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9月7日电题:河南:“巧媳妇”巧手撑起脱贫“半边天”
新华社记者何娟、孙清清
在河南省尉氏县水坡镇李岗村的扶贫车间里,20多台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此起彼伏,31岁的车间主管钟艳红在工位间来回穿梭,指导缝纫技术、处理机器故障。钟艳红说,车间主要加工裤子,工艺简单,留守妇女能很快上手。
2011年,钟艳红从邻村嫁到李岗村,没想到因为公公生病,日子越过越差,成了贫困户。为了减轻家里负担,钟艳红只好抛下孩子外出务工。
2017年,当地建起一座6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没过多久,钟艳红打工所在的纺织企业入驻该扶贫车间,开设分厂,成为河南省“巧媳妇”工程的一个项目点。
“巧媳妇”工程是通过引导女能人创业办项目,以各类巾帼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等为平台,帮助农村贫困妇女、留守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脱贫。
钟艳红选择回村工作,因为有经验和技术,她被任命为车间主管。“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能赚钱又顾家。”钟艳红现在每月挣6000多元,她68岁的婆婆农闲时来车间干零活,一个月也能挣1000多元。
目前李岗村和附近村子有40多名妇女在这个扶贫车间务工,其中有19名贫困户,每月工资平均有3000元左右。
尉氏县大桥乡周庄村扶贫车间也是一个“巧媳妇”就业基地,200多名员工中绝大多数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带动20多名贫困户就业。
57岁的脱贫户崔玉莲4年前到扶贫车间打工。她说:“家里孩子多,没法外出务工,多亏了村里的扶贫车间,家里种着几亩地,也能打工赚钱。”去年,崔玉莲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让她更开心的是最小的孩子今年上了大学。
目前,尉氏县共建成“巧媳妇”创业就业示范基地58个,成为河南省实施“巧媳妇”工程的一个缩影。
通过帮助“巧媳妇”找企业、帮助企业找“巧媳妇”,如今,河南省已促建“巧媳妇”基地和项目点3.6万多个,涵盖了服装服饰、手工制品、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电商等众多领域,帮助100余万名农村妇女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妇女12万余人。
记者从河南省妇联了解到,到2021年,河南全省每年还将组织动员10万名农村妇女参加“巧媳妇”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培育发展“巧媳妇”工程示范基地1000个(省级100个),宣传、树立“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综合示范村”100个(省级50个),“乡村出彩巧媳妇”1万名(省级100名),并给予相关基地、乡村资金支持。(完)
为了帮助姐妹们脱贫,她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带领团队往乡下钻,晚上12点多才回到县城。不能辜负县里的好政策,尹翠梅暗自拼着一股带领姐妹们脱贫的劲儿,没日没夜地下基层、定厂房、招工人、做培训……
孙红利的养蜂基地在尉氏县十八里镇会庄村,这里也是河南省“巧媳妇工程示范基地”,十里花海,蜂飞蝶舞。2008年年初,尉氏县的第一个蜂农合作组织“尉氏县蜂友养蜂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蜂农们推举孙红利为理事长。
为进一步推动濮阳市华龙区“巧媳妇”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引领带动农村妇女创业发展、增收致富,近日,濮阳市华龙区妇联2020年首期“巧媳妇”职业技能培训班在濮阳市丰华职业培训学校开班。
纺织作为民生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传统优势。26日的直播活动是晚上7时开始的,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条由直播间组成的长廊灯火通明,只要一部手机、一个支架,就进入了直播带货的行列。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是中国就业的重点领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就表示,目前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巧媳妇工程” 已经成为纺织产业扶贫的新模式。 西平县是全国纺织产业扶贫的试点园区,近年来,河南省积极推进“巧媳妇工程”,整合600万留守农村的巧媳妇,开创了服装产业精准扶贫的新模式。
确山县提琴产业园共有15栋三层的厂房,昊韵乐器有限公司占用了5栋:这个公司是产业园内规模最大的手工提琴制造企业。宋新平、王光岩们经手制作的每一把大小提琴上,除了有她们这些巧媳妇的指纹外,还涂有相关工序的个人工号。
“疫情发生以来,俺实行‘基地农户电商’的模式,使企业发展转危为机,稳住了村里上百名农家妇女的饭碗。“疫情发生后,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着力抓好企业复工复产,推动企业复产稳岗,实现脱贫增收。
截至目前,我市建设爱心美德公益超市205个(含村级115个),实现了有脱贫攻坚任务的乡镇全覆盖,发放积分共计920多万元。引导企业积极对接爱心美德公益超市需求,采取直接捐赠、设立扶贫公益基金等形式,开展爱心捐助、捐资助学、圆梦“微心愿”等公益活动。
兰考县决定由专人定期对人居环境改造户进行检查,保持好的奖励10积分,用于爱心公益超市兑换物品。“扶勤不扶懒,贫困群众家里卫生保持好、有品学兼优的学生、踏实肯干勤劳致富的“巧媳妇”等,都能获得积分奖励。
去年至今,老杨会客厅多次赴商水县考察,并总结、梳理、推广以巧媳妇工程为主体的高质量脱贫的商水模式。记者了解到,商水县巧媳妇工程拓宽至服装服饰、针织纺织、无纺布制品、渔网编织等20多个领域,形成了一套产业扶贫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