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快讯(记者 阮海峰 王宽 文/图)河南省金融办的官方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6年,河南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3.2%提升到5.6%,可以说,快速发展的金融业已经成为河南新兴的支柱产业,“金融豫军”已经成为河南的一张新名片。
金融豫军之所以势如破竹般迅速崛起,与省委省政府的精心谋划和高度重视紧密相关。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提出打造金融豫军的重大理念,体现出河南省委省政府对金融业的高度重视。
金融豫军的高歌猛进,被业内称之为“新河南现象”。对于金融界而言,这种“新河南现象”正在以更稳健的步伐,谱写河南经济发展新篇章。
河南广电全媒体重磅推出金融业“新河南现象”系列报道,在河南各界引发热议,一时间,“引金入豫”、“金融豫军”成为最新的热门话题。
兴业银行郑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刘健
兴业银行郑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刘健:坚守金融本质 护航河南经济
今年5月16日,全省金融工作座谈会在郑州召开,会上,省委书记谢伏瞻指出,要加强金融创新,促使金融回归服务的保障力度。
对此,兴业银行郑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刘健表示,2017年兴业银行郑州分行将以“转型发展、差异发展、精细发展”为主线,做好资产投放的差异化布局,通过配套差异化资源、政策,以真正做到服务实体经济。
“绿色金融是兴业银行最重要的名片之一,也是兴业银行十几年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事情,这与国家强调经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不谋而合的。” 刘健说。
据悉,截至2016年末,兴业银行已累计为省内190家企业提供绿色融资400多亿元。2017年,该行紧跟省政府或地方政府的规划,推进水利水务、轨道交通、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绿色金融业务,带动绿色金融的普及和发展。
刘健坦言,“创新是兴业集团骨子里的重要基因,所以,我们将寻求创新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互惠互利,坚守金融本质,护航河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分行党委书记董琢理:河南正处于蓄势崛起的关键阶段
从2001年来到河南的浦发银行到如今已经“扎根”了16年。16年间,郑州浦发在支持实体经济中求双赢,在践行普惠金融中谋突破,投放500亿元支持“三农”发展,1000亿元推进企业转型升级,2000亿元助力中原崛起,3000亿元支持六大国家战略,累计投放资金超万亿元。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分行党委书记董琢理表示,我国经济目前仍将处于“L型”筑底阶段,经济周期“微波化”特征将更为鲜明,就河南而言,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潜力。
映象网记者了解到,今年前5个月,河南省民间投资超10888.42亿元,增长10.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河南将加快促进民间资本健康发展,大力推进“PPP”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优先进入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信息产业等领域投资,为河南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河南银行业处在转型攻坚的紧要关口。
“伴随着‘一带一路’、河南‘五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自贸区及中心城市建设的加快,河南省出台了‘1816’投资促进计划实施方案,将在交通、生态环保、民生改善、新型城镇化等10大领域,集中推进8000个重大项目实施。”董琢理说,总体来看,河南正处于蓄势崛起的关键阶段,银行业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郑州日产总经理郑加坤
郑州日产总经理郑加坤:金融业对实体经济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借助于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发展又依赖于实体经济。郑州日产总经理郑加坤告诉映象网记者,河南金融业出现的“新河南现象”,反映了河南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各种经济业态更加丰富,市场更为繁荣,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业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表明河南经济发展正迸发出强大的活力。
“金融业的高速发展,也将反过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助力,对于河南省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有力的保障。” 郑加坤说。
金融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对实体经济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
郑加坤表示,强大的资本市场将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中外金融机构入驻河南,更有利于河南利用全国的资源,为企业提供资金的支持和金融血液输送,助推企业发展。金融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除了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题,也为企业整合资源,规范化投资,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机会。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武文超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武文超:河南金融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武文超看来,过去,金融发展水平一直是河南省的短板,但是考虑到河南有着全国排在前五位的经济总量、1亿的人口,金融资源的存量很大,可以说,是有着非常好的先天条件。
“从市场需求来讲,最近几年,一方面河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理财需求逐渐旺盛,另一方面,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实验区和中原城市群等重大战略过程中,投资需求也很大。”
武文超坦言,巨大的金融资源存量,巨大的投资、融资、理财需求,都从客观上给河南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祖玄:金融业成为河南近年发展的突出亮点
按照国际通行看法,哪个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就意味着这个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2016年河南金融业增加值2253.67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6%。而在2010年,这个比重仅为3.2%。
可以说,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金融业已经成为河南新兴的支柱产业。
“最近几年,渣打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各类中外金融机构纷纷进入中原体现了河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市场吸引力,也体现了郑州这个城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良好前景。”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祖玄表示,金融业在郑州这个城市的积聚,成为这几年郑州发展的一个亮点。
郑祖玄说,产业集聚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地区的集聚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只有当这个地区的吸引力跨过一个门槛,才会导致产业从别的集聚地向这个地区快速地重新集聚。”郑祖玄说,现在看来,河南金融业的发展已经或者正在跨越金融业积聚的门槛。
另外,这些年来,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吸引金融业集聚的一系列政策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与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息息相关,体现河南执政者的高瞻远瞩。
“金融豫军”是对河南本土金融的总括,本着“着眼未来、面向全国、服务中原”的原则,正在积极主动融入全国经济金融格局中去。在河南省“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加快“金融豫军”全面崛起、实施“引金入豫”工程的双轮驱动模式,推进完备的投融资体系建设,打造金融产业集聚的中部高地,构建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
“金融豫军”是对河南本土金融的总括,本着“着眼未来、面向全国、服务中原”的原则,正在积极主动融入全国经济金融格局中去。
资金是逐利的,哪里能创造更高的价值、能获取更多利润,就必然流向哪里。过去,河南的相当一部分资金都流向了外省。为了保证本土企业需要资金时,能及时用上本地蓄水池里的钱,早在2013年全国就有25个省成立了省级城商行。
自7月10日开始,河南广电全媒体倾力打造的系列报道《聚焦金融业“新河南现象”》,五期系列报道以“挺进中原”、“豫军突起”、“凝‘金’聚力”、“深耕中原“、“中原突围”为题,从不同侧面,展现出近年来河南金融业的发展和变化,勾勒出河南金融业的未来。节目在河南卫视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热议,业内专家学者等纷纷点赞。
近日来,河南广电全媒体推出系列报道《聚焦金融业“新河南现象”》,目前已经刊播了三期,“挺进中原”、“豫军突起”、“凝‘金’聚力”,三期报道从不同方面,对我省金融业发展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
近几年来,中国整个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就是稳中求进,后来这一政策基调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要长期坚持的重要方法论。
在当前“近学许昌、远学扬州”活动热潮中,市司法行政系统将如何助推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在中原崛起中更加出彩?本报特邀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做客本报网络直播间,就焦作市司法行政工作相关话题与网友们进行沟通交流。
目前,西峡全县已新建村室20个,改建村室20个,6个省定两项机制观测点已全部建成达标,“二星级”以上党群服务中心达189个,党建信息平台示范点12个。
近日,随着电视剧《小别离》的热播,小留学生群体连同低龄留学现象再度成为公共话题。
“汽车三包”(包修、包退、包换)实施迄今已近两年半,然而,有调查数据显示,超八成消费者仍不了解“汽车三包”。
今年他从J·J·艾布拉姆斯的手中接过小金人,成为继约翰·福特、 约瑟夫·曼凯维奇之后,第三位连庄奥斯卡最佳导演大奖的得主。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18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
21世纪的今天,世界目光在聚焦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丝路河南,源远流长;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省,丝路河南,积极融入。 2013年7月18日,郑州—汉堡开通班列,一条“铁质丝绸之路”连接中欧。 2014年6月15日,郑州—卢森堡开通货航,一条“空中丝绸之路”贯通欧亚。 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使郑州、使河南、使内陆中原站在了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舞台上。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河南还应续写怎样的责任与担当? (映象网www.hnr.cn)
330万乡村教师是照亮15万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4000多万农村娃的烛光。最近,半月谈记者赴北京、湖南、河南等地调研发现,师资难招难留、待遇地位低下、成长空间狭窄等痛点仍困扰着农村教师群体,这些痛点成为一段时期内农村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首要难题。
入伏后,全国多地气温普遍升高,陆续进入“蒸烤”模式,局部地区最高气温超过40℃,高温津贴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出现以“绿豆汤替代津贴”“明发津贴暗扣工资”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