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护得山绿松柏青 英雄无名梦也甜

2019年06月06日15:5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5034

  5月19日,奇乾中队消防队员在户外进行综合训练时经过一片暂未消融的冰雪。

  记者 刘磊 摄

  在祖国版图的“鸡冠”顶端,原始森林腹地,驻扎着一支屡建奇功的队伍——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奇乾中队。

  50多年来,奇乾中队一代代“绿色卫士”不畏严寒、不怕苦累,不惧寂寞、不怕牺牲,几百次鏖战火场,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这片大森林。

  “奇乾是一个外面人不想来,里面人来了不想走的地方”“护得山绿松柏青,英雄无名梦也甜”……营区小河边树林里,老队员们在木牌上刻下寄语,句句意味深长。

  特别能忍耐寂寞

  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下飞机,颠簸近17个小时,终于到达额尔古纳市奇乾乡,这里仅有6户人家,奇乾中队因驻扎于此而得名。

  “这里现在依然不通邮、不通车,离最近的居民区有150公里。我们的队员两年不下山是常事,5年没回过家也不稀奇。”中队指导员王永刚介绍,这已经比过去好多了,“第一批队员住的是地窨子,更艰苦。”

  “来奇乾工作,首先要学会忍耐寂寞。这一课没人教,需要自己悟。”队员贾晓辉回忆道。

  “光喊不动、实在无用。自己动手、隐患难藏。”照明开关周边的小字引起记者注意。“树立正确人生观,走好人生每一步。”打开另一盏灯又看见一句。这些被奇乾人称作“心灵鸡汤”的只言片语,在中队驻地随处可见。

  读书是奇乾人打发寂寞的主要方式。奇乾中队每月推荐10本书,大家一起读,一起悟。

  奇乾的冬季非常寒冷,取暖设备如果出现问题,两个小时内修不好,水管就会冻裂,所以必须自己掌握技术,才能应对各种故障。做饭、种菜、盖房子……在这里什么都得自己干,久而久之,大家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

  根雕作品展览室里,有只高跟鞋格外引人注目。一名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的队员,想起妈妈没穿过高跟鞋,由于没机会下山买,就找了块木料,把这份心意一刀一刀刻在木头上。离开中队时,他把鞋子留在了展览室,“我想把这份思念永远留在奇乾。”

  特别能锤炼本领

  “嘟嘟嘟!”一阵急促的哨声,不到3分钟,奇乾中队集合完毕。

  “防护头盔、防护眼镜、警用强光手电………”中队长王德朋介绍,“打火前仅装备就有15公斤,还需配备3天给养10公斤。打火时,配上打火工具共负重50公斤。”

  “负重50公斤扑火战斗,没个好身板真挺不住。”班长范晓斌说,“大家平时锻炼从不间断。”

  每天两个5公里跑、4个小时的体能训练是必修课。除了公共课目,还会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自选课目。

  体能是一方面,扑火更需实地锤炼。寒来暑往,奇乾中队坚持火怎么灭、队伍就怎么练,克服重重困难,练就过硬本领。

  森林腹地没有场地,队员们就在永冻层上打出水泥地面,开设400平方米的障碍场、训练场和停机坪。

  “打火注重协同作战,单兵作战形不成战斗力。”王德朋介绍,“打火还要对地形熟,这逼着我们必须去林子里实地训练。”

  奇乾中队在上级组织的127次比武中,多次夺得金牌,奖牌摆满了荣誉室。

  特别能投入战斗

  立夏已过,大兴安岭冻雪还未消融,草地刚刚泛绿。度过漫长冬季的奇乾队员,既盼夏天,又怕夏天。

  在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枯枝落叶层达30厘米以上,积蓄着大量可燃物,极易引发雷击山火,人们把这片地方称作“火窝子”。

  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灾,奇乾中队参加了7个火场的扑火战斗。火场上,队员们口渴难忍,有的在湿地上挖个坑,把嘴对上去呼吸几口潮湿的空气,有的拔一撮草根放在嘴里咀嚼……转战20余次,扑灭火头56个,扑灭火线长度达400余公里,创造了连续作战77天的纪录。

  2002年“7·28”特大森林火灾,奇乾中队冒着随时可能被倒木、滚石砸伤的危险,一边打火,一边挖隔离带。荆棘丛生的原始森林里,工具的使用效率低,大伙便用肩扛、手推、脚蹬的方式开挖防火隔离带,指甲抠掉了,裤子撕破了,最终挖出了一条宽0.8米、长70公里的防火隔离带,阻挡了大火蔓延。

  “上了火场只有一个目标,扑火,别的什么都不想。”彝族消防员布约回忆起去年的一场战斗,“大家用了三天三夜扑灭了一片林火,才发现给养只剩下一斤米,13个人每人喝了几口粥,又扑向另一个火场。”

  1980年以来,奇乾中队共出动14000余人次,扑灭火警火灾近300起,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5次、三等功3次,2012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授予“北疆森林卫士”荣誉称号。

  大兴安岭的这片原始森林,宁静而美丽,人们不会忘记无声守护这片净土的森林卫士。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06日 04 版)

文章关键词:山绿 枯枝落叶层 1980年 范晓斌 松柏 原始森林 心灵鸡汤 绿色卫士 鸡冠 火场 责编:张亚普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对话中原》“脱贫攻坚”系列访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河南省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建设“森林河南”,进行了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河南广播电视台《对话中原》栏目策划“脱贫攻坚”系列访谈之林业篇,邀请河南省林业局副局长王伟、河南省林业局扶贫办主任周三强,围绕“河南省林业助力脱贫攻坚”进行深入探讨。

  • 大国小鲜@基层之治︱江西寻乌:在废弃矿山里走出一条“两山”新路

    寻乌县在生态修复中,探索出南方废弃稀土矿山综合治理“三同治”模式,实现了废弃矿山全区域同时综合治理。通过近四年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原来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又重现出绿水青山本来面貌。

  • 老人携女负债种树16年荒山变绿洲,女儿却因非法占林被拘捕?

    ”根据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的官网介绍资料显示,李福深曾经承包的荒山,现在已经是玉龙山森林公园的核心区域。”  9月3日下午,记者与济南市中区法院郭法官取得了联系,她告诉记者,这场庭审不会进行直播,其他问题,要联系宣传部门。

  • 市场为媒,山海携手谱新篇

    在宁夏固原市隆德县,闽宁扶贫产业园成为闽宁协作中推动产业脱贫的重要载体。讲述人: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林占熺  1996年,福建和宁夏结成帮扶对子。

  • 宁夏泾源:“四个一”林草产业探寻山绿民富新路径

    底沟新村,是偏居宁夏固原市泾源县泾河源镇最南端的一个小山村。2016年,底沟村、石底村、东峡村三村合一成立了底沟新村,重新选配了村“两委”班子,村集体土地资源也被整合。2019年,底沟新村发挥区域产业优势,探索在土地资源上做文章,实施“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草畜、特色苗木、中药材种植,“一村多业”尝试“多条腿走路”,探寻山绿与民富共赢路径,为村集体经济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 郏县”绿化愚公”仝国富:三年扮靓八千五百亩荒山

    核心提示:在不到3年时间里,仝国富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和初心,克服重重困难,先后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绿化荒山8500余亩,他也被当地群众赞誉为“绿化愚公”。为了确保已栽树木成活,仝国富又聘请10多名民工,到山上巡查,发现树苗有干旱症状,立即引水浇灌。

  • 【70年70城】记住固原!在这里,实现“把黄土变黄金”的夙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固原森林覆盖率从1.4%增加到26.7%,增长了近19倍,森林面积达422万亩,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百元分别增长到26709元和9557元。截至2018年底,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7%,2019年4月,隆德、泾源、彭阳三县正式脱贫摘帽。

  • 河南济源:新愚公啃下荒山绿化硬骨头

    今年80岁的侯荣书是济源市南山林场的一名退休工人,他至今难忘当年植树造林“一顿馍两顿汤,带着馍馍上山冈,就着冷水吃馍馍”的艰苦岁月。技术人员最终探索出了“五步造林法”:垒砌鱼鳞坑,回填客土,施加保水剂,栽植优质壮苗,上下覆盖薄膜。

  • “太行山生态修复系列报道”在河南生态系统行业引发热议 牢记使命 为建设美丽河南增光添彩

    6月13日至15日,本报连续三天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太行山生态修复系列报道”之《黄绿记》《移山记》《惠民记》,在我省生态系统行业引发热议。

  • 黄绿记——太行山生态修复系列报道之一

    有一种树叫侧柏,它耐干旱耐瘠薄,长遍了太行山造林最困难的石质低山区;太行山生态修复联合报道组成员名单统筹协调组:张华军、任国战、陈学桦、郭戈文字报道组:张海涛、陈慧、杨之甜、曾鸣视频图像组:李虎成、李亚伟、姬姣姣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