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1月29日电(记者周畅)记者从安徽师范大学获悉,该校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组在一个河外星系中发现了一对互相绕转的超大质量双黑洞吞噬恒星的罕见天文现象。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
据介绍,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在每个星系中几乎每10万年才发生1次,概率为十万分之一。因此,即便是经过了30多年的研究,天文学家们也仅在少数几个活动的星系中找到了超大质量双黑洞,而能够捕捉到这种天文现象是极为罕见的。
舒新文教授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卫星观测资料,在一个距离地球约26亿光年之遥的星系中成功发现了双黑洞吞噬恒星的观测证据。这是天体物理学家迄今为止在正常星系中发现的第二例超大质量双黑洞绕转系统。
舒新文表示,如何寻找和探测超大质量双黑洞系统是当今物理学和天文学最重要的前沿问题之一。超大质量双黑洞系统的探测和研究对揭露宇宙中最早期巨型黑洞的成长机制、宇宙引力波现象的产生和变化规律,乃至对宇宙及其基本物理规律的探索都有重要意义。
10月30日,斯坦福大学学者在学术平台发布研究称,特朗普为了连任坚持举行集会,结果造成悲剧性后果。研究显示,18场集会导致了3万多例新病例,并可能导致700多人死亡,但他们认识到,死亡“不一定发生在参与者之中”。
近日,在一篇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的论文中,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汤姆·韦斯特比和克里斯托弗·J·康塞利斯估算出了银河系中地外文明的数量:银河系中可能存在至少36个与地球文明类似的、具有无线电交流能力的外星文明。根据最新的观测数据,并将限制条件按照强弱分成12个等级,他们得到了如下结论:银河系中像地球这样的文明有36个。
据北京日报,明天起,北京适龄儿童将开始采集小学入学信息。北京通过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改革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中国天文学家发现的首颗太阳系外行星及其母恒星获得了富有神话色彩的名字“来自广州第六中学天文社的高二学生许翊芃介绍在中国神话中“羲和”是太阳女神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学家和历法制订者“
中国天文学家发现的首颗太阳系外行星及其母恒星获得了富有神话色彩的名字:“望舒”和“羲和”,分别寓意月神和太阳女神。12月21日,广州第六中学天文社许翊芃在北京天文馆介绍羲和与望舒的命名理由。
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该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依托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一颗迄今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并提供一种利用LAMOST巡天优势寻找黑洞的新方法。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天文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以详细分析太阳系外行星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借助这一方法,分析了环绕6颗白矮星运行的岩石行星碎片中的元素,发现这些岩石与地球岩石类似。这些新证据表明,地球或许没那么独特,类地行星在宇宙中可能很常见。
美国天文学家领衔的一个国际团队首次利用57亿光年外星系团产生的X射线引力透镜效应,观测到94亿光年外一个矮星系的造星过程,为探索星系起源提供了一种新的观测手段。
美国航天局13日说,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将于2020年1月30日结束使命。美国航天局表示,虽然斯皮策的使命即将结束,但它已为计划于2021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观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宇宙中,根据质量天文学家们将宇宙中的黑洞分成三类:恒星级质量黑洞(几十倍-上百倍太阳质量)、超大质量黑洞(几百万倍太阳质量以上)和中等质量黑洞(介于两者之间)。在这次拍照前,天文学家们是通过各种间接的证据来表明黑洞的存在,主要有三类代表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