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用生命打通抗战交通线

2018年11月18日11:21  来源:人民日报

5034

  “赤子功勋”——云南昆明西山上静静矗立着一座9米高的纪念碑,基座上刻着这四个大字。这块纪念碑就是“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为了纪念那些抗战期间为祖国奋战的华侨赤子。

  “当初从南洋回到云南的时候,已经准备好牺牲了,就没想过要活着回去。”如今已经101岁高龄的罗开瑚老人,是目前云南唯一健在的南侨机工。1939年7月,年仅21岁的罗开瑚随第八批南侨机工服务团的300多名热血青年一起坐船回国,经过短暂军事训练后,迅速投入战斗。

  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就是罗开瑚这些南侨机工的主战场。当时,罗开瑚的任务是和战友们将腊戍的军需物资运到畹町。滇缅公路沿途都是崇山峻岭,行走在悬崖峭壁的羊肠小道上,稍有不慎就会掉入万丈深渊。

  除了行车艰难,南侨机工们还面临着疟疾的困扰。不少机工患上这种恶性疾病,牺牲在运输途中。敌人的轰炸更是家常便饭,一旦汽车被打中,几乎难以生还。“时常有战友牺牲在敌人的炮火下。”罗开瑚回忆。

  在枪林弹雨、毒虫猛兽围追堵截下,南侨机工们日夜不休、风雨兼程,抢运军需物资及兵员,组装维修车辆,确保了抗战生命线畅通。

  罗开瑚、廖国雄、陈梦秋……在昆明市大观街道南侨机工社区的英名墙上,工工整整刻着3192个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位南侨机工舍生忘死报效家国的故事。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8日   08 版)

文章关键词:南侨 交通线 抗战 机工 滇缅公路 人民日报 兵员 行车 军事训练 炮火 责编:徐宁宁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现代版南侨机工,逆行武汉护送60万双医用手套

    大年初十,隔离的第七天,王文强透过隔离房间的窗户向外望去,自家院子里,9岁的小女儿和妻子在一起剥花生,18岁的大女儿靠在门边玩手机。

  •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抗日烽火中的赤子壮歌

    1985年,云南省政府为南侨机工修建了一座“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碑文上这样写道:“当年回国服务的南侨机工共有三千多人。云南省档案局副局长段俐娟介绍,经过积极申报,2002年,“抗战时期华侨机工支援抗战运输档案”入选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今年5月,“南侨机工档案”成功入列《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