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以新型城镇化激发内需潜力

2020年10月08日11:11  来源:经济日报

5034

  新型城镇化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国内需求的有机结合点,对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有巨大促进作用。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

  新型城镇化既是有效投资的“加速器”,也是居民消费的“倍增器”,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稳定就业和居住,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品质,将持续释放巨大的居民消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需求的潜力。

  新型城镇化能有效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将释放巨大需求潜能。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2.1倍,城乡居民在衣食住行等基础消费领域消费年人均差距约7650元,在教育文化娱乐及耐用品等领域消费年人均差距为6338元,在旅游休闲、信息服务、知识付费等新型消费领域的消费差距则更加明显。城镇人口的扩大,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居民的整体消费能力。

  新型城镇化能有力拉动有效投资。新型城镇化是以提升质量为导向的城镇化,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完善城市功能可激发巨大的投资需求。在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医疗和公共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养老托育设施、公共文化设施、生态环境设施等软硬件设施方面,城市发展尚有许多短板弱项要加快补齐补强。补齐这些短板,既有利于更好满足城市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也有利于充分释放投资需求潜力。比如,城市更新改造就蕴藏着巨大投资潜力,特别是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对此进行改造提升将进一步释放投资需求。住建部数据显示,去年各地上报需要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达17万个,涉及居民上亿人。还要看到,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对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在县城就业安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有效投资和消费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方兴未艾,随之而来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同样值得关注。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激发城镇化的内需潜力

  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为方向,联动推进人口、土地、投融资等相关领域的改革,是充分激活新型城镇化巨大内需潜力的重要抓手。在这方面,关键是不断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投融资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持续释放消费需求,全面拓展投资空间。

  需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更好融入城市。近年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及相关配套政策不断出台,顶层制度设计和政策框架日益系统完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不少地方在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要统筹户籍制度改革与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居住证制度及其配套机制,可考虑放宽居住证申领条件,健全居住证持有人与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利益引导机制,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全面落实进城落户农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确保城市新老居民同城同待遇;等等。与此同时,还需更好落实国家和地方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政策。

  需不断完善城市投融资体制机制。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量大、期限长,仅靠地方财力难以支撑,但规范透明、多元化和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却尚未健全。主要表现为:形成政府与社会资本合力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在城市建设运营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欠缺科学界定;尚未形成融资能力强、良性循环的投融资体系,城镇存量资产难以盘活;尚未建立资本金补充现金流平衡的完善机制,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结构尚不合理;等等。对此,需进一步拓宽市场化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推进合作项目运作规范化制度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积极盘活城市存量资产、搞活增量资产、激活无形资产,探索将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设施项目转让给社会资本,以股权投资等方式购买基础设施资产,实现“投入—经营—增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创新市政项目建设运营模式,统筹整合地方财政、土地、金融和相关政策等各类资源,将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有机组合,建立健全项目综合收益平衡机制,提升社会资金向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积极性,同时严格防范和积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刘晓萍)

文章关键词:城镇化建设 潜力 市民化 投资需求 居民消费 有效投资 倍增器 加速器 城镇居民 城市更新 责编:彭向华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新论: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公安部数据显示,1亿多农业转移人口自愿有序实现了市民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19年的44.38%。1亿人落户任务提前完成,成为“十三五”期间户籍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成效显著的一个缩影。

  • 闽南秋色

    近年来,福建省南安市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相结合,逐渐形成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乡发展格局。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这是福建泉州南安市罗东镇附近秋色(10月28日无人机照片)。

  • 十三五·中国印象:1亿人进城落户 中国城镇化空间巨大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凯棠镇凯哨村苗族妇女杨美一家2016年搬入市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为“新市民”。“十三五”时期,亿万个“罗莉”来到城市、耕耘梦想;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他们终于在城市落户安家。

  • 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

    今年9月,在提交社保记录和相关证件后,在天津市工作满一年的张凡通过技能人才引进项目拿到了户口本,成为一名天津市民。“十三五”期间,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

  • 城市安居吸引力谁最强?成都、重庆、上海排前三

    10月15日,58同城、安居客发布《2020年城市人才安居吸引力报告》,从“城市的宜居程度”“行业的发展程度”等维度对城市进行考量,得出全国50城安居吸引力指数排名。

  • 【图说“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有序推进

    (记者熊丽)“十三五”时期,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 新型城镇化重大项目储备提速扩容

    在刘向东看来,“如果按照3亿人进入城市计算,一旦城市空间打开,突破土地、环境容量等制约,每年通过新型城镇化带动有效投资的空间大致在20万亿元至50万亿元的规模。从新型城镇化支持项目看,老旧小区改造、轨道交通、医疗卫生、管网改造、环保设施建设等都是重点方向。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力做好下半年稳就业保就业工作

    记者24日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下半年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明确要集中政策资源,强化要素支撑,加强项目资金投入,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通知强调,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首要位置,系统谋划、精心部署下半年稳就业保就业工作。

  • 新城镇 补短板 惠民生(经济新方位·“两新一重”建设)

    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有效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拎包入住公租房,乘公交专线上下班,还打算过两年接孩子到城里上学……敬川的生活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 河南五地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选择120个县及县级市开展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工作。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有3项建设任务,包括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健全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改善县城公共厕所等。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