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河南兰考的红薯,北上广卖到几十块一斤竟然还供不应求 | 足迹

2019年04月25日16:01  来源:央广网

5034

  河南兰考的红薯,北上广卖到几十块一斤竟然还供不应求 | 足迹

  

  地点 | 河南兰考县

  采访者 | 李凡

  

  (1990年01月01日在我国上映的电影《焦裕禄》的片段)

  一路奔腾的黄河水,到兰考转身向北,拐了入海前最后一个弯。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兰考的风沙、盐碱和内涝这“三害”,曾经让田地颗粒无收,村里人逃荒要饭也是常事。

  1962年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来到兰考。他很快提出除“三害”办法,带领兰考人民栽泡桐、种花生、治盐碱、堵沙口、排内涝。让“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的兰考摆脱了“三害”。

  50年过去了,如今的兰考,一个个工业项目成了绿色发展的新标杆,一座座大棚是现代农业的样板,一条条大河和小溪清澈见底,一片片泡桐生机盎然。

  位于兰考县张庄村的上市公司——奥吉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菇房,工人每月的收入在3500元以上

  昔日的大风口变成了大粮仓,当年贫瘠的沙土地变成了高效现代农业田,昔日的抗灾泡桐如今成了兰考人民的宝贝。全国80%以上的民族乐器是以兰考泡桐为原材料制作的。乐器制造已经成为兰考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县共有民族乐器厂80多家。

  现如今,兰考“三害”没有了,当地的蜜瓜、红薯、花生成了兰考的新三宝。

  2014年习总书记到兰考县张庄村尝过她家种的花生让代莲叶很是骄傲

  2017年10月,兰考蜜瓜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评审,成为兰考第一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兰考红薯个头不大,甜度高,人送外号:兰考“小蜜薯”。兰考县临近黄河,土质特殊,日照时间长,天然的滩涂沙质土壤种出的红薯口感特别好。

  兰考沙土里生长的红心蜜薯

  2017年10月,兰考县成立红薯协会,发展“富硒红薯”,还注册了“豫兰红”商标,小蜜薯也是有身份的了!在上海,“豫兰红”富硒红薯最红火的时候,一斤的身价达到27元还供不应求。现在兰考富硒红薯的地盘已经由三年前全县不到3000亩,扩大到60000亩。

  种红薯这事儿还是要专业技术

  兰考除了有“三宝”,这里还有全国基层党建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学习基地。在兰考县代庄村,这次蹲点,我还遇到了我的老朋友——代玉建。

  他和我同岁,今年36。五年前,在老支书的动员下他放弃了自己在郑州年收入上百万的连锁店生意,回到了家乡。过去三年是兰考脱贫的关键时期,也是代玉建最紧张的三年。

  老代说,现在村里有150亩大棚葡萄,200亩水产养殖,400亩绿化苗圃,500亩的菊花种植基地,茶叶菊花。300亩的陆地水果。要是没有三年前成立了合作社,这么一个平台,村里产业不会发展这么快。看来,三年前发展高效农业路子是走对了。

  蹲点期间,我遇到了全国各地的很多党建观摩团到代庄来调研。上周五,我正好碰上了河北沧州新华区的一个观摩团,30多位乡村带头人了解了代庄党建工作后,意犹未尽地拉着代玉建私聊。

  沧州小赵庄乡的带头人卢建山说,他们那儿经贸发达,党员流动性大,这次学习观摩可是解决他心里多年的一个难题。

  卢建山:“就我们村儿,就是60岁以上的党员占到了一半多,优秀的青年人外出打工了,上大学了,好多工作咱想通过党员推下去有困难,困难很大,所以他们这个利用积极分子利用的特别好,40多个积极分子、信息员、侦察兵、和事佬,这一部分中坚力量他们在发挥作用,怎么通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来促进党员工作、党建工作,这应该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

  村支书代玉建与河北沧州党建观摩团交流党建工作

  如今,全村全体党员、群众代表、入党积极分子,总共120名,分包农户实现全村501户全覆盖。村“两委”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困难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2017年,在兰考县新“四面红旗村”评选中,代庄成为全县首个“基层党建红旗村”。

  记者手记:

  记者:李凡

  这是我第二次到兰考蹲点,距离上次脱贫采访蹲点已经两年,那次也是15天。

  在兰考蹲点的这些天里,所有人都在讲,这几年是兰考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大了,路面宽了,高楼大厦多了,公园广场多了,高铁通了,企业来了,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兰考大变样。

  我想感受到不一样的兰考,我想探寻什么力量在激发变化的兰考。

  我去了焦裕禄干部学院,去了张庄村,去了代庄村,去了兰考的上市公司......

  焦裕禄干部学院全景(兰考县宣传部提供)

  在田野上,在工厂里,在大棚里,我跟年轻的脱贫致富的驻村队员、80后的村支书、90后的工人聊着,分享着。是他们,他们的青春,他们的奋斗,让这片土地绿意盎然,充满生机。

  在焦裕禄干部学院,看着脚步匆匆的学员,想起焦裕禄书记曾说过的:兰考想发展啥都不缺,缺的就是一个“干”字!

  如今,焦裕禄同志为之奋斗和献身的地方,建起了焦裕禄干部学院,这可是全国14所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每年接受培训的学员有4万人次。(兰考县宣传部供图)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中国之声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足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50多名记者深入偏远乡村、城市社区、工程现场、科研院所……蹲点调研,充分展现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充分体验新征程上人民的奋斗精神。

文章关键词:红薯 地理标志产品 兰考泡桐 焦裕禄 三害 三宝 豫兰红 富硒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足迹 责编:李娅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决胜2020丨心有所“薯”,甜蜜的事业

    2020年11月,记者来到陕西西乡白龙塘镇。这亲切而熟悉的味道,开启了我们寻访甜蜜事业的一天……

  • 【中国的脱贫智慧】奋斗的青春 脱贫路上杜鹃红

    为帮助贫困村民脱贫,肖馨绞尽脑汁,甚至自掏腰包为贫困户买大米、买油、买牛奶、买电风扇、买电饭煲、买取暖器,却从不在贫困户家吃一顿饭,不增加群众一分钱负担。看着肖馨连走路都不那么利索,还经常在山里走访贫困户,村民们都有些不忍。

  • 产品有出路 脱贫有底气(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消费扶贫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一包米、一桶油、一斤水果……每一份扶贫产品的消费背后都连着一个产业,支撑起贫困地区脱贫的希望。北京市丰台区岳各庄批发市场总经理戴树森说,在新民村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农业企业、专业种植户来此兴业,培育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

  • 洛阳一位七旬老人落井10米红薯窑 被救时仍不忘带着装土豆的桶

    9月29日晚上六点,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南寨村,一名村民在下红薯窑过程中,不慎坠入10米红薯窖的底部,情况十分危及,当地消防部门立即赶赴现场实施救援。经现场查看,在一个直径1米左右、深10米的红薯窖底部,一位老人不安的坐在窖底,意识清醒但失去行动能力。

  • “高标准农田+”的新模式

    9月7日,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周口市召开,这是机构改革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农田建设会议,来自全国的代表观摩了商水县和郸城县高标准农田“升级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

  • 高校宿舍生出的“奇珍异宝”:蘑菇鸟窝辣椒红薯,下一个是啥?

    先是大连一高校辅导员隔空告知同学床板长了蘑菇,随后广州一大学生发现晾衣架上出现一个鸟窝,再后来辣椒树,红薯藤相继被发现。这些发现无不让网友惊叹,同时又好奇:接下来还会出现什么?

  • 贵州思南:小红薯带来红火好日子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思南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红薯是当地村民的主要食材,但受制于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附加值低,农户往往只能自给自足。近年来,思南县把红薯产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引导农户发展“红薯经济”。

  • 绿色农牧业助力河北山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过去打零工,干完这个活儿,还不知道下个活儿在哪里。新硕农业种植基地有1300多亩地,建有59座蔬菜大棚,生产黄瓜、西红柿等近10种蔬菜,不少品种来自国外,150多名村民在这里打工。

  • 河南7人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在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记者从省科协获悉:河南省共有7名科技工作者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张金良,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董事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国家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

  • 【小康成色⑪】王自然:产业拔穷根 从离了红薯不能活到年入百万粉丝厂

    今年53岁的王自然是河南省夏邑县太平镇孟李庄村土生土长的一员,当了12年村支部书记的他,虽然家境贫寒却仍然有着一颗向上之心。随着村里扶贫工作力度逐渐升级,他承包了村里的扶贫就业车间,现如今的他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小康生活。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