了他们曾经封闭的思想。十八洞村自2014年起开展并坚持至今的道德思想建设,为整个脱贫工作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十八洞村村民小组长 龙书优:环境卫生肯定要整改,这次要被扣5分了。如果你想多得分,那还要靠你自己去努力,把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好的时候,你自然就得高分。

  目前,十八洞村又在探索“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并且与年底的集体经济分红绑在一起。希望通过这个举措,让老乡们在物质脱贫的同时,在精神层面也能有一个飞跃

  精准扶贫,风起十八洞。从极度贫困的老苗寨,到现在成为“精准扶贫”的典范,十八洞村的苗家儿女们没有躺在政策的恩惠下吃“现成饭”。在扶贫工作队和村支部的引领下,奋斗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开辟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脱贫之路。

  (编辑 丰树琪)

文章关键词:培管 村民 村集体 老乡 茶园 扶贫项目 合作社 一村 花垣县 责编:徐宁宁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畸形个大空心果柄白?激素表示我不背锅

    “个大空心草莓使用了激素、膨大剂”这类问题,是相关人员及部分网民不熟悉草莓的生长发育过程、品种特性、栽培技术、采后生理及膨大剂使用原则而产生的主观臆测。很多时候,如果等草莓整个变红,草莓顶端已经由于过度成熟而受到损伤,将会导致整个果实霉变。

  • 你笑起来真好看|线上云采访 看重庆石柱“已脱贫62391人”背后的一张张笑脸

    昨(3)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重庆、广西、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西部6省区市网信办协办,华龙网承办的“你笑起来真好看——决战脱贫攻坚看西部”网络主题活动正式启动。统一规划的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偏岩坝的农家乐干净整洁。

  • 2020年春天他们很忙,这位院士还“带货”

    每年12月,“米院士”袁隆平都会来到位于海南三亚的南繁育种基地进行为期4个月的科研攻关。邹学校(左一)在长沙市望城区蔬菜示范基地的大棚里为农户进行现场指导。刘仲华(左)在湘西古丈县春茶开园仪式上介绍“古丈毛尖”采摘标准和制作流程。

  • 【地评线】中安时评:“农家书屋”,为脱贫攻坚提供文化“加油站”

    3月25日,桑植县凉水口镇李家庄村村民刘朝吉吃完早餐,就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借来《木瓜栽培技术与产品开发》一书,细心研读木瓜栽后管理技术章节。“农家书屋”的创办,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知识技能,活跃和丰富了村文化生活,是广大群众科学致富的“加油站”和日常生活的“精神乐园”。

  • 河北阜平:“大产业”让贫困户“借船出海”稳定脱贫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不少地方蘑菇都出现了‘卖难’,我们这儿龙头企业仍按保护价收购,我们没有损失。”在河北省阜平县食用菌种植核心园区,不少通过种植食用菌脱贫的菇农说。

  • 把一朵蘑菇发展成大产业(深聚焦)

    ”  可在食用菌种植专家、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陈再鸣看来,没有摘不掉的“穷帽”,只要久久为功,立下愚公移山志。35年钻研食用菌科学种植,7年扎根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陈再鸣初心为农,用行动践行誓言,“将论文写在崇山峻岭之间,不达小康不还乡。

  • 中国人的故事|跨越百年的青春回答:奋斗是强国一代的承诺

    李大钊曾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运动的发展,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中国青年网记者杨月 摄   我是中国铁建十九局集团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2#斜井总工程师夏荔。

  • 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中国——写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

    “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青春永续,因为不变的奋斗: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奋进中梦想成真  未名湖畔,春意盎然。

  • 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中国——写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

    青春永续,因为不变的奋斗: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奋进中梦想成真  未名湖畔,春意盎然。从救亡图存到民族振兴,从建立新中国到实行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就如一场鲜血与汗水浸透、光荣与梦想同行的长跑。

  • 老龙的扶贫“茶经”:让农民收获尊严

    2010年,龙文初回家乡时发现,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安化黑茶”已经走出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新路,并逐步带动茶农致富。2017年,安化县茶叶产量7.5万吨,占全国黑茶产量的32.5%,全县茶产业及关联产业从业人员达3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7万人,安化黑茶产业日益成为全县精准扶贫的中坚力量。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