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独家 > 正文

舌尖上的河南味系列报道四:藏在小巷里的美味

2014-05-27 06:00 来源:映象网

  编者按:热播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触动无数人的味蕾,也引发河南网友围观议论:啥能够代表河南美食?

  和众家之长,兼南北特色。豫菜,包容而博大。河南人自己也说不清,舌尖上到底有多少种家乡味道。

  一个月来,映象网记者走访河南多地,从村韵质朴的乡间到异国摩登都市;从百年老店到街边排挡,从流传千年的精品菜肴到寻常百姓的日常饮食……诱人美食,动人故事,挖之不尽。从5月22日起,映象网将陆续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舌尖上的河南味》,和广大网友分享美味佳肴背后的故事,共同搜寻河南人的家乡味道,揭秘河南人专属舌尖上的密码。本期映象网推出“舌尖上的河南味”系列报道——秘境篇。

  【开篇·秘境】当你嚼着面包赶路时,是否会与一个推着满车吃食的老人擦身而过。当你在一家豪华的西餐厅点餐时,是否注意到了旁边那个不足50平米的小饭馆,也许仅仅只是一个选择,你便错过了倾听一个传说的机会。

  古语云,大隐隐于市,在每个城市,总有那么几种吃食,它散布在城市大街小巷。在河南,也有一些吃食隐没在大街小巷中,等待着人们与它相遇、相知。

  映象网讯(记者 骆琼 文/图)早晨四点多,郑州的天空还是一片漆黑,人们大都还沉浸在梦乡中。而在关虎屯高高低低的楼房中,一间屋子的灯已悄悄地亮了,像往常一样,梁宗民夫妇俩早已经穿戴整齐,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炒大豆、碾花生、炝锅、烧水、揪面团……老梁一边用大勺搅着锅里的豆沫汤,一边用鼻子嗅着,虽然每天都要重复这样的动作,但他却没有觉得枯燥,“这是祖辈留下来的,永远都不会烦。”

  

  豆沫糊浓稠细腻,配菜香脆嫩滑

  小巷里的豆沫香

  豆沫是河南的一种小吃,在各大地市的任意一个街道角落,几乎都可以觅到。

  说起豆沫,河南人自然会提起周口逍遥镇。在那里,几乎家家都有做豆沫的传统。梁宗民就是地道的逍遥镇人,做了近20年豆沫的他,可谓一名行家里手了。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趁着熬煮豆沫的空档,老梁讲起了豆沫的历史传说。从来没有上过学的老梁却能一字不差的将这个古诗词背下来。

  “一段古诗词简简单单,但我的母亲却将这32个字看得很重,每当做豆沫时就特别认真。小时候,只要家里做豆沫,我就不停地围着饭锅打转。”梁宗民回忆着童年往事。

  而今,48岁的老梁从母亲手中接过了制作豆沫的手艺。小米淘净泡透,焙制好的花椒、八角掺在一起,用石磨磨成米浆。待水煮沸,放入花生米、豆瓣、海带丝、精盐,然后把小米浆用清水搅拌开,倒入锅内,同时下入豆腐丁、菠菜,撒入芝麻搅匀即成。

  不一会,老梁不大的屋子里就已经云雾缭绕,香气四溢。醇厚的小米香,伴着豆香、芝麻香、花生香和蔬菜的清香融为一体,浓郁得扑鼻。

  “其实做豆沫没有什么秘诀,除了选好料外,就是要把握好火候。”老梁舀了一大勺豆沫说道,汤汁呈半透明的乳黄色,再加上青菜、花生、黄豆、粉条等,看起来更加诱人。

  “现在很多豆沫店,嫌麻烦,采用大火熬,这样熬出来的味道就不醇正。”老梁一边将碾碎的花生收集在调料盒里,一边叹了口气说,像豆沫里放的花生,以前都是花生沫,现在是花生块,味道怎会香呢?

  “要出摊了。”不知不觉已是早上7点钟,一缕缕阳光如约地爬进了老梁家的窗户,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熬制,一大锅豆沫终于完成了,而原本冷清的街道上的也渐渐地有了行人。

  由于没有钱租店铺,老梁只能暂时在路边摆小摊来卖饭,“一碗豆沫3元,除去原料和手工其实赚不了几个钱。”在不宽的街道上,老梁小心翼翼地推着车子,生怕刚熬制好的豆沫撒出来。

  在身后汽车喇叭声的催促下,老梁一边抹着头上的汗水,一边加快了脚步,将推车驶进了政六街和丰产路附近的巷子中,停车、支起小方桌、放下小板凳,老梁又开始忙碌起来了。

  “这个地方也太难找了,我绕了好几个弯才到这里,酒香不怕巷子深啊。”郑州市民李庆亮端着热乎的豆沫一边狼吞虎咽地喝着一边说着,为了能找到这,他特意让自己的同事画了一张简易地图。

  “我是通过这张美食地图找过来的,不虚此行啊,豆沫糊浓稠细腻,配菜香脆嫩滑,仿佛饮一壶醉人的美酒,满嘴留香,让人回味无穷。”说完,李庆亮小心翼翼地收好了地图。

责编:李宜馨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