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充分阐明我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义,鲜明指出做好我国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的前进方向,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供了思想引领,为中华文明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注入了强大动力。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灿烂辉煌。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是唯一没有中断、传承至今的文明。回望浩瀚的历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多元一体、家国一体,发展成就在各个时期都走在世界前列,“四大发明”影响世界,文献典籍著述颇丰,制度创新独具一格……根植于华夏大地的中华文明在互学互鉴中繁荣发展,在与时俱进中彰显旺盛生命力,以其独特文化基因和发展历程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工作体系不断健全,专业队伍日益扩大,重要发现层出不穷,学术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考古人接续奋斗,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极大激发了文化自信。
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开创中华文明新境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从历史中寻找破题的方法,明确前进的方向,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积蓄发展势能和前行的动力。
站在发展新起点,我们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不断填补研究领域空白,以更多明确答案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通过各领域融合推进,让考古研究成果更加清晰全面,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要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尽可能多保存历史财富;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让历史研究后继有人,让全社会都能源源不断接受历史文化滋养。
长久积淀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中的丰富内涵,寻根溯源,充分挖掘历史宝藏;以史育人,充分坚定文化自信,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在新时代续写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
央视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考古工作者十分关心,强调他们“风餐露宿、青灯黄卷,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学术志向、顽强的工作作风”,对他们的成就、付出予以充分肯定,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任务。华夏大地上,绵延五千多年而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蕴藏着令人惊叹的灿烂成就,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任务。华夏大地上,绵延五千多年而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蕴藏着令人惊叹的灿烂成就,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
“十四五”时期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能否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在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当代中国最为内在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认同。
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没有中断过的古文明,这与其固有的禀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长期保持活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中国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度,是加强中华文明凝聚力的制度因素。
地理条件对于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价值重大,而圣哲的出现使“人性和而才惠”的中华文明特质变得更为显著。”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9月30日,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在郑州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共谋河南文物考古事业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联播+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 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专家陈星灿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提出了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