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本报评论员
任何一种文明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的深厚底蕴,深刻阐明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的特质与气质,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华文明为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气度与自信。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回溯历史,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展望未来,中华文明有能力也有责任为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就应守正创新、与时偕行。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放眼世界,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才能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就应交流互鉴、兼收并蓄。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不断创造出卓越的文明成果,让中华文明更加熠熠生辉。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我们就一定能让中华文明为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正能量,和各国一道共同创造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考古工作者十分关心,强调他们“风餐露宿、青灯黄卷,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学术志向、顽强的工作作风”,对他们的成就、付出予以充分肯定,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2020年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长久积淀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任务。华夏大地上,绵延五千多年而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蕴藏着令人惊叹的灿烂成就,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任务。华夏大地上,绵延五千多年而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蕴藏着令人惊叹的灿烂成就,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
“十四五”时期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能否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在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当代中国最为内在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认同。
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没有中断过的古文明,这与其固有的禀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长期保持活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中国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度,是加强中华文明凝聚力的制度因素。
地理条件对于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价值重大,而圣哲的出现使“人性和而才惠”的中华文明特质变得更为显著。”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9月30日,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在郑州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共谋河南文物考古事业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联播+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 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