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郑州,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
从籍籍无名的郑县,到如今一跃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关于郑州的记忆,有无数切口可以作为注脚。
但始终无法绕过的,是曾经的燕庄。
从毛主席视察的麦浪起伏的燕庄村,到如今高楼林立的商业地标“曼哈顿”;
从曾经停飞喷洒农药飞机的郑州东郊燕庄机场,到如今成为“国际郑”靓丽名片的郑州CBD中央商务区……
燕庄的变迁历程,浓缩了郑州城市变迁的珍贵记忆。
燕庄的前世今生,承载着郑州城市变迁的典型故事。
2018年,是庆祝改革开放40年的重磅节点。40年来,郑州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映象网以燕庄的变迁为切入点,着重截取1978-2018四十年的时间刻度,从城市建设、交通改善、居民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为郑州改革开放四十年,乃至河南改革开放四十年,钩沉作注,力图为一亿河南人,提供一个直观展现郑州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伟大成就的窗口。
核心提示:
东边日出西边雨,这是大城市的专利。
燕庄被融进城市的步骤,正是郑州晋升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脉络。
从市区尽头到城市心脏,“身份”的转变,让燕庄见证了郑州版图的扩张。
映象网记者 陈伟然
七、八十年代的郑州城区鸟瞰图
“一辆自行车逛遍郑州”的年代,燕庄是这座城市的“尽头”
“80年代我上中学,当时骑着一辆自行车就能逛遍整个郑州。”70后郑州人高伟说,当时从郑州西郊的华山路骑自行车到东郊的燕庄,大概需要50分钟的时间,“那个时候到燕庄就等于到郑州的‘尽头’了,因为再往东走就只剩下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
1982年郑州市区总体规划图
据相关资料记载,1981年郑州市区面积65平方公里,市区城市人口只有约78万人,仅相当于现在一个县城的规模。
“在20多年前,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一片水稻田。”在金水路未来路的燕庄村村委会,燕庄党总支书记宋长润告诉记者,原来这里没有未来路,也没有顺河路,只有一片片庄稼地,“燕庄当时之所以被称为郑州东郊,正是因为这里是郑州城区的最东边。”
曾经的107国道绕城新线成为如今的中州大道
4次改建的107国道,将燕庄“融”进城市
郑州坊间曾流传这样一首童谣: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修路),一天不挖不叫郑州。这句话乍一听是童言戏谑,其实却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郑州城市快速发展的脚步。
“那时候燕庄到处都有新开工的工地,每天都有正在拓宽、改造的道路。”燕庄村村民张本立说,因为到处都有新开的工地,给了燕庄人新的机会,“我们村许多人放下种田的把式,开始琢磨线路、电器,到工地做泥工、木工、电工。”
其实不止是燕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整个郑州都在快速发展,就像童谣里所说,每天都在大刀阔斧地搞建设。
如果说八、九十年代的燕庄还是郑州东郊的农村,那么4次改建的107国道,则将燕庄慢慢“融”进了城市。
1981年,北京至深圳(107国道)、连云港至天水(310国道)两条国道被划定在郑州城区交会。
1989年,因黄河花园口公路大桥通车后,107国道南北向车辆骤增,为避免大量过境车辆进入市区,当时市区东侧规划建设了一条新公路(如今中州大道)。
1989年通车时,这条路被称为107国道绕城新线。而“绕城”这两个字足以说明当时城区边界在中州大道以西,也就是说,燕庄从郊区变成了市区。
1998年,郑州环城快速路开始建设,中州大道则被作为东三环的一部分,成为城市市政道路。随后中州大道以东5公里外又建设了107国道新线,也就是后来的107辅道。燕庄则被划进了郑州的三环内。
2009年,因郑东新区建设,107辅道再次被圈进市内。这条路被东移3公里,建设成为新107国道。2014年,107国道后又迎来第四次改建:往东再移9公里至中牟万三公路一线。
30年的时间,燕庄在城市区位中的变迁,因107国道改建,经历了从郊区到市区再到完全融入城市的改变。而这30年里,郑州的城市边界也向东扩张了17公里。
郑州地铁燕庄站
东边燕庄艳阳高照,西边高新区却下暴雨,恍然发现“郑州原来已经这么大了”
70后郑州人高伟说,过去骑自行车从西向东穿越郑州城区需要50分钟时间。
对于80后郑州人黄迪来说,虽然现在从西向东穿越郑州也还需要50分钟,但他行驶的距离却远了快一倍。
“我住在高新区,在曼哈顿上班,每天坐地铁从郑州大学站上车,到燕庄站下车。”
对于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从小在郑州长大的黄迪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趣事:今年夏天的一天,他坐地铁下班回家,到家中后听妻子说,高新区快要被暴雨淹没了,“一开始我以为我老婆在开玩笑,因为燕庄从早到晚没有见到一滴雨。最后我恍然发现,不知不觉中郑州已经变得这么大了!”
郑州城市发展、建设的速度之快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甚至有人说“郑州一天一个模样”。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看出郑州城区发展的速度。
1984年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其中提到:1985年郑州人口控制在85万人,用地面积71.2平方公里;到2000年人口不超过100万人,用地面积在104.8平方公里。
而实际情况则是,1985年郑州中心城区人口数已达90.4万人,用地面积达72.2平方公里;2000年,郑州市区人口已超20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33平方公里。
而到2017年,郑州市建成区面积已达830.97平方公里,总人口达988.1万人。
如今打开郑州地图,人们口中曾经的郑州东郊燕庄,俨然已成为城市中心区域的一部分。
在郑州东建材经营壁纸生意的杨军,2001年举家从老家商丘搬来郑州,并在玉凤路附近购买了一套商品房。
“2001年刚搬来燕庄时,觉得这里的位置还挺偏的。”据杨军回忆,当时晚上带孩子出去散步时,因街上人很少,他还很得意自己精心挑选的房子有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安静”。
杨军的这种“得意”没有持续多久,就被城市发展的步伐所淹没,“如今这里不仅人越来越多,车也越来越多,现在别说安静了,开车回家都要堵车。”
燕庄语录
30+
郑州人黄迪:不知不觉中郑州变得特别大,但因为地铁的原因,郑州又变得特别“小”。
40+
郑州人高伟:过去燕庄是郑州的东郊,现在却很少有人再用西郊、东郊来形容郑州的城区。
50+
燕庄党总支书记宋长润:燕庄融入郑州城区的过程,也是郑州城市发展的缩影。
60+
燕庄村村民张本立:107国道当时给燕庄带来的不止是交通便利,更是许多商业机遇和就业机会。
大事记
1981年,北京至深圳(107国道)、连云港至天水(310国道)被划定在郑州城区交会。
1982年,改革开放后郑州第一轮总体规划出炉,郑州被定位为河南省省会、重要铁路交通枢纽和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
1989年,107国道绕城新线通车。
1998年,在改革开放后郑州第二轮总体规划中,国务院确定郑州为河南省省会、陇海—兰新地带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著名商埠,并提出城市东、西为郑州主要发展方向。
1998年,郑州环城快速路开始建设,中州大道则被作为东三环的一部分,成为城市市政道路。
2000年,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提出加快开发郑东新区。
2002年,金水区区划调整,成立未来路街道办事处,将燕庄行政村划归其管辖之内。
2010年,郑州改革开放后第三轮总体规划,郑州被定位为河南省省会,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13年12月28日,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开通试运营。
2018年,《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把郑州建设成“具有创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心城市”。
公交与地铁组成立体交通网,让燕庄的交通优势凸显,吸引了众多国际一线品牌。
2006年初,郑州市委、市政府为拓宽金水路,打通未来大道,决定对燕庄自然村这个城中村进行整体拆迁改造。其成功拆迁,也成了一个典范,被誉为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燕庄模式”。
如今的燕庄有着宽阔的马路,四通八达的立交,地下飞驰的地铁,头顶高耸入云的大厦,还有成为郑州掌上明珠的郑东新区CBD……
郑州被称作“商城”,不仅是因为商朝曾在此建都,更是因为商贸业贯穿着了郑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郑州曾有4次商业大变革,其中有两次,发生在燕庄。过去,郑州的地标建筑是63米的二七纪念塔。如今,郑州的地标不断被“刷高”,388米的中原福塔,280米的“大玉米”,还有数不胜数的那些高楼大厦……
在“坐飞机还要开证明”的年代,燕庄机场是郑州人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开端;如今在机场原址上建立起的郑东新区,依旧承载着郑州人对未来的憧憬。从“老机场”变成“郑中心”,郑州也从过去的“大郑县”,变成了今天在许多外地人眼中,可以与“北上广”媲美的“国际郑”。
“原来走金水路回燕庄,下雨天不用打伞,大热天不用戴帽,因为路两边参天的法桐树既能挡雨,又能遮阳。”郑州市燕庄村60后村民吴德民说。
燕庄的变迁历程,浓缩了郑州城市变迁的珍贵记忆。燕庄的前世今生,承载着郑州城市变迁的典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