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吴春燕 光明日报通讯员 胡逢超
“记者再走长征路”的每一步,都是沉重的历史回望;踏过每一寸土地,都更鲜明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坚强信念。
1934年冬,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广西,在桂林全州、兴安、灌阳三县经历了历时7天的湘江战役。英勇的红军将士浴血奋战,最终突破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转移到越城岭(老山界),经过桂林资源、龙胜两县向西北进发。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最大、最惨烈的一次战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次战役,其中展现出的“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精神,是红军留下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位于广西灌阳县的新圩阻击战发生地今貌。新华社发
1.红色记忆续光辉
广西灌阳县新圩镇,距当年中央红军西进前往湘江的最近点古岭头5公里。1934年11月28日发生的新圩阻击战,打响了湘江战役的第一枪。
在五角星造型的新圩阻击战陈列馆,不时可见前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团队。“我们投入大量资金,对近百处红军长征遗址进行了维护和修缮,旨在留住‘红色记忆’,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长征精神。”灌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陈春虹介绍说。
2017年9月24日,灌阳县酒海井红军纪念园,在3000多人的见证下,一场迟到83年的葬礼隆重举行,当年被残忍扔进酒海井的20名红军烈士的遗骸入土为安。此外,在灌阳,红三、红五军团指挥部旧址九如堂、灌江渡口红军亭、红军救护所下立湾祠堂等17处43个单体被列入“湘江战役系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灌阳相邻的全州县是湘江战役的主战场,当年的战火烧遍全州县11个乡镇。全州充分发掘、保护以湘江战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与资源,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会,开展红军长征文物史料普查、挖掘、整理和汇编,已整理出100多个红军长征故事。
位于广西全州县的湘江渡口凤凰嘴。新华社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近年来,桂林市实施“寻找桂林文化力量,挖掘桂林文化价值”战略,桂北各县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红色资源保护和修缮工作,把“散珠碎玉”串成“红色珍珠”。
桂北的一山一水,都有道不尽的红色记忆。兴安、灌阳、全州等地的红军纪念堂、红军楼等,均被修缮与保护起来。桂林还修建了湘江战役纪念公园、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等,成为全国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2.红色旅游促脱贫
走访湘江战役主战场全州县,青山绿水间传颂着一个个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故事。85载薪火相传,如今的人们在这片英雄热土上开启了幸福的生活。
“我们将红色文化优势转变为要素流动优势,将长征精神优势转变为创新驱动优势,举全县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全州县委书记林武民说。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全州县实施了一系列红色教育基地项目,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瞻仰凭吊、文化研究等于一体的经典红色旅游集中区,鼓励贫困户经营农家乐、民宿、休闲度假村等,吸收贫困户就业,促进精准脱贫。
在湘江战役中收治受伤红军的村民的后代李青鸾在家里给孩子们讲述湘江战役的故事。新华社发
“通过发展旅游业,我们村的农户将多余的民房租出去,靠每月租金就能养家糊口,原来的贫困户都脱贫了。”全州县庙头镇大碧头村村民宾泽艺告诉记者。近3年来,全州县依托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相关产业,实现49个贫困村8000余户近3万人脱贫。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是著名作家陆定一在《老山界》中描写的老山界之陡峭险峻。
翻越当年老山界,即到今日塘洞村。在一家名为“老山界农家乐”的餐厅里,店主唐昌义和妻子忙得不亦乐乎。店内独具红色文化的装修风格和以红米饭、南瓜汤、野菜等为主的“红军饭”颇受游客欢迎。
2016年,资源县对位于塘洞村的中央红军宣传局长征驻地旧址赵氏宗祠、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纪念馆等一批红色遗址进行修建、修缮,为塘洞村带来了“红色”希望,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红军长征的足迹遍布资源县7个乡镇,资源县将红色文化、革命故事、乡村民俗文化融入旅游发展,开发红色旅游特色产品,集中打“红军村”牌。“我们以‘红色’吸引人,用‘绿色’留住人,通过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进行整合捆绑,将红色旅游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相结合,焕发出勃勃生机。”资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唐文政说。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一条循环公路将红军长征经过的6个乡镇“串”起来。“这些乡镇都是瑶、苗、侗等少数民族集聚区域,公路建成后,游客可以更加便捷地前去感受当地的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丰富了龙胜的旅游项目和文化内涵。”龙胜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局长毛逸人说。
3.红色基因育新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全州县凤凰和平红军小学校园里,琅琅读书声清脆悦耳。作为广西为数不多的红军小学之一,该校注重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校内每一面墙、每一幅图都可见红色文化育人的影子。
距离凤凰和平红军小学1公里的凤凰嘴渡口,即是湘江战役中红军抢渡湘江的四大渡口之一。红军在抢渡湘江战斗中付出巨大牺牲,当年民间流传“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至今仍妇孺皆知、广为流传。
“红军长征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在青少年中代代相传。”桂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韦凤云说。桂林市充分发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广大青少年认清自己的“根”和“魂”,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培育新长征路上的接班人,让长征精神永续传承。
在兴安县界首镇中心小学,每年的少先队入队仪式都在湘江战役旧址红军堂举行。“这是学校的一项特色红色教育活动。”该校校长李敏说,“到红军堂举行入队仪式,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很好的督促引领作用。”
20公里“重走长征路”军训拉练,是兴安中学新生入学必修的第一课。“从2000年至今,每年坚持这样做,从未中断。”兴安中学校长文建平告诉记者,“重走长征路”能够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当年红军长征时的艰辛,更好地传承长征精神。
兴安县是广西2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重点推进县区之一。在开展青少年红色教育过程中,兴安充分发挥长征教育资源,将革命精神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列为“精品课”。除了在学校开展红色讲座、红色报告会、红色经典诵读、观看红色电影等常规形式外,兴安还跳出“课堂听课”模式,把长征革命遗址开发成现场教学课堂,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8日 07版)
《救亡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一份统战报纸,以团结文化人士、进行抗战救亡为主要任务,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舆论阵地之一。
9月24日,“山水桂林 红色热土”——2020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桂林行采访团走进位于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境内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
为庆祝建党99周年,加强医院党支部联学联建,近日,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行政后勤第一、五党支部到桂林兴安红色教育培训基地联合开展了“重温历史 锤炼党性”主题党日活动。
清明时节雨纷纷,湘江古渡缅红军。全州县凤凰镇的大坪、凤凰嘴、建安司、麻子渡等湘江流域的古渡口,见证了1934年湘江战役红军将士们血战湘江和生死抢渡的壮烈场面。湘江发源于桂北海洋山,沿湘桂走廊的越城岭、都庞岭谷地蜿蜒北上。
2019年,根据中央部署,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桂林市党委、政府指导下,全州县决定在杨梅山设立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战斗遗址保护点。寻常日子,位于灌阳县的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园,前来祭奠革命先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团队络绎不绝。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自6月11日启动以来,采访团队已经走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五省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李晶晶:我们沿着85年前湘江战役的路线,寻访了大量的战场遗址和历史见证人,拍摄制作了七条记者手记。
红军长征涉越过近百条河流,逢水架桥成了家常便饭。村民走过位于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村的红军桥(7月2日摄)。1934年11月,在广西,湘江界首渡口群众帮助红军用小船和木板搭建浮桥,红军主力凭靠这座浮桥抢渡湘江。
在广西兴安县城北15公里的界首古街旁,坐落着一座名为“红军堂”的砖瓦房,堂前的湘江宽不过百米。“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中国共产党历史》这样评价。
而红十五师则留在江东,保障湘江东岸右翼的安全,防止和阻击全州县城的湘军径直南下截击抢渡的红军。在安和文塘村,记者见到了红三十四师战士李大棋的后代李德明,关于父亲的故事,李德明也是听母亲和村里长辈讲述的。
抢渡中,红军在灌阳县新圩、全州县脚山铺、兴安县光华铺阻击敌军。12月1日,经过激烈战斗,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然而,国民党湘、桂军已会师湘江边,屏山渡、大坪、界首等渡口相继失守,凤凰嘴成为湘江以东红军各部抢渡的最后一个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