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11月2日电】11月2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其中晚稻品种为第三代杂交水稻。
在今年疫情和灾情的多重冲击下,这样的测产结果来之不易,具有很高的“含金量”。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说:“看到一大片稻子长得这么整齐、这么诱人,大家都在称赞,也为袁隆平团队的创新成果感到骄傲。”
2日上午,位于清竹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试验示范基地,绵绵阴雨没有挡住人们收获的热情。3个地块同时开始机械收割,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位院士、专家在现场参与了测产。
经测产专家组评定,晚稻品种“叁优一号”亩产为911.7公斤。在此之前,同一基地种植的早稻品种亩产为619.06公斤。这意味着双季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实现了“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
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90岁的袁隆平院士与测产现场进行了5G视频连线。袁隆平说:“3000斤意味着离‘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据了解,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被袁隆平看作是突破亩产“天花板”的关键。专家认为,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基因强大”,具有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烛说,今年南方水稻产区遭遇极端低温寡照天气,第三代杂交水稻品种表现相对稳定,经受住了考验。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今年7月1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因为疫情引发的粮食出口供应链断裂,饥饿人口比往年新增了1.3亿。据农业农村部评估,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一般提升1—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
为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农业生产托管应运而生。农业生产托管不仅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粗放经营的问题,还提升了农业经营效率,对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试验田选择位于辽河入海口的130亩地,但自然条件下引入的海水对于培育6‰耐盐碱水稻来说,浓度仍然不够。今年是繁育的第一年,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已初步筛选出耐盐碱及优质水稻品种30余份,其中科研难度最大的6‰耐盐碱水稻品种6份。
他就是共产党员、被西藏农牧科技界誉为“中国青稞之父”“青稞王子”“青稞领域的袁隆平”的原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而今,在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3号试验田里,尼玛扎西培育的青稞新品系“13-5171-7”金黄璀璨,秆高、穗大、抗倒伏,适应机械化收获。
11月2日,在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衡南试验示范基地,工作人员将稻谷装袋。在离试验基地200多公里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90岁的袁隆平院士通过视频连线了解现场情况。
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今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突破亩产3000斤,这在普通生态双季稻属于重大突破。
(记者 刘麟 谢瑶)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3061.52斤,再一次刷新杂交水稻亩产纪录。
11月2日,在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衡南试验示范基地一块被抽取测产的示范田里,工作人员进行机械化收割。
(记者何勇)11月2日,湖南衡南双季晚稻试验示范基地传来消息:由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测产结果公布,晚稻平均亩产达到911.7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