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广西都安:敢叫“石山”换新颜

2020年09月14日13:38  来源:经济日报

5034

  “经过3年多艰苦奋战,都安累计脱贫82个村13.2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6.64%下降到13.19%,2020年还要脱贫65个村4733户17509人。”广西河池市副市长、都安县委书记陈继勇说。

  都安县今年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广西最多。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三保障”水平低,产业发展程度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低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兜底任务重、防止返贫任务重等情况在都安依然突出。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对于都安来说,要啃下的不仅是“硬骨头”,更要击碎这块坚硬的贫困“顽石”。

  “贷牛还牛”兴产业

  在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多地少,贫困户缺少产业支撑和致富技术是制约都安瑶族自治县产业发展最大的障碍。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为彻底扭转贫困户无产业无技术的现状,都安本着“送钱送物不如送一门致富技术”的扶贫理念,政府、企业、保险、农户协同推进,形成“政府扶持、企业牵头、农户代养、贷牛还牛、还牛再贷”滚动发展的扶贫发展模式,做强做大都安“瑶山牛”和都安山羊品牌。

  在都安地苏镇镇兴村,村民陆飞琴正将手里的饲料一把把投入牛栏前的食槽。今年她家养了22头牛,年初卖掉6头挣了3万元,日子比之前好过很多。

  2017年以前,陆飞琴家里有一个生病的孩子,主要收入靠丈夫外出打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要发展产业,贫困户没有本钱怎么行?帮扶干部告诉她,都安县推出“贷牛还牛”政策,利用贫困户5万元小额信贷每年所享有的4000元收益金帮贫困户购买1头牛犊饲养,卖牛再贷,滚动发展。

  依靠小额信贷,不用花钱就能把牛犊牵回家。这样的好事让陆飞琴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她马上向帮扶干部报了名。得益于该模式,2017年,陆飞琴家养了3头牛,卖出后收入23500元,加上丈夫打工的收入,一家人当年就脱贫了。“不用什么本钱就能领一头牛回来养,养好了不愁卖,玉米饲料是我租地种的,种粮改种饲料政府还有奖补呢!”陆飞琴指着家门口的玉米地说。

  近年来,当地引进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作为“贷牛还牛”扶贫产业龙头企业。嘉豪公司投入3亿元,建立广西都安百旺养牛科研繁育基地和大都华牛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打造广西首个万头良种牛养殖繁育基地。

  光是养牛还不够,为了给“贷牛还牛”扶贫产业提供持续发展保障,嘉豪公司继续投入2亿元,建设广西都安西南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实现了“贷牛还牛”扶贫产业“供、储、展、运、销、配”全链条追溯和电子结算。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都安养殖的肉牛屠宰、加工、冷链环节实现无缝衔接。“2017年至2020年,公司预计为贫困户发放牛犊5万头以上,贫困户饲养肉牛每年可增加收入6000元至8000元,养殖科研基地和冷链物流中心带动贫困户就业1500多人,贫困户年收入达2.4万元以上。”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韦干流说。

  截至目前,都安已发放25799头牛犊,覆盖22764户贫困户,全县有肉牛近15万头,建立起“县有基地、乡有牛场、村有牛舍、户有牛羊”的发展格局,形成了“贷牛还牛”闭环产业链。该模式还得到粤桂扶贫协作资金的大力支持,2018年以来,深圳市共安排498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贷牛还牛”产业发展,先后组织10多家大型餐饮配送公司、连锁超市到都安考察、洽谈,帮助都安品牌“瑶山牛”开拓深圳市场。

  综合施策促脱贫

  距离都安县城70公里,有一个居住着1500多人的小山村,2015年贫困发生率达92%。那就是下坳镇高王村,目前仍有27.12%的人口未脱贫。

  为什么高王村这么穷?缺水、少地、不通路!吃水全靠天,住的是茅草房,全村人均耕地面积约0.46亩。由于没有通屯道路,从村部走到各个队(屯)最少要3小时。

  该怎样“开山劈石”,搬走阻碍群众发展的“大山”?都安县深入实施道路、饮水、住房、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高王村完成新建屯级道路13条15.6公里,扩建屯级道路8条10.33公里,硬化道路13条19.35公里,实现了屯屯都通水泥路。

  在高王村龙腊屯,记者遇到村民蒙炳周:“以前没修好路时,我根本出不了门。”2007年,他在上山砍柴时不慎摔倒致残。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蒙炳周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人都纳入了低保。2018年,他家还得到了4.45万元危房改造补贴,盖起了120平方米的新房。有了低保和残疾人补贴作为生活保障,帮扶干部又引导他发展种养业增加收入,安排他的妻子蓝福艳做村里的保洁员,每个月都能领到1300元工资。今年,蒙炳周一家预计人均收入达5000元左右,很快就能脱贫摘帽。

  “以前喝水都靠天,不下雨只能走2小时的山路去打水,现在政府不仅帮我家盖了新房,还修了水柜,日子好过多了。”蓝福艳说,如今村里路也通了,她把3个孩子都送出大山去上学,夫妻俩坚信,有了知识,就不会再贫困了。

  2016年以来,高王村完成68户危房改造,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个、家庭水柜64个,宽带网络通到村部,移动信号覆盖17个村民小组,一直以来困扰村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部得到解决。

  基础设施的完善带来了“石山”的大变样,4个特色产业在高王村兴起:养牛、养羊、核桃和茶辣种植。“贷牛还牛”产业稳步推进。截至目前,高王村已经发放142头牛犊、524只种羊,共覆盖218户贫困户;核桃种植面积1324亩,茶辣种植面积165亩。

  通过补齐短板和发展产业,2016年以来,高王村已有169户1045人脱贫。截至2019年底,村里还有50户346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7.12%。今年,该村继续抓好扶贫特色产业,加大搬迁后续扶持,强化社保兜底等举措,争取到年底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搬出“石山”谋发展

  与蒙炳周不同,在下坳镇一些自然条件更加恶劣的村屯,群众选择了搬出大山,住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红星社区。

  从龙麻村搬迁出来的贫困户罗荣坤,一家9口人在2017年分别住进了90平方米和70平方米的新房。“从村里搬出来的生活变得太好了!小区环境好,基础设施齐全,送孩子上学也很方便。”罗荣坤说,以前要走近3小时的山路送两个孩子去上学,搬出来以后小儿子就在小区旁的幼儿园就读,走路只要5分钟。

  截至目前,都安县易地扶贫搬迁4674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081人,是广西搬迁人数最多、任务最重的县。截至2019年12月底,该县20个安置点11110套(栋)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全部建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081人全部搬迁入住。

  在都安,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全面转向后续扶持阶段。如何做好搬迁文章的“后半篇”?记者在都安八仙易地扶贫搬迁新区找到了答案。这是都安县规模最大、安置人口最多的安置点,目前已搬迁入住18个乡镇4968户20360人。

  记者了解到,该新区2016年9月开工建设,同步配套了交通、水电、通信、教育、银行、卫生医疗、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

  这么大规模的安置区,如何让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都安县打出了一张“东西协作牌”,借助粤桂扶贫协作平台多渠道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一是输送一批劳动力到广东务工,二是安排一批劳动力在新区配套粤桂扶贫协作八仙产业园上岗就业,三是通过社区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口就业,多渠道实现群众搬出“石山”谋发展的目标。

  在粤桂扶贫协作八仙产业园一期工程的厂房里,搬迁户蓝天辉正在广西都安乐宜电子玩具有限公司的流水线上组装玩具配件,戴着口罩也难掩他的笑意:“搬出后的日子非常幸福!”从拉烈镇搬出来的蓝天辉,不仅住上了新房,还能就近工作,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对于患有腿部残疾的蓝天辉来说,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搬迁户兰海程在产业园区广西都安祥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搬出大山后的第一份工作。该公司聘用的260多名员工中,从贫困村搬迁到八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的有115名。“来这里打工每月收入3500元至4000元,比原来的收入提高了很多。”兰海程说。

  都安县粤桂扶贫协作八仙产业园是易地扶贫搬迁产业配套项目,主要安排八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5000户搬迁群众就业。第一期可安排2500人就业。今年9月份,第二期可安排约2000人就业,园区满产后可带动4000至6000人就业,让贫困户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脱贫致富。

  为了让搬出“石山”的群众得以发展,都安把“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在全县每个安置点预留5亩至10亩的产业用地,创建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帮助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目前,全县建设了12个“扶贫车间”正投产招工,吸纳入厂就业搬迁贫困劳动力1494人。(经济日报记者 童政 周骁骏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朱柳蓉)

文章关键词:石山 贫困户 广西都安 冷链物流 就业 易地扶贫 大山 八仙 嘉豪 扶贫车间 责编:王江龙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小桑蚕“爬”进大石山区 织出“脱贫致富网”

    隆林县石漠化山区桑蚕高产示范基地的核心区位于猴场坝子,占地面积1500亩。猴场村新勇屯贫困户韩起江和爱人今年7月开始在桑蚕基地务工。因为看中隆林的桑蚕资源,一家浙江公司几年前搬进这片大山,成立了广西隆林嘉利茧丝绸有限公司。

  • 广西数百万贫困人口依托产业帮扶增收

    么窝村驻村第一书记黄远声说:“目前合作社带动95户102人就业,其中贫困户76户81人,占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40%多,一年预计带动群众增收共计40多万元。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广西已脱贫的450万人中,有426万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帮扶实现增收,占脱贫人口的94.67%。

  • 搬出大石山 融入新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绚烂的灯光,磅礴的音乐,欢快的舞蹈……晚上7时,在贵州省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忙碌了一天的谢小串仍然准时出现在广场。”  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难题,晴隆县在阿妹戚托小镇旁建起了产业园区,从浙江宁波等地引入9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可提供1500多个就业岗位。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甘青交界处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脱贫故事

    题:甘青交界处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脱贫故事 山两侧,一边是甘肃积石山,一边是青海循化,两个县居住着人口约2万和10.1万的民族——保安族、撒拉族,同属我国28个少小民族。

  • 坑底向上——一座东北老工业城市转型的坡道起步

    赛道所处的矿坑,和坑边高耸的煤矸石山,见证了辽宁阜新这座东北城市一百多年来的兴与衰,以及从坑底向上爬坡的决意与梦想。2018年,阜新、新邱两级政府与中科盛联联合成立阜新百年赛道小镇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阜新百年国际赛道城建设拉开序幕。

  • 与石头打交道的那些事——壮乡大石山区干群齐心战贫魔

    盛夏的壮乡大石山区,干部群众挥洒汗水,与广袤石山昼夜奋战,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发起最后的冲刺。扶贫干部带领村民修路、建水柜、筑新房,种植板蓝根上百亩,目前西马屯已整屯脱贫。

  • 下花园发电厂|新中国电力的“红色精神”

    2020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大唐下花园发电厂也已经走过了83年的风雨历程,时光流转,不变的是新中国电力的“红色精神”。为解决西藏地区长期缺电问题,1975年春节后,下花园发电厂抽调8名工程技术人员赴西藏羊八井地区,与水利电力部专家在我国高原上开始建设第一座地热电站——西藏羊八井地热试验电站。

  • 冲击有“忧” 保障有“底”——疫情下一个石山极贫县的脱贫攻坚观察

    黄勇健介绍,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达到相应标准的,政府按每个劳动力2000元给予企业补贴,引导企业加快复工复产进度。蓝家观介绍,镇里目前已完成1000多座家庭水柜和60多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确保预脱贫村安全饮水达到98%以上。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做实做细易地扶贫“后半篇”文章

    中央的25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措施,着重强调安置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的“后半篇”文章。“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园区+就业”,是广西扶持就业的创新之举。

  • 河南省1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大奖

    近日,朋友圈被“国家科学技术奖”刷屏,人们纷纷为科技进步、大国工匠点赞。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洛阳双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参与项目也分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