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郑州,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
从籍籍无名的郑县,到如今一跃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关于郑州的记忆,有无数切口可以作为注脚。
但始终无法绕过的,是曾经的燕庄。
从毛主席视察的麦浪起伏的燕庄村,到如今高楼林立的商业地标“曼哈顿”;
从曾经停飞喷洒农药飞机的郑州东郊燕庄机场,到如今成为“国际郑”靓丽名片的郑州CBD中央商务区……
燕庄的变迁历程,浓缩了郑州城市变迁的珍贵记忆。
燕庄的前世今生,承载着郑州城市变迁的典型故事。
2018年,是庆祝改革开放40年的重磅节点。40年来,郑州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映象网以燕庄的变迁为切入点,着重截取1978-2018四十年的时间刻度,从城市建设、交通改善、居民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为郑州改革开放四十年,乃至河南改革开放四十年,钩沉作注,力图为一亿河南人,提供一个直观展现郑州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伟大成就的窗口。
核心提示:
早在1990年,“绿城”郑州市绿化覆盖率就高达35.25%,居当时全国省会城市第三。
“原来走金水路回燕庄,下雨天不用打伞,大热天不用戴帽,因为路两边参天的法桐树既能挡雨,又能遮阳。”郑州市燕庄村60后村民吴德民说。
如今,郑州市被众水系环绕,成了名符其实的水域靓城,种麦放羊早已成为燕庄村民的记忆。燕庄周边日新月异的变化,正是郑州城市管理不断升级的缩影。
映象网记者 陈伟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郑州密布着法桐树
郑州“绿城”之名,来源于一棵法桐树
“这简直是一座绿城嘛!”在80年代由河南电影制片厂出品、郑州市规划环保局委托拍摄的电影《绿城狂想曲》中,归国老华侨看到当时的郑州市绿化规划图后,发出了如此感叹。
而“绿城”这个名字不止是老华侨的一句感叹,更是因为在1990年,郑州市绿化覆盖面积达2683多公顷,绿化覆盖率35.25%,居当时全国省会城市第3名。
“原来走金水路回燕庄,下雨天不用打伞,大热天不用戴帽,因为路两边参天的法桐树既能挡雨,又能遮阳。”60后燕庄村民吴德民说,八、九十年代的郑州,不管是大街还是小巷都栽满了法国梧桐树(简称“法桐”)。
从吴德民的回忆中可以印证:因为遍街栽种的法桐树,郑州“绿城”之称非一时虚名。
而郑州之所以大面积栽种法桐树,是因为有这样一段往事。
时间回溯到建国初期,河南省政府从开封变迁至郑州,因为当时黄河决口,使得郑州从东北到东南形成几十公里的大沙丘,风一吹,郑州就成了风沙之城。据资料显示,郑州在1950年至1970年间,沙尘暴天气年均9.7个,有时最多一年能达22个。
面对如此严重的风沙侵扰,1951年,郑州市政府下发文件,号召全民种树,一个人种两棵,必须要保种保活。为此一场声势浩大的植树活动就此展开。
为了支援省政府建设,当时燕庄村先后组织了100多辆马拉货车,运送建筑材料及树苗。而在这些树苗中,就有法桐树。
最早提出在郑州大规模种植法桐树的人,是时任郑州市副市长史隆甫。
史隆甫曾留学法国,他了解法国梧桐树在绿化和治理风沙方面的优势。但当时郑州没有法桐树,于是他又想办法从上海引进,然后在郑州搞实验。
经过实验后,史隆甫发现,郑州地区的沙质土壤特别适合法桐树成长,法桐在这里比在上海、南京长得都要好,于是他开始号召全市大面积种植法桐树。
到了六、七十年代,生命力旺盛的法桐树,已经高过了许多当时的楼房,当时从空中俯瞰郑州,整座城市俨然变成了一片绿色。而史隆甫也因此被大家称为“郑州法桐之父”。
“小时候放暑假,家属院里男孩子们最有意思的集体活动,就是围在法桐树下玩弹珠。”郑州“土著”李杨怿说,法桐树是他们这些80后共有的童年记忆,“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的年代,好像有关于游戏记忆里都有法桐树。”
如今的郑州法桐树街景
如今,在郑州许多街道仍能看到法桐树的身影,但是支撑郑州“绿城”之名的,却不止是法桐树。
现在的郑州市以道路绿化为骨架,公园、广场、游园广泛分布,滨河公园贯穿市区,点、线、面结合,市区园林与城郊绿化融合,三季繁花、四季常绿。仅2017年,郑州市区就新增绿地1380.11万平方米,新增游园24个。
如今的金水河风光迷人
曾经的“臭水沟”,如今的生态水系
管城环抱绕金河,潋滟晴光涌绿波。频洲晒网听渔唱,柳树飞桥有客过。这是一首清朝诗人咏金水河的诗。从诗中可以看出,被视为郑州城市符号的金水河,曾经有过丰富的物产、迷人的风光。明清时,“金水晴波”还被列为郑州八大景之一。
上世纪70年代,改造前的金水河
与诗里描述的不同,金水河也有过一段不堪的往事。“改革开放以前,金水河因遭受污染,致使河流两边树木相继死掉,垃圾成堆,河道壅塞,流水不畅。”燕庄村宋长润说,金水河的东半段大部分在燕庄境内,途经司家庄、燕庄、聂庄及黑朱庄四个自然村,“一到夏天,金水河就变成了‘臭水沟’,堵塞的河流臭气熏天。”
“从1978年开始,金水河进入以综合开发、统筹规划、截流污水、引蓄清水、美化市容为重点的新时期。”据宋长润回忆,1996年郑州市政府又投入巨资进行改造,建起了拥有五大景区,十一公里长的金水河滨河公园。
“改造后的金水河,树更多了,草更绿了,水更清了,而且散步时还能听到久违的蛙鸣。”郑州人刘双林回忆说,80年代初他参加工作时,金水河上有一座“水上餐厅”堪称当时郑州最好的餐馆。餐厅就建在金水河上,抬头是绿树匆匆、低头是清澈河水,“因为用餐环境优美,许多人都以能去那里吃一顿饭为荣。”
其实不止是曾经“臭气熏天”的金水河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如今的郑州已经达到:金水河、熊儿河、贾鲁河,河河相连;龙湖、龙子湖、象湖,湖湖遥通。因为环城生态水系循环工程的逐步完善,郑州从一个“缺水”的典型北方城市变成了一座水域靓城。
“燕庄附近的‘河景房’销售非常紧俏,虽然普遍要比其他房型高出20%左右,但是大家还是愿意购买。”在燕庄附近某二手房中介公司任职的章腾飞说,“河景房”这个词也是最近几年郑州生态水系越建越好而炒热的,因为金水河、熊儿河环境越来越好,紧邻河边、面朝河边的房源特别容易出手,“过去有一套海南的海景房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现在拥有一套金水河边的河景房成为大家买房的新时尚。”
过去的燕庄城中村,垃圾堆积在路边的情形随处可见
从“堆路边”到垃圾分类,“扔垃圾”方式改变见证郑州人生活环境变迁
“各村没有改造之前,垃圾都是堆在路边,有时候几天才清理,特别是夏天,味道特别大。”宋长润说,许多人对城中村的负面印象除了“接吻楼”之外,“垃圾遍地”也是城中村的诟病之一,“因为人口众多、场地有限等原因,城中村的垃圾处理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难题。”
“我小时候扔垃圾都是从楼道里的垃圾道扔下去。”郑州90后朱磊口中的“垃圾道”,是上世纪90年代郑州许多新建楼房特别流行的建筑方式,房屋建造时就在每层楼道处设置了垃圾口,居民不用下楼,扔垃圾通过楼道的垃圾通道就能完成,然后再由专人定期清理,“这种方式虽然省时省力,但是因为长年使用,垃圾道里就像下水道一样藏污纳垢,特别容易滋生蚊虫。”据朱磊回忆,在2000年左右,这种垃圾通道扔垃圾的方式就被广泛取缔,原来的垃圾口也被水泥封死。
郑州市内已投入使用的垃圾智能分类设备
“自2009年搬入新居后,燕庄村垃圾开始分类处理,新小区绿树成荫,道路宽敞,再也不见原来垃圾遍地、满街恶臭的样子。”宋长润说,现在燕庄许多回迁小区内,都有指定的垃圾堆放点,并排放置了三种垃圾桶,分别是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方便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未来我们燕庄的分类垃圾桶的形式将通过颜色和标识更加醒目,垃圾智能分类设备也将投入使用。除此之外,放垃圾还可以得积分,居民可以通过积分兑换垃圾袋、洗化用品等奖励。”
燕庄语记
30+
郑州人李杨怿:原来孩子们游玩嬉戏只能在法桐树下,现在遍街的游园,孩子们再也不用发愁无处可去。
40+
郑州人刘双林:一条金水河,承载的不止是郑州人的记忆,更是郑州发展的见证。
50+
燕庄党总支书记宋长润:“扔垃圾”方式的变化,是郑州人居住环境改变的缩影。
60+
燕庄村吴德民:原来走金水路回燕庄,下雨天不用打伞,大热天不用带帽。
大事记
1953年,河南省政府确定省会从开封迁至郑州。
1978年,金水河进入综合开发、统筹规划、截流污水、引蓄清水、美化市容为重点的新时期。
1996年,金水河改造开始,建起了拥有五大景区,十一公里长的金水河滨河公园。
2008年,城中村改造接近尾声,燕庄自然村整体回迁。
2015年,郑州市环城生态水系循环工程动工。
2017年,郑州市区新增绿地1380.11万平方米,新增游园24个。
公交与地铁组成立体交通网,让燕庄的交通优势凸显,吸引了众多国际一线品牌。
2006年初,郑州市委、市政府为拓宽金水路,打通未来大道,决定对燕庄自然村这个城中村进行整体拆迁改造。其成功拆迁,也成了一个典范,被誉为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燕庄模式”。
如今的燕庄有着宽阔的马路,四通八达的立交,地下飞驰的地铁,头顶高耸入云的大厦,还有成为郑州掌上明珠的郑东新区CBD……
郑州被称作“商城”,不仅是因为商朝曾在此建都,更是因为商贸业贯穿着了郑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郑州曾有4次商业大变革,其中有两次,发生在燕庄。过去,郑州的地标建筑是63米的二七纪念塔。如今,郑州的地标不断被“刷高”,388米的中原福塔,280米的“大玉米”,还有数不胜数的那些高楼大厦……
在“坐飞机还要开证明”的年代,燕庄机场是郑州人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开端;如今在机场原址上建立起的郑东新区,依旧承载着郑州人对未来的憧憬。从“老机场”变成“郑中心”,郑州也从过去的“大郑县”,变成了今天在许多外地人眼中,可以与“北上广”媲美的“国际郑”。
从市区尽头到城市心脏,“身份”的转变,让燕庄见证了郑州版图的扩张。
燕庄的变迁历程,浓缩了郑州城市变迁的珍贵记忆。燕庄的前世今生,承载着郑州城市变迁的典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