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一辆开往郑州的急救车上,“医生吃香蕉被网络暴力”事件冲上热搜,让急诊科医生再次走入大众视野。即便是经历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众对特殊事件中的医护群体仍然抱有误解。
但生命的起舞,从来就不曾缺少他们的参与。在这座城市,他们最“急”,他们也最“冷静”。他们每天追问生死,他们时刻经历动魄惊心。他们是逆行英雄,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为此,映象网特推出《郑州“急”先锋》系列报道,看郑州急诊科医生如何执甲上阵,护佑生命。
急诊医生王泽华
映象网记者 程琳/文 王浩峰/图
一声急促的铃声,“孔雀蓝”们两分钟内在急诊科门口涌出,冲入急救车,关门、发车,仿佛一支训练有素的特种兵,绝尘而去。
就是这样的铃声,就是这样时刻紧张的场景,即便在不值班的夜晚,也会时常萦绕在90后急诊医生王泽华的睡梦中。他时有惊醒、坐起,急忙“出诊”,恍然才发现自己原来在家里。
王泽华,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医生,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4年,目前在院前急诊工作一年半的时间。11月27日,正是王泽华妻子的预产期,他老老实实地守在妻子身边一整天没敢“挪窝”,见妻子的孕肚一直没“动静”,晚上6点,他叮嘱家人照看后,赶往医院,坚守夜班,又开始了急诊“赶夜人”的工作。
夜班开始前,王泽华接受记者采访
急诊科没有剧本
“急诊苦,急诊累,急诊医生没地位。”曾有人这样调侃急诊医生,但王泽华对于从事急诊工作不曾后悔。
他仍清晰地记得在急诊科第一次值班时的期待与紧张,记得成功救治患者的喜悦、面对患者病情变化时的冷静、被患者误解时的委屈,还有看到新闻上同行医生被暴力对待时的愤怒……
五味杂陈,难以描述,一件件往事经常浮现在眼前。
夜市中双方发生口角而大打出手,多人被利器所伤,急救小组到达后,现场凌乱不堪,充斥着血腥味,王泽华即刻评估病情、止血、包扎、液体支持、紧急处理后转运入院,其中一患者腹部脏器破裂出血、失血性休克,极为凶险,好在抢救及时,转危为安。
夫妇争吵后,妻子口服大量安眠药物,急救小组到达后,女子却拒绝救治,王泽华经过40分钟的疏导劝说,她才同意转运入院进行洗胃、导泻等进一步治疗。
85岁高龄患者突发意识丧失,病情危急,王泽华接到指令后即刻电话指导患者家属进行胸外按压,到达现场后立即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经过30分钟的抢救患者终于自主循环恢复,保留了患者生存的一丝希望。
还有交通事故、火灾现场……每每都有“孔雀蓝”们的身影。
“没办法预测下一个接诊患者的情况,急诊日常工作很复杂多变,以不变应万变是上策。”王泽华说,急诊科没有剧本,这里的无常就是日常。
打铁还需自身硬,他转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技能提升,无论是沟通技巧还是应急处理能力。上班时,细心的他积累经验;下班时,不放过分毫时间,充电学习;科室模拟急救演练时,他也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练习,确保准确无误。
每次出诊前,院前急救的护士都需要对急救车上的物品与器械整理检查
火急火燎VS如履薄冰
“喂喂,您好,患者现在什么情况?”凌晨1点,王泽华又接到了急救任务,快速上车出发的同时,他已经拨通了求诊者的电话。
在路上,王泽华跟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先询问患者的情况,初步判断病情,第一时间给出家属相应地指导,并再次确认精确位置。20分钟内,王泽华所在的急救小组就把患者及家属接到医院。
“好多人打120的时候,不知道位置精准的重要性,习惯报哪条路多少号,这样有可能延误抢救病人的时间。最好是报哪条路与哪条路的交叉口,路南路北还是路东路西。如果现场人手充足,情况允许,最好能到路口或小区门口接一下车,从而赢得抢救时间。”王泽华说,来急诊看病的人,最为突出的一个字就是“急”,心情和表情都是火急火燎。但医生不能一味地急病人所“急”,而要急病情所急。
王泽华在急救车上
因此,相对于其他科室,急诊科的医患关系也更为复杂,现场充斥着纷繁的各种因素,需要急诊医生在第一时间给出相对准确的判断。“我们不容出错,并且很少有改错的机会,甚至是没有。”王泽华说,“因为这份工作背后是患者给予的性命相托。”
正如王泽华的社交软件昵称为“如履薄冰”,他认为这句话对医疗行业来说很适用,对急诊科医生更为贴切,他们更可能面对复杂的病情、医疗环境,因此,他要求自己小心谨慎、思路清晰、做好预判。
“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王泽华提及,比如患者或家属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医学知识,就认为“医生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这是不妥的,主要是因为大众没有医学专业知识做支撑,没办法很好的去鉴别某些网络信息的真伪及科学性。
“医患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医学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多数医生进行了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医学专科理论学习,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王泽华希望患者能够对医生给予相应的尊重,同时他也时刻提醒自己要用心地跟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更多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想问题,用专业的知识去解答,用通俗的语言去解释,耐心地回答他们的疑惑。因为患者只有充分了解,才能做到理解和配合。
王泽华在急救车上
凡人英雄
从新冠疫情伊始,王泽华一直坚守在院前急救的岗位上,还承担着疫情的排查工作。平时急诊常见的发热病例,彼时让所有人格外紧张,发现一例便需要协调呼吸科、感染科等多个科室评估、会诊、判断。
王泽华还记得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出现发热症状,高热38.5℃,而且老大爷的女儿女婿封城前从武汉回家探亲,一家人住在一起,其中一人刚刚确诊新冠肺炎。这样的情况下,老大爷是疑似病例更有可能是确诊病例。接到接诊指令后,王泽华做好防护工作,随车将老大爷接到医院,幸运的是两次核酸检测,老大爷都是阴性,并未感染。
“当时没有顾虑太多,同事们都冲锋在一线,我也不害怕。”王泽华笑着说,“但是现在想想挺后怕的,因为媳妇后来检查出怀孕,怕万一传染给她。”
当记者提及“凡人英雄”时,王泽华给出了他不一样的理解。他认为,大众对医护人员的赞美是可以有的,但是不能把所有美好的词汇都强加在医务人员身上,从而站在制高点进行指点和要求,医务人员也是凡人,不是超人、圣人,有血有肉有情感,但是做人做事做工作一定要有责任感、荣辱感,不能违反原则,触碰红线,打破底线。
正如前段时间网络上热议的“医护人员急救车上吃香蕉”事件,作为一名急诊医生,王泽华表示理解,他也曾参与长途转运工作,需要时刻关注患者情况,对病情发展有所预判,做出及时正确的处理。但是如果病人病情相对稳定,在七八个小时的转运工作中,要求医护人员保持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是摧残。正如白岩松所言,“我们最该拿自己当一个善良的人、了解事实再发声的人”。
“但是由于医疗行为的特殊性、严谨性,医护人员更多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患者和家属的情绪。”王泽华说,也希望公众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多一些了解,从而多一份宽容。
每次出诊结束,王泽华都要总结一番
生死之间布满“陷阱”
今年刚刚过了而立之年的王泽华,在急诊医学科,见证了太多的生与死,经常从“鬼门关”里抢救生命。
他记得曾接诊过一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到达医院时患者突然出现了室颤、心脏骤停,王泽华和同事紧急进行了抢救,患者心跳恢复稳定节律,经过后期手术,康复出院。“内心有一种成就感。”就是这样一次次紧急抢救,让王泽华充分认识以及体验到了急诊医生的魅力所在,体会到了“救死扶伤”的真正含义。
急诊就诊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可能时刻存在“陷阱”。主动脉夹层的死亡率非常高,病情凶险。王泽华记得急诊科疑难病例讨论时同事曾分享救治过的一位老年患者病例,患者主诉为头晕症状,心电图、心肌酶学等常规检查都没有问题,总觉得不对劲,很担心,就安排患者做了胸部CT扫描,结果竟然是主动脉夹层,非常凶险。于是联系会诊紧急安排了手术后,患者顺利康复。
“急诊工作就像是一个布满‘陷阱’的战场,医生需要第一时间辨别陷阱,避免掉进其中。”王泽华说。
急诊医生常常需要面对死亡。“医学是一门科学,不是玄学,我们应当拼尽全力救治病人,”王泽华说,“很多患者家属当面对患者不治时无法接受,也不愿意去面对现实,但也需要尊重科学,敬畏生命。”
因此种种,急诊工作能够快速、极强地锻炼和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
“虽然急诊工作很苦很累,但如果说有亲戚朋友问我,是否推荐家里的孩子们学医、当急诊医生,我一定还会推荐。”王泽华说,随着社会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大众对医务人员的认知和尊重会提升,对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的了解,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王泽华每天奔波在这座城市
记者手记
急救车灯耀眼闪烁,迅疾地穿梭于市井与大道,融入郑州城市流动的夜色之中。
在这样的寒夜里,王泽华穿着一双轻便的运动鞋,一身单薄的毛衣和急救服,他说自己喜欢轻装上阵,方便急救操作。因为节奏很快,下车后一路快跑,一点也不觉得寒冷。
他说,急救车是一个小型医院。在那里,一个举动可能挽救一个生命;在那里,一句话可能让人泪流满面,或喜笑颜开。记者更愿意称它为“生命的方舟”,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那“方舟”的掌舵人,就是守护这座城市的“急”先锋。
次“战友重逢”《生命缘》截图,易凡(第一排左四)和王辰院士(第一排右四)“王院士是我的救命恩人。”12月6日,王辰院士(左二)、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詹庆元(左一)和易凡夫妇共同为“易凡号”ECMO揭牌。
奔走在危重病人身边 疫情期间,张定宇带领同事 誓死捍卫有疫情“风暴眼”之称的
12月4日下午3点半,刘某夫妻二人在用过午饭后,陆续出现呼吸困难、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等症状,急忙赶赴扬中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治疗。如果一旦发生中毒症状,要立即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咽部进行催吐,并及时到医院救治。
刚刚过去的11月,见证了新冠疫情在加拿大暴发以来,一项又一项令人瞠目的新纪录。其三,安大略省政府采取了控制疫情恶化的措施,但是每日新增病例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依然在猛增。
新药专项构建了以综合性大平台为骨干、单元技术平台(包括药物安全评价平台、药物临床研究平台、资源平台等)为支撑的药物研发创新体系。截至2019年底,卫生健康领域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39项,其中特等奖1项;医学科技论文总量居全球第2位,医药类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首位。
清晨,老挝川圹高原上的南汀村,60岁的阿婆索嗯帮12岁的孙子阿东穿戴整齐,目送他和小伙伴们结伴去上学,露出欣慰的微笑。中企还为村里捐建了诊所、捐赠大批日常药品,从普坤县聘请多名医生和老师常驻村寨,为他们发放工资。
从1992年起,卡麦克每年都率团队来到中国,共带领50批、400余人次专家访问中国,并与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团队建立起深厚友谊。2018年,卡麦克辞去美国的工作,和家人一起来到南京,全职担任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名誉主任。
地处四川省凉山州的喜德县,曾是深度贫困的彝族山区。佛山“组团式”医疗帮扶集中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佛山市中医院、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五家优质三甲医院,结合喜德县当地的需求,将优势医疗力量和资源投入喜德县人民医院。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多个州报告称,受疫情影响,目前当地医院已人满为患,无力接收新病患。新墨西哥州医生 罗希尼·麦基:我们的医院已经满了,重症监护室和普通病房的床位,都快要用完了,就过去几周的数字来看,这个州的医疗系统濒临崩溃。
时隔将近2年,2020年11月30日,车友苏先生再次联系河南交通广播,称孩子恢复有了极大好转,为此也希望通过河南交通广播对救治孩子的医生表示感谢。在记者晁兮的引领下,苏先生一家人见到了当时救治孩子的河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冯书彬,一见面,苏先生就握住了冯医生的手说,是您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