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2月1日电(曹桢)晚上7时,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的一场婚礼小夜席上,一套寓意丰富、制作精美的面塑上桌,为丰盛的宴席锦上添花。
一套面塑为宴席锦上添花。(新华网 曹桢摄)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在逢年过节、婚嫁乔迁、满月过寿等喜庆的日子里,都有捏面塑的习俗,通过塑造不同的形象,对生活寄予美好的期望。在巴彦淖尔地区盛行的河套面塑,起源于清朝末年,脱胎自黄河文化,是当地百姓信仰习俗、精神文化的体现。早些年,传统河套面塑远离了百姓的日常生活。2017年,一家创意面塑作坊出现在杭锦后旗,作坊老板娘邱霞作为新一代河套面塑代表人,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将现代审美融入面塑作品,好看又好吃的面塑又渐渐走进河套百姓的生活。
面塑里蕴含美好祝福
腊月好日子多,河套百姓多选在腊月里举办婚礼。1月23日举办婚礼的东家,提前一周就和邱霞预定了一套面塑。春节临近,东家希望这套面塑除了要有婚礼的彩头,还要蕴含新春佳节的美好祝福。
这对邱霞来说不算难,要做一套什么样的面塑,她早已打好腹稿。
21日下午泡好面糟兑好第一遍面,一只大面盆被静置在温热的房间里。这一晚,邱霞没有睡好,夜里起来三趟去兑面。第二天一早端出面盆,昨晚的半盆面已经发满一盆。邱霞用手翻起面团,气孔均匀分布——“发好了”。她要用这团面做一套“珠玉满堂”面塑,在当晚的婚礼小夜席前出锅。
何为珠玉满堂?邱霞是要用三只猪和九条金鱼来体现这一寓意。九条金鱼同时寓意一对新人天长地久,三只小肥猪又是猪年最应景的形象。
邱霞用简单的工具捏出一只小猪。(新华网 曹桢摄)
为了保证面塑的口感,邱霞在发好的面中加入胡油、白糖、鸡蛋、牛奶、啤酒,在做金鱼的面中加入南瓜泥使其呈现黄色,再次兑面、揉面、醒发,开始造型。
捏面塑的工具很简单,毛衣针、梳子、剪子、水果刀被巧妙运用。一团面在手中一印、一滚、一捏,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猪便成形。邱霞为这套面塑捏出三只不同造型的小猪,摆放在圆形莲花面塑底座的中心,四周环绕九条黄色小金鱼。猪和鱼身上再用彩色面片制作的花形点缀,一套“珠玉满堂”不出一个小时就已捏好。
这个端午,是我国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后迎来的首个传统佳节。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II科,主任医师余追端午节期间坚守在岗位。疫情期间,余追和另外6名医务人员加入首批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队伍,80多天共收治了120多名危重病人。
“津派面塑”传承人张亚杰和他的面塑作品(2月11日摄)。为向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逆行者”致敬,天津面塑艺人以战“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等人的形象为基础,创作了多个生动的面塑作品,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
在山东省济南市群众文化馆,大型面塑作品《继往开来》搭建完成,将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与市民见面。图片署名: 易初/IC photo 主体分为开国大典、欣欣向荣民族大团结、军魂、一带一路、国旗飘扬、中国梦六个版块,涉及人物148人。
8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省专场新闻发布活动将举办。河南省兰考县徐场村年轻人在村口弹奏古乐2.面塑面塑作为古老的造型艺术,在河南城乡广泛分布。
8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省专场新闻发布活动将举办。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早的一种成熟文字,主要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商代殷墟遗址。
陕西渭南韩城的蒸食面花是广泛流传于韩城民间的—种传统风俗礼食,它贯穿于韩城人民岁时节令、风俗礼仪的过程当中,是一种兼具食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艺术佳品。
汴京灯笼、民间剪纸、朱仙镇木版年画、面塑......12日上午,在“春满中原,老家河南”主题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主会场郑州紫荆山公园,多种富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