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那些曾“上天”的种子“落地”后都干了啥

2020年09月02日11:09  来源:科技日报

5034

  由太空育种技术培植的超级“太空南瓜”,其中一个“太空南瓜”直径超过0.7米,高0.8米,重量达170斤。视觉中国供图

  王 霄 本报记者 付毅飞

  近日,在兰州召开的草业航天育种专题研讨会上,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选育的中天1号紫花苜蓿草种备受关注。

  “经过16年选育研究,中天1号紫花苜蓿草种于2018年经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草种优质、丰产性状突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抗逆牧草育种与利用团队首席专家杨红善介绍。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无论在开展高科技育种,拓宽育种途径,创制新的高产优质品种,还是面向国家农业和生态建设等的重大需求服务国计民生方面,利用载人航天技术开展空间诱变育种实验,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物理辐射育种的延伸

  传统育种手段的重要补充

  航天育种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新途径。利用航天器搭载生物材料在宇宙环境强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的共同作用下,空间诱变产生基因组水平上的变异,返回地面后经过至少4代地面选育,筛选出携带新性状的新材料、新种质,最终培育出遗传稳定、品质优良的新品系、新品种。

  与常规地面辐射育种突变相比,航天搭载空间诱变产生的突变材料具有成活率高、变异频率高、突变幅度大、稳定性强、育种周期短等明显优势。它由此成为物理辐射育种的延伸、传统育种手段的重要补充。育种专家们借助载人航天工程提供的平台,利用特殊的空间环境培育出农作物新产品,极大地提升了农业创新和生产技术水平。

  据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梁小虹介绍,我国先后30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和其他返回式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已在千余种植物中培育出700余个航天育种新品系、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1.5亿亩,产业化推广创造经济效益2000亿元以上。除粮食、蔬菜、水果、油料等农作物品种外,还创制出林草花卉、中草药新品种和制药、酿酒等微生物新菌种,获得了广泛应用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天上的育种试验不断

  育出优质、丰产、高抗新品种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在历次载人航天工程飞行试验任务中,利用神舟飞船及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搭载作物种子和植物材料开展空间诱变实验,经过多年科研和地面选育后,通过国审和省审的航天育种新品种超过200个。

  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的历次飞行任务都搭载了航天育种生物类试验载荷。神舟八号为了验证高等植物在空间环境下的开花结实过程,设计搭载了《番茄试管苗空间开花结实》实验装置,8个番茄蓓蕾5株开花结果,在国际首次实现了太空空间植物开花结果。天宫二号进行了高等植物培养实验,首次在空间上获得了拟南芥开花基因启动子控制的绿色荧光蛋白实时图像,为未来建立以植物为基础的空间生命生态系统和提高系统的生产效率提供依据,这也是我国首次成功进行植物“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

  “近年来,航天育种技术成果在扶贫攻坚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梁晓虹说。

  利用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华南农业大学成功地在普感稻瘟病的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和“中二软占”中诱变和创制出一批抗病乃至对病害达到免疫的新种质。科学家利用这些抗病种质资源,培育出更为优质丰产高抗稻瘟病的新品种。

  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利用航天诱变,选育出了跃恢航0799、跃恢航1698、跃恢航1573等优良恢复系应用于育种。

  航天搭载空间诱变技术还在其他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水果等品类上获得了成功的应用,涌现出的新品种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带来了切实的收益和实效。

文章关键词:新品种 航天育种 上天 航天诱变 试验载荷 载人航天工程 绿色荧光蛋白 空间实验室 空间诱变 稻瘟病 责编:王江龙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河南省两人获何梁何利奖

    11月7日,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颁奖大会近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表彰为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据悉,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和利国伟共同捐资4亿元港币,于1994年3月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

  • 河南武陟:发展怀菊产业 助力脱贫攻坚

    11月4日,河南省武陟县西陶镇周家庄村村民在田间采摘怀菊花。深秋时节,盛产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的怀菊花竞相绽放,迎来采摘旺季。深秋时节,盛产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的怀菊花竞相绽放,迎来采摘旺季。

  • 当你远去,“青稞梦”的种子在发芽......

    时光回转, 2011年7月20日,时值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60周年,科技日报记者在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见到了时任副院长的尼玛扎西。科技日报记者 周维海摄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科研人员在青稞试验室做研究。

  • 雪域之巅的青稞使者——追记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尼玛扎西(上)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战士们在西藏拉萨河畔的乱石滩上开垦出一片片农业试验田,播下包括青稞在内的各类高原作物种子,也标志着西藏农业由落后的原始生产方式朝着追求科学的崭新姿态迈进。

  • 尼玛扎西:躬耕高原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西藏,有一位被誉为“青稞之父”的育种专家,他选育的新品种“藏青2000”是西藏青稞主推品种,占青稞种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尼玛扎西把一生都奉献给青藏高原, 践行了他自己的人生格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

  • “我要把番茄事业干到底”(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人物小传  李景富,1943年8月生,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番茄育种、番茄种质资源和番茄生物技术方向的科研工作,育成番茄系列新品种27个。

  •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三产融合促协调发展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曾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笔下《暴风骤雨》的原型地。近年来,元宝村累计投入560万元,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1200亩,改造中低产田2500亩,开发水田3000亩,修建干渠2700延长米,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 香榧喜丰收翠果挂枝头 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

    安徽黄山市樵山地区是全国天然香榧的主要产区之一。据了解,樵山种植香榧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近年来,当地加大改良新品种的引进,做大做强香榧产业,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

  • 保护原创,别让“好种子”败给“仿种子”

    在素有“健康粮仓”之称的水果蔬菜、杂粮杂豆等非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领域,各种仿冒具有知识产权新品种的“仿种子”层出不穷,严重干扰种植业市场秩序、挫伤企业研发创新积极性。进一步言之,对有关方面来说,有必要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去审视“仿种子”乱象,避免让李鬼赶跑李逵,让“仿种子”扼杀了创新动力。

  • 今年秋收新亮点 水稻、玉米、大豆三大粮食作物绿色发展增势明显

    记者在秋粮主产区采访时发现,今年的秋收呈现出新的亮点:水稻、玉米、大豆三大粮食作物绿色发展增势明显。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今年,国家在300个粮棉油生产大县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创建了100个绿色防控示范县。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