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9月12日电 题:苦荞花开大凉山——四川7个未摘帽县脱贫攻坚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吴光于、李力可
茫茫大凉山,苦荞是人们赖以为生的主要口粮,滋味清苦,细品之后亦能回甘。
当前,四川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关头,最后的贫困堡垒全部位于大凉山腹地。在这苦荞丰收的时节,伴随冲锋的号角,凉山儿女正克服重重困难,誓与贫困展开大决战。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拖觉镇老吉村村民在去往蓝莓种植基地务工的路上(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贫瘠山岗
来自越西县马拖乡的彝族少年吉依阿杰自幼失去父亲,母亲改嫁后杳无音信。5年前,为了给阿杰寻求出路,他的爷爷做出无奈选择——将他送到成都的一家格斗俱乐部训练、生活。“格斗少年”的命运刺痛了公众神经。
阿杰的身后是凉山97万人的贫困群体。面积6.04万平方公里的凉山州,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1956年凉山民主改革前,大部分地区处于奴隶制社会。
由于气候恶劣、交通闭塞,加上历史上欠账多等特殊问题,凉山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昭觉、布拖、金阳、美姑、普格、越西、喜德7个县更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这是8月10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拍摄的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布拖县被誉为“凉山西伯利亚”,地质条件与气候同样恶劣,2016年之前这里不通国道和省道,是“出不去、进不来”的交通死角。昭觉县的阿土列尔村,2016年11月之前村民出行全部依赖17段架设在悬崖峭壁上由藤条、木棍编成的“天梯”,被称为“悬崖村”。
9月11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的部分妇女在接受家政服务培训。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凉山花开
2017年8月,在“控辍保学”工作的推动下,凉山州相关部门将“格斗少年”接回大凉山接受义务教育。阿杰和4名小伙伴来到了冕宁县双河小学。在这所“体教结合”的学校里,孩子们一边上学,一边接受专业的拳击训练。丰富的校园生活让他们渐渐开朗,脸上有了灿烂的笑容。
这是8月11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拍摄的昭美社区和社区内的幼儿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越城镇第一幼儿园的两位老师在教小朋友日常行为规范(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2013年以来,12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扶贫干部奔赴凉山。7年来,修公路、建新房、兴产业、抓教育、促脱贫……辛勤的汗水浸润了昔日贫瘠的土地。过去5年,全州累计实现1772个贫困村退出、80.1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19.8%降至4%。
今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布拖县一度出现基础项目建设滞后。面对紧迫局面,当地迅速建立起“指挥部+企业管理员+驻点技术负责人”的三层作战体系,将工期倒排到天,通过近3个月每日一调度、“两班倒”交叉作业的冲刺,所有安全住房于6月全部建成,目前贫困群众已全部入住。
这是8月28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拍摄的城北感恩社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晚上10点,越西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城北感恩社区,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罗保才还在带队巡逻,搞入户调查。他告诉记者,为了让1421户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生活,干部们从春节起就没有休息过,就连彝族最重要的火把节也是在工作中度过。“只要贫困户能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罗保才说。
美姑县瓦古乡瓦以村,“95后”第一书记杨卓玛一个月前在入户途中摔了一跤,造成脚踝韧带拉伤、股骨头脱臼,疼得眼泪直流。但她顾不上休息,戴着护腰、护踝,又开始一瘸一拐地忙着“十查二十核”。今年元旦刚刚新婚的她,一个多月才能与同在扶贫一线的丈夫见上一面,话题总会不知不觉“跑偏”到工作上……
这是8月12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拍摄的南坪社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不负金秋
夏末秋至,大凉山处处可见苦荞丰收的景象。已经长成帅小伙的阿杰转眼已经升入泸沽中学初三年级。今年8月,他在四川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上夺得男子52公斤级冠军,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感觉离上大学、当教练的梦越来越近了。”他说。
大凉山,梦想起航的不仅是阿杰。
8月初,已搬到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沐恩邸社区3个月的沙马作叶,回了一趟龙沟乡金野以匹村的老家,收割苦荞和土豆。他的新居周边已建起了服装厂、口罩厂、塑钢厂,城外还有四川攀西地区最大的农业产业园,去往广东佛山的劳务输送专车,带着年轻人的梦想奔向远方。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特尔果乡特尔果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地里栽种了水稻,鱼塘里养着鱼(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螺髻山下,一只只灰顶鹤在普格县特尔果乡的稻田上空盘旋。稻田里种着有机红米,还养着红鲤鱼、雅鱼、青虾、中华鲟。这个集休闲体验与现代农业为一体的产业基地,是泸州市龙马潭区和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共同打造的示范产业园。贫困户特久差且将家里的5亩土地流转给了示范园,在园区当起了管理员,儿子也在这里打工。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的悬崖钢梯上,村民沿着钢梯下山(5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行走在大凉山的日子,记者总能被乡亲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感染。这些笑容绽放在“悬崖村”老乡们走下“天梯”奔向新居的途中;绽放在女孩们退掉“娃娃亲”,背上书包走向学校的路上;绽放在老阿妈为牛羊接生的畜圈里;绽放在米-26直升机调来装载机打通通村路后,人们欢庆起舞之时……那是像苦荞花一样的笑容,洁白、美丽,恬静而动人。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特木里镇乃乌村少年阿力色依牵马将刚收获的荞麦驮回家(8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地处四川省凉山州的喜德县,曾是深度贫困的彝族山区。佛山“组团式”医疗帮扶集中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佛山市中医院、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五家优质三甲医院,结合喜德县当地的需求,将优势医疗力量和资源投入喜德县人民医院。
这是8月10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四开乡梭梭拉打村拍摄的四川省武警总队援建该村的幼儿园、篮球场和产业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金阳县山江乡老寨子村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和通村公路(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大凉山在哪里,到底有多大,但是,贫穷、偏远、落后,甚至疾病都成为了凉山在外的“标签”。人民网 赵祖乐摄 今年5月13日,“悬崖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搬下了高山,他们的新家在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成昆铁路是我国第一条连贯大西南的铁路干线,北起四川成都,向南经过四川盆地、横断山脉、云贵高原,抵达云南昆明,全长约1100公里。 中国铁路成都局5633/5634次列车长 刘伟:小慢车他就是一个致富车,学生的求学车,而且还是一个改变命运这么一个奋斗车。
四川大凉山普雄至攀枝花的5633/5634次公益性“慢火车”,穿行于我国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之一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为闭塞的山区搭起了一座与山外世界沟通的桥梁。这辆绿皮车30年来票价不变,成为方便彝族老乡乘坐的“便民车”。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熟悉的旋律从瓦尔山下传来。近年来,瓦尔童声合唱团越办越好,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并受邀参加各类晚会、节目录制,受到更多关注。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甲依乡拉木觉村,彝族妇人曲么木土火在田里清除杂草,以便收获土豆(9月4日摄)。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甲依乡拉木觉村,彝族妇人曲么木土火在田里劳作的间隙,拨弄着陪伴她多年的口弦(9月5日摄)。
四川凉山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基础薄弱、缺乏技术,一些地方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现代化产业。 四川凉山州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居民 秋足阿支:前三年我们是每户每人250元(分红)一年,然后后面每年就是每户每人1500元一年(分红)。
01:49 在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50只鸵鸟成了山里来的“新客人”,但这里没有动物园,也没有马戏团,它们来到这里的目的,是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考出清华北大学生 近日,凉山州雷波中学2017级16班的何吉翔与高欣怡,分别拿到了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