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郑州,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
从籍籍无名的郑县,到如今一跃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关于郑州的记忆,有无数切口可以作为注脚。
但始终无法绕过的,是曾经的燕庄。
从毛主席视察的麦浪起伏的燕庄村,到如今高楼林立的商业地标“曼哈顿”;
从曾经停飞喷洒农药飞机的郑州东郊燕庄机场,到如今成为“国际郑”靓丽名片的郑州CBD中央商务区……
燕庄的变迁历程,浓缩了郑州城市变迁的珍贵记忆。
燕庄的前世今生,承载着郑州城市变迁的典型故事。
2018年,是庆祝改革开放40年的重磅节点。40年来,郑州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映象网以燕庄的变迁为切入点,着重截取1978-2018四十年的时间刻度,从城市建设、交通改善、居民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为郑州改革开放四十年,乃至河南改革开放四十年,钩沉作注,力图为一亿河南人,提供一个直观展现郑州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伟大成就的窗口。
核心提示:
当初的风吹麦浪,如今的法桐两排;
当初的泥泞小路,如今的车流滚滚;
当初的绿城远郊,如今的高楼林立;
当初的旧机场,如今的新中心……
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里留下青春,留下回忆,留下奋斗,留下激情。
这里就是燕庄,
燕庄人的燕庄,郑州的燕庄,世界的燕庄……
映象网记者 陈伟然
小村庄迎来大人物,毛主席视察留下“燕庄精神”
毛主席视察燕庄村
1960年5月11日,名不见经传的郑州郊区小村庄燕庄,迎来一位“大人物”——一代伟人毛泽东前来视察。
据燕庄党总支书记宋长润回忆,毛主席在实地视察燕庄麦田、详细询问小麦产量后,根据燕庄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条件,提出了符合燕庄实际的“一麦一稻”的种植模式。燕庄以此作为发展农业的方针,大力开展水利基本建设。1975年,燕庄大队的粮食产量从原来的80万斤增加到247万斤,1976年达到400万斤。“在计划经济时代,燕庄不但实现了自给自足,每年还有余量支援国家建设。”
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亭
1970年5月11日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亭落成,“在燕庄人心中,这个纪念亭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更是激发了大家‘永走时代前列’的‘燕庄精神’。”在宋长润看来,燕庄日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这件事密不可分。
扎沙发、搞运输,从农民到技工再到商人,燕庄成为郑州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曾经的郑州中原国际博览中心,是当时全省第一座现代化展览基地,打响了郑州商业快速发展“第一枪”
“那个时候郑州有一场沙发展销会,我们村的人看到了从南方运过来的沙发没几天就被预订一空,就想着这是门儿生意,大家都开始摸索着如何‘扎沙发’。”燕庄村村民张本立,算是燕庄第一批“下海”经商的人,木匠出身的他经过自己的研究,掌握了沙发制作的工艺,为了让自己制作的沙发更加精致美观,他还让自己的女儿去南方学习沙发套缝制手艺。随着沙发制作技术不断提高,张本立制作的沙发销路迅速打开,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他的沙发木器厂也从只有几个人的家庭式的“小作坊”变成了几十人的企业。
改革开放后,随着郑州市区不断扩大,燕庄作为当时郑州的“东大门”,地理位置优势不断凸显。机遇伴随着挑战,一边商业往来越发频繁,另一边是城市建设发展土地被不断征用。面对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彻底改变,燕庄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城市发展虽然征用了土地,但也将燕庄人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大量的商业信息涌入,给了我们新的机遇。”宋长润说,当时大家发现南来北往的商品运输、大量的建筑工地,造成了巨大的货运及人力“缺口”,“有的人购买车辆开始做货运、客运生意;有的燕庄人投身建筑、加工等领域,做起了占地工或是家具加工的生意。”燕庄人根据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不断调整这自己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完成了从农民到技工再到商人的角色转换,更是成为郑州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贸易货栈的兴起,许多如汽车配件会、糖烟酒会、针织产品等全国性的大型展销会开始在郑州举办。燕庄作为紧邻贸易货栈的“都市村庄”,首先享受到了商品经济带来的“红利”——各类商品交易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潮水般拥入,带动了燕庄村家庭租赁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城市“用工潮”大幕开启,燕庄便成为这些外来务工者“城市梦”开始的地方。随着家庭租赁需求越来越大,燕庄村也往“空中发展”,“村民们拿出前几年做生意、打工时存下的积蓄,不断加高房屋,平房和瓦房很快不复存在,一座座五层、六层甚至十层的小楼拔地而起,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拉手楼’‘接吻楼’。” 宋长润说。
小村庄变“曼哈顿”,城中村改造的“燕庄模式”轰动全国
曾经的燕庄“都市村庄”
街道狭窄拥挤,每天回家就像逛庙会;几乎没有楼间距,打开窗户伸手就到别人家里……作为一个曾经蜗居在燕庄的“郑漂”高翔来说,过去的燕庄是“藏在高楼大厦里的村庄”。2005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高翔离开了家乡焦作,来到郑州打拼,“当时燕庄一个单间一个月的租金只有100元,对于当时月收入只有1000元的我来说,是最好的落脚地了。”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而村民自建房缺少整体规划,城中村脏、乱、差的环境颇受诟病。”宋长润说,因为缺少整体规划,没有起码的消防设施,像燕庄这样的城中村隐患四伏,与当时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区建设形成巨大反差。
2006年,郑州市委、市政府为拓宽金水路、打通未来路,决定对燕庄进行整体拆迁改造。在郑州城中村改造的历程中,燕庄村的改造被誉为“桥头堡”,按照“政府让利,村民受益,企业得利”的模式,村民、企业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同时产生了极强的示范带动效应。而“燕庄模式”也被作为城中村改造的成功典范被全国各地争相学习。
燕庄城中村改造工程最后一座8层高的大楼爆破成功
“作为郑州首个进行改造的城中村项目,2006年3月25日,燕庄第一户村民的楼房轰然倒下,8月中旬最后一栋楼成功爆破。”宋长润说,“2008年,村民回迁。燕庄村800余户村民就近实物安置在英协路与福元路交叉口附近的燕庄花园,居住环境大大改善,融入城市中。”
“做梦也没想到燕庄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说起今天的燕庄,高翔用“做梦”来形容其翻天覆地的变化,密集的村民自建楼变成了一座座大厦,曾经拥挤的街道变成了宽阔的大路。而改变的不止是燕庄,曾经月薪只有1000块的“打工仔”高翔,如今也成为一家金融机构的“白领”,“我在‘曼哈顿’买了房子,公司就在金水路对面的金融中心里,从前别人问我住在哪,我都不好意思说我住在燕庄,现在我会告诉他们,我住在‘曼哈顿’。”
经过3年的拆迁改造,燕庄村在原址上建成了集高档公寓、酒店、写字楼、商业金融区等多种形态为一体的大型商圈,中心区域被命名为“曼哈顿广场”,成为郑州首屈一指的商业性地标建筑。
曾经不被人看好的郑州东郊,如今变成郑州“金三环”
曼哈顿广场
“2007年,有人用燕庄的一处写字楼找我抵债,以每平米3000元的价格。因为比当时郑州均价要高,我没有同意。没想到现在那里成了‘金三环’,房价早已经翻了好几倍。”直到今天,郑州商人李辛回忆起自己与“金三环”失之交臂的经历,仍然后悔不已,“当时燕庄还是刚刚开始开发的郑州东郊,郑东新区也还未成型,很多人都不敢在那里投资。”
如今的燕庄不仅完全融入郑州市区,而且成为郑州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金水路北侧以金融办公和酒店为主,南侧是高端住宅及包括商业步行街、商场、影院和各色饭店在内的综合商圈。
作为郑州连接新、老城区的枢纽区域,燕庄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区位价值,被房地产业界称之为“金东板块”。郑州商品交易所、未来大酒店、曼哈顿广场等各类高端配套更是让燕庄成为了郑州最具代表性的商业中心及金融中心。
如今的金水路未来路,燕庄村旧址之上已变成高楼大厦
在燕庄村所在的金水路与未来路附近,这里不仅云集了上百家国内外金融机构、期货交易公司,各类医院、酒店、商场及众多娱乐、休闲场所更是星罗棋布,让燕庄这个中原“曼哈顿”在成为郑州新地标的同时,更成就了郑州向国际化大都市蝶变的起点。
燕庄语录
30+
燕庄村吴振华:富起来的燕庄人更重视子女教育,许多年轻人都有出国留学经历。
40+
燕庄村吴建中:燕庄作为郑州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培养了燕庄人敏锐的商业嗅觉,让我们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迅速调整生产、经营方式。
50+
燕庄党总支书记宋长润:“永走时代前列”是燕庄不变的“燕庄精神”。
60+
燕庄村村民张本立:在农业经济时期,燕庄是郑州城郊农村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时期,燕庄是郑州城市发展的“桥头堡”。
大事记
1958年10月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到燕庄大队农业试验场视察。
1960年5月1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视察燕庄。
1970年,“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亭”修建。
1979年元月,燕庄开始实行农民承包责任制,土地开始包产到户。
1981年-1996年,燕庄大队用征地款修建电影院、金燕旅社、欧亚桥市场、轴承厂及中讯大酒店等公有经济。
2002年,金水区区划调整,成立未来路街道办事处,将燕庄行政村划归其管辖之内。
2006年,燕庄城中村改造开始。仅用3个月时间,燕庄60余万平方米的602栋居民楼全部拆除完毕。
2008年,城中村改造接近尾声,燕庄自然村整体回迁。
2009年,“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亭”被省政府评为郑州市市级文物。
公交与地铁组成立体交通网,让燕庄的交通优势凸显,吸引了众多国际一线品牌。
2006年初,郑州市委、市政府为拓宽金水路,打通未来大道,决定对燕庄自然村这个城中村进行整体拆迁改造。其成功拆迁,也成了一个典范,被誉为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燕庄模式”。
如今的燕庄有着宽阔的马路,四通八达的立交,地下飞驰的地铁,头顶高耸入云的大厦,还有成为郑州掌上明珠的郑东新区CBD……
郑州被称作“商城”,不仅是因为商朝曾在此建都,更是因为商贸业贯穿着了郑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郑州曾有4次商业大变革,其中有两次,发生在燕庄。过去,郑州的地标建筑是63米的二七纪念塔。如今,郑州的地标不断被“刷高”,388米的中原福塔,280米的“大玉米”,还有数不胜数的那些高楼大厦……
在“坐飞机还要开证明”的年代,燕庄机场是郑州人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开端;如今在机场原址上建立起的郑东新区,依旧承载着郑州人对未来的憧憬。从“老机场”变成“郑中心”,郑州也从过去的“大郑县”,变成了今天在许多外地人眼中,可以与“北上广”媲美的“国际郑”。
“原来走金水路回燕庄,下雨天不用打伞,大热天不用戴帽,因为路两边参天的法桐树既能挡雨,又能遮阳。”郑州市燕庄村60后村民吴德民说。
从市区尽头到城市心脏,“身份”的转变,让燕庄见证了郑州版图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