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6月10日电(记者齐雷杰、白明山)“过去打零工,干完这个活儿,还不知道下个活儿在哪里。如今起早贪黑种蘑菇,辛苦是辛苦,但收入稳定。”站在蘑菇大棚里,河北省阜平县大台乡苏拉沟村村民杨胜利喜笑颜开。
曾经,老母亲生病,孩子上大学,杨胜利生活窘迫,拉着“饥荒”。“原来总想着,什么时候还清欠账就好了。”杨胜利说。如今,他和妻子承包大棚种蘑菇,收入逐步增多,2019年纯收入超过6万元。“饥荒”还完了,家里还有了存款。
阜平县地处太行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地瘠民贫。而今,群山之间,一排排蘑菇大棚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县里大力扶持食用菌产业,建起4000多栋蘑菇大棚,年产香菇5万吨,产值4.5亿元。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打工就业、入股分红实现增收。五六十岁的老人打工采蘑菇,一天能挣100元。
发展一个产业,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近年来,河北山区群众大力发展绿色农牧业,打造京津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找到了增收新路子。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坝上,素有放牧牛羊传统。但一家一户养殖模式效益低,且容易破坏草原生态。在天津市帮扶下,当地实施“百万只优质肉羊”产业化扶贫项目,涵盖了饲料种植加工、种羊繁育、肉羊饲养、屠宰加工等产业链,可带动上万名贫困群众增收。
河北省滦平县毗邻北京。每天早晨,冷链物流车都从大屯镇兴洲村附近的新硕农业种植基地出发,将新鲜蔬菜运往北京高端超市。在那里,一斤西红柿可卖10多元。
新硕农业种植基地有1300多亩地,建有59座蔬菜大棚,生产黄瓜、西红柿等近10种蔬菜,不少品种来自国外,150多名村民在这里打工。
“原来一天要吃两顿玉米,日子不好过。现在,米面油盐肉,都是买着吃。”靠着种菜,62岁的贫困户张海中过上了好日子。他和老伴常年在大棚打工,老两口每月能挣6000元。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翻新了,家里还买了小轿车。
时髦的直播带货,也给山区群众打开一扇机会之窗。在易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土鸡蛋、鹅蛋、红薯、手工艺品等40多款产品通过直播带货、消费扶贫等模式向北京销售。“疫情期间,我们为群众销售柴鸡蛋5万多斤、油麦菜8万多斤、红薯上百万斤。”易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张琳滟说。
近年来,承德市在京津可追溯的消费扶贫销售量达3亿多元。北京市海淀区设立消费扶贫分中心,推动张家口市赤城县优质农产品销售。
食用菌、高效林果、大棚蔬菜、规模化养殖等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了山区群众增收。今年2月底,河北省燕山-太行山一带的贫困县全部摘帽,上百万贫困群众脱贫。
初冬时节,走进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放眼望去,薄雾笼罩下的油茶园犹如仙境,一片片油茶园沿着丘陵起伏,满眼翠绿,洁白的油茶花香飘山野。近年来,当地群众在油茶园里蹚出了致富路,甚至口口相传一句话:“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
该系列微视频分“第一书记谈”、“乡村青年说”、“脱贫群众讲”、“理论达人话”四个单元依次推出。在逐年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结合张庄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闫春光又开设了春光油坊。
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有2800多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其中跨省务工1000多万人 截至6月30日,中西部22个省份已复工扶贫龙头企业28057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82.4万人;已复工扶贫车间30119个,复工率99.6%,吸纳贫困人口就业39.4万人。
为促进河南农产品销售顺畅,解决扶贫产业产品滞销问题,助力贫困群众增收,9月25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扶贫产品推介暨现场签约活动在中原福塔隆重举行。本次活动先由河南省扶贫办主任、党组书记史秉锐致辞,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张玉香出席并讲话。
“这几年,我们村泥巴路变水泥路,我家建起新楼房,摘掉了穷帽子,今年养500多只鸡不愁销路。目前,建立70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贫产业基地,富硒优质稻、小龙虾、瑶山鸡等一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带动5000多户贫困户走向幸福生活。
“馕”是新疆各族群众喜爱的食品,近年来全区各地纷纷将这一特色食品作为脱贫增收的一个抓手,馕产业逐步迈向产业化。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当地通过建设特色馕产业园,推动这一产业从分散无序、零散生产转向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
近年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紧扣脱贫摘帽目标要求,整合资源全力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致力打通村屯“断头路”,织密脱贫“交通网”,确保完成20户以上自然屯“屯屯通路”硬化任务。
近年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通过发展葡萄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素材来源:迪庆州广播电视台
最近几年,河南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将黄花菜产业做为脱贫富民、增收致富的主导特色优势产业强力推进,让小小的黄花菜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