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归欣)10月15日,2020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省长尹弘出席并致辞,与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何华武共同为活动启幕,见证项目签约。
本届活动由工信部、中国工程院与中西部9省(区)政府共同主办,7个国家行业协会参与协办,吸引近2000位客商到会,聚焦数字经济、5G产业、人工智能等新兴重点领域开展对接洽谈。
尹弘表示,随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本届活动旨在推动中西部地区加快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是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必将对促进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积极作用。
尹弘指出,河南是中国东部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南北经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产业转移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今天的河南,区位交通条件优越,以航空、高铁、高速公路为支撑的快速交通网加快形成;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劳动年龄人口超过6500万,每年普通高校、中职毕业生超过百万;市场空间广阔,有1亿多人口、2000多万中等收入群体、760多万户市场主体;产业体系完备,拥有40个工业行业大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4%,形成了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和1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比分别达1/5和近1/10,新经济的赋能作用持续彰显;工业运行态势良好,今年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较一季度提高6.3个百分点,呈现企稳向好的态势。
尹弘表示,当前河南正在谋划“十四五”发展蓝图,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经济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将突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引领,拓展空间,厚植优势,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自身发展实效。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进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经济,培育10个千亿级战略新兴产业链,打造6个5000亿级战略支柱产业链,构建4个万亿级战略支柱产业链;增强创新驱动能力,高标准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生物育种、超级计算、农机装备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关键领域突破核心技术,形成创新引领的现代经济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承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产业转移提供坚实支撑,促进各方在河南经济增长中实现互利共赢。
开幕式后举行了产业转移合作签约仪式。
黄强主持开幕式,张维宁、王新伟、谢玉安出席。
在郑州举行的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决赛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展上,苏州一家信息咨询公司的负责人在展台前询问。落户河南的服务业,引领河南消费升级;扎根中原的制造业,则不断完善着我省产业链。
日前,江西省龙南市举行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签约项目90%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利用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外迁的契机,龙南市与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联合会等共建13.7平方公里的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城,吸引电子信息企业投资落户。
5月以来,通过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创新推出的共享用工平台,向订单减少的内衣厂、体育用品厂迅速借用到了技能“对口”的员工。”河源市高新区商会秘书长余剑平说,在广东,不少园区企业订单有淡旺季,因此,企业“潮汐用工”的问题长期存在。
外出人口返乡创业,除了回报家乡的情结之外,一方面是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制约当地发展的一些短板已经补齐。比如,在信阳市新县田铺乡田铺大湾村,当地以“乡村创客”为主题,将创客平台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河南省首家“创客小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事业。
从各地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中,我们发现,虽然传统经济大省的格局没有改变,但中西部地区的增速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势头,特别是工业经济率先恢复,增长强劲。从这张各地经济增速图上不难看出,在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前10名的省份中,中西部省份占据了多数。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央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西部大开发形成新发展格局来看,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具有“先发带动后发”、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明显优势。
【“十三五”出彩路上 你我这样走过】河南:抢抓产业转移 拓宽就业路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在实践中,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我们要把握好几个重点: 一是加强传统制造业的科技创新。
“雁阵模式”最初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大意是指亚洲各国通过产业转移,形成有梯度的产业分级,各自形成比较优势。产业转移形成“雁阵效应”,推动当地形成产业集群,在河南已成现实图景。
10月15日下午,2020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活动“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郑州举办。从河南县域工业竞争力30强县(市)的整体情况来看,30强县(市)的工业经济规模约占全省县域一半,有力支撑了整个河南省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