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刚至,黄河岸边天高云淡。站在陕西省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万亩冬枣产业园的观景楼上,只见逾万亩冬枣大棚连天接地。
“今年市场行情好,粗算下来,全村冬枣产业收入将超1.2亿元。去年,我们的人均收入就有2.5万元了,今年肯定更高。”从昔日“种啥啥不成”的河滩盐碱地到今日名扬四方的“冬枣第一村”,66岁的小坡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感慨万千。
20多年前的小坡村,除了有约5000亩坡地口粮田之外,其余上万亩都是严重盐碱化的黄河滩地。“渠烂、坡断、路不平,辛苦一年没收成,村里有地不能种,外出包地去谋生。”这首顺口溜道尽了这个当年省级贫困村的艰辛。
1998年,薛安全当选村主任。为带领乡亲们探索出一条致富路,他带领村干部先后邀请北京林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在做好土壤分析和可行性研究后,走出了在黄河滩发展枣产业的“第一步棋”。
“拉一桶水,浇灌一棵苗”是小坡村人创业的艰难写照。薛安全是全村最早承包滩地试种的人。由于地下是苦咸水,枣树成活率很低,他们不得不从3公里外拉水,一桶一桶地用“甜水”冲碱。当年,他家的枣树成活率就超过了八成,亩均收入约为1500元。
大荔县红枣研究院周爱英院长说:“这里的盐碱地pH值达8.5,种别的都不行,但很适合种冬枣。”
为筑牢产业基础,小坡村先后争取来470万元项目资金,实施了引洛河水下滩工程以及渠、电、路等一系列农业设施工程,彻底解决了滩区灌溉问题。
“嘎嘣脆,甜如蜜”,大荔冬枣在市场上广受追捧。但是,每年成熟季节,“秋淋”造成的裂果成了致富路上新的“拦路虎”。2007年冬天,薛安全带着村干部建起了大棚,给冬枣搭起了“雨伞”,效果立竿见影。
把集中于1个月内上市的冬枣变成可连续收获5个月的冬枣产业是小坡村的又一板斧。勤劳好学的小坡村群众跟着带头人“上钢架棚”,一时间,双膜温棚、钢架棉被棚、温室大棚栽培等设施技术“次第花开”。棚栽带来的货架期延长,让小坡冬枣每年5月初就能在全国率先上市,一直热卖到国庆节期间。
从摆脱贫困到共同富裕,在大荔县安仁镇党委书记闫金平看来,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是小坡村两委会的新征程。
几天前,一场名为“秋韵大荔‘枣’想约你”的迎双节、庆丰收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走进小坡村田园综合体。从两年前开始,小坡村党支部按照大荔县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智能绿色发展示范县的思路,做起了农旅融合大文章。他们投资1260万元规划建设了“冬枣小镇”以及西北首家轻轨观光旅游小火车项目,儿童乐园、水上乐园、网红桥、成人拓展训练、休闲垂钓等特色旅游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近年来,小坡村还连续举办了全国性的冬枣推介会以及“开园节”“采摘节”等田园体验活动,力争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推进三产加速融合。
随着农产品线上交易迅速升温,小坡村也注册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公司,打响了“村状元”品牌。目前,全村每年通过电商销售小坡冬枣1800余吨,销售额8000余万元,已成为集冬枣生产、经营交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有机高效生态园区,村集体资产规模超6000万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 毅 通讯员 单江鹏)
11月10日晚,在河南省孟州市南庄镇桑坡村,直播团队通过直播卖货。 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11月10日晚,在河南省孟州市南庄镇桑坡村,一名工作人员在仓库整理货品。 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11月10日晚,在河南省孟州市南庄镇桑坡村一家商铺,工作人员在整理商品。
满山苍翠,一泓碧水,白墙黛瓦,绿树红花。金秋时节,经过危房改造,借力龙潭沟域经济发展,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安居乐业的嵩县饭坡镇沙坡村,让前来观摩调研的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动态管理工作座谈会的人员称赞不已。
深秋的新密略微有些寒意,但曲梁镇蒋坡村却热闹非凡、暖意融融。在“生日快乐”的祝福声中,多位老人来到前台围坐在一个长宽超过1米的巨型蛋糕周边共同过生日,笑声、掌声在小村荡漾。
凭借蓬勃发展的冬枣产业,陕西省大荔县安仁镇下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2万元。为让致富产业覆盖到每个农户,小坡村党支部从大荔县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争取到170万元惠农贷款,开展产业扶贫。
革命圣地西柏坡: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的指挥中心。图为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
6月9日,村民在海口龙华区龙泉镇美仁坡村采摘莲蓬。初夏时节,位于海南海口龙华区龙泉镇的莲蓬逐渐成熟,当地村民加紧采摘,一派繁忙景象。初夏时节,位于海南海口龙华区龙泉镇的莲蓬逐渐成熟,当地村民加紧采摘,一派繁忙景象。
看美丽乡村 庆70华诞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苏家坡村
太阳坡村小学校长李广祥告诉记者,多年来,因为师资紧缺,朱天珍一直包班,负责给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孩子授课。在采访中,多位学生告诉记者,他们曾吃过朱天珍端来的饭菜,曾在天黑不便时,由朱天珍护送到家里,曾在生病时,被朱天珍背在背上小跑着送到医院。
摄影/李行健 跟我一路同行的是南文都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端树,他开玩笑说,这也是他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一条扶贫“赶考路”。南文都村村支书范明平:“最难解放的就是老百姓的保守的观念……” 南文都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端树。
70年前的3月,党中央从河北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蹲点感言】新时代属于每个人,苦干实干加油干,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西柏坡群众用汗水诠释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