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中国梦·黄河情】当一座百年庙观开始谋求创新发展......

2020年09月22日17:56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

5034

 

车甫军和他的母亲、爱人、外孙参观嘉应观。传播君 陈历凤/摄


这是车甫军第三次来嘉应观,只不过,这次他特地带上了小外孙。


60岁的车甫军有着20年的军旅生涯,身体硬朗的他自驾一个多小时从郑州来到焦作武陟县。“我们是黄河人呐,当然得让孩子了解黄河的历史。”当被问及为何多次来到嘉应观时,车甫军说。


 

嘉应观翟嵩峰/供图


始建于清雍正元年的嘉应观,是当时雍正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的庙观,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理黄河历史的庙观。


远远望去,庙观楼阁殿宇鳞次栉比,红墙碧瓦交相辉映,重檐飞翅,雄伟壮观。“它被誉为‘黄河故宫’,所以来这里了解黄河最适合不过了。”车甫军说道。


谈及这次参观的感受,车甫军对嘉应观里的埙乐表演印象颇为深刻:“小时候,家住黄河边,就喜欢玩泥巴,用它来做埙。我不懂乐理,说不清埙的声音为什么好听,但我就是喜欢听,一听整个人都静下来了。”车甫军说的埙乐正是由黄河泥埙团队演奏的。


埙乐表演《追梦》


黄河泥埙团队成立于2018年,成员都是嘉应观的工作人员。非科班出身的他们,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只队伍?


“因为我们想走出困局。” 景区服务中心主任李菁说。


“景区原来只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古建筑景点,有其本身的历史价值,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创新节目的编排,没有参与性更强的节目,嘉应观无法吸引到更多人。只靠门票收入,嘉应观无法得到更大发展” 。李菁说:“所以我们需要创新,需要改变,需要让嘉应观走出去,也让我们的黄河文化走出去。”


嘉应观景区党组书记翟嵩峰在2017年全面负责景区工作后,便开始思索如何推广嘉应观。


一开始,翟嵩峰想请附近的专业表演团到景区里表演,以吸引游客。可是对方却漫天要价,这对于当时一年游客只有一两百人的嘉应观来说,根本无法承受。


“请不起专业人员,那我们就自己干。” 嘉应观在翟嵩峰的带领下开始谋求创新发展,黄河泥埙团队的成立便是其中一项举措。


黄河泥埙至今已有七千多年历史,但是在清末的时候就已失传,所以景区决定把它重新挖掘出来,我们想把泥埙作为承载物,借此唱好黄河故事。” 翟嵩峰表示。


 

制作黄河泥埙传播君 陈历凤/ 摄


“自古有句话叫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翟嵩峰介绍说,黄河泥埙正是由黄河胶泥制作而成的,黄河胶泥品质细腻、杂质少,做出来的埙音色优美、浑厚。


在学习吹奏埙乐的过程中,团队的成员对埙和嘉应观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当时,团队成员不具备乐理知识,都是从最基础的“do、re、mi”学起。“除了非科班出身外,埙这种乐器也不是很好驾驭,团队苦学苦练,最终花4个月时间完成了《追梦》这首曲子。”李菁介绍道。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就只知道这是一个乐器,但在反复练习曲子的过程中,大家觉得埙和黄河很相似,它低沉的呜咽声,就像把人带到了黄河边。可以说,我们吹的就是土生土长的黄河味儿。” 李菁表示。


李菁说,现在团队成员也都意识到嘉应观绝不仅仅是一座庙观、一个景点,而是延续黄河文明的地方,我们是嘉应观的看门人,更是黄河文明的传承人。”


“所以推广黄河泥埙既增加了景区活动的节目类型,也提升了员工素质,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翟嵩峰表示。


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在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问题时,翟嵩峰也有着隐隐的担忧:“中华民族的四书五经、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都缺乏足够的推广。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孩子们迷上了游戏,忘了传统文化。”


为此,近两年嘉应观开始探索研学模式。传播君探访当天,嘉应观乡第一初级中学的学生也来到这里了解学习黄河号子,学习吹奏黄河泥埙。翟嵩峰表示,自去年起武陟县聘请专业团队打造此类研学课程,覆盖幼儿园至高中阶段。


小学以下阶段以实践体验黄河文化为主,重视游戏性艺术性;初中阶段在县情市情基础上围绕黄河文化适当增加竞赛、探索等内容;高中阶段在省情国情基础上挖掘黄河治理文化核心,以研究、考察学习为主,观光考察为辅。


 

嘉应观内正在表演黄河号子 传播君 陈历凤/摄


“我会尽其所能,利用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唱响传统文化号角。” 翟嵩峰表示。近年来,嘉应观不断推出演艺活动,创新策划节假日活动,并在与旅行社的市场合作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


景区的一系列创新探索起到了成效。2019年,嘉应观接待游客团3000余批次,共计2万人左右,较之前每年一二百的游客量,实现了很大突破。据李菁介绍,今年受疫情影响,游客相对减少,但景区从红色教育以及黄河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入手,以省内客源开展特色旅游,目前已经接待游客团200余批次。


巍巍黄河大堤、大坝,锁住了咆哮的蛟龙。历代治黄,在这里孕育出了底蕴深厚的黄河文化。翟嵩峰表示,嘉应观将继续保护好黄河文物、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


(责编:刘淼)



本文来自传播君报道

投稿wangluocb@vip.sina.com

征订《网络传播》杂志邮发代号:80-199




戳“原文”,订阅2020年《网络传播》杂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文章关键词:黄河泥 黄河文化 黄河文明 黄河大堤 黄河治理 黄河边 创新发展 追梦 网络传播 初中阶段 责编:徐宁宁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中国梦 黄河情】七声雅乐黄河泥埙响 嘉应观里一首《九曲雅韵》道尽璀璨黄河岁月长

      (记者 宋向乐)9月16日,大河网记者跟随“中国梦 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采访团来到中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嘉应观。大殿前方,来自黄河交通学院的杨帆正在和同事们表演《九曲雅韵》,人声雅致,舞姿婉约,仿佛将人拉回到千年前的一场祭祀场景。

    • 中国梦·黄河情丨黄河故宫嘉应观:让黄河文化活起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记者注意到,嘉应观乡第一初级中学的学生也来到了这里观赏非遗文化展出,了解学习黄河号子、黄河泥埙等非遗文化知识。“母亲河水滋养的黄河泥品质细腻、柔滑、粘连、杂质少、可塑性强而又不过于软塌。

    • 【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故事”唱响新时代“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嘉应观作为“黄河治理办公室”,开创引黄灌溉第一渠“人民胜利渠”,“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被打破。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在治理黄河过程中,诞生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 【中国梦 黄河情】焦作武陟县黄河泥埙——吹响大河精神传承的号角

      9月16日上午,“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走进河南焦作武陟县的嘉应观,在这里感受黄河泥埙的声音。从研究泥埙近三十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建,到学习泥埙的小朋友,黄河的精神与文化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传承,成为武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故事”唱响新时代“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嘉应观作为“黄河治理办公室”,开创引黄灌溉第一渠“人民胜利渠”,“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被打破。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在治理黄河过程中,诞生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