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
800多名热血青年
从祖国各地齐聚哈尔滨工业大学
彼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由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管理
开始肩负起推动旧教育制度改革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使命
而这支平均年龄
只有27.5岁的教师队伍
响应国家号召
心中怀着建设新中国的愿望
为我国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
及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就是后人常常提起的
哈工大“八百壮士”
20世纪50年代,新调入哈工大物理教研室的25名青年教师。
86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工大“八百壮士”代表秦裕琨
仍清晰记得刚抵达哈尔滨时的场景
他和同学们出了车站
哈工大一名教师
带着当时学校仅有的交通工具
马拉平板车
接他们到学生宿舍
这是他从没见过的场景
1954年,秦裕琨(前面左三)就读哈工大师资研究生期间与同学们合影。
当时哈工大规模小、专业窄
教师和学生也很少
只有两三栋教学楼
出门就是马路
因此被称为“马路大学”
学校周边一片荒凉
冬天低温达零下30多摄氏度
30多人挤在一间宿舍
暖气常常不足
伙食上缺肉少油
经常有人吃不饱、营养不良
哈工大教师为学生授课。
“八百壮士”中
大多数人来自南方
他们放弃了安逸的生活
来到气候严寒的祖国北疆
“条件再艰苦,
我们都不以为意,
而是一门心思搞研究、教学生。”
来到哈工大的第二年
秦裕琨就参与组建了
我国最早的锅炉专业
1953年6月,哈工大制图教研室全体教师合影。
作为学校培养的师资研究生
他们白天跟着苏联专家学习
晚上复习消化、为本科生备课
还自发组织翻译、编写教材
为哈工大和全国高等教育界
创设了一批新兴学科与专业
哈工大教师翻译的教材。
这800多名年轻人
成长于战火硝烟之中
经历过颠沛流离
深知国仇家恨
直到新中国的曙光升起
随着一声令下
他们毫不犹豫
献身共和国的工业化事业
在他们心中
振兴国家就是最重要的抱负
20世纪50年代末
随着苏联专家陆续撤离
哈工大一度出现“教授荒”
“八百壮士”迎难而上
承担起全部教学科研任务
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
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
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哈工大也因此
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师生设计出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床。
“八百壮士”中
不少人曾怀抱“科学救国”的理想
远赴重洋求学
在各自领域取得开拓性进展
成为哈工大各专业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陈光熙。
我国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科
奠基人之一陈光熙
10年勤工俭学
换来5种专业特长和3个工程师学位
学成回国创办了哈工大计算机专业
我国第一台能说话、会下棋的数字计算机在哈工大诞生。
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洪晶
两次赴美求学辗转回国
成为哈工大光学学科创始人
培养出我国第一个光学博士
1993年,洪晶在观察“激光焊点检测仪”。
抱定“爬也要爬回祖国”的信念
徐邦裕后来成为我国首位进入
国际制冷学会的空调制冷专家
徐邦裕在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
作为访问学者出国归来时
行李里除了衣服鞋子
只有一大堆笔记本
和为实验室购置的小型仪器
不见一件洋货
他还把省下来的外汇
全部上交给了国家
马祖光。
“人家的条件再好,
都不如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
我们现在越是困难的时候,
越要使出最大的力量,
建设自己的国家。”
马祖光生前这样说
教师在进行随动系统试验。
哈工大校史馆里陈列的
“八百壮士”教学笔记
如同印刷体一般标致工整
没有一处涂抹
每条分数线的长度都相等
连加号、减号都是用尺子比着写
哈工大“八百壮士”代表吴从炘手写的数学教学笔记。
在许多学生的回忆里
“八百壮士”对待教学和学生
都是如这般严格、认真
哈工大“八百壮士”代表、被誉为“铁将军”的俞大光(右二)指导学生做实验。
从前哈工大期末考试采用口试
学生当场抽题作答
有一位班长平时成绩很好
在口试时忘了一个数学符号
老师连问三遍他都说没有问题
结果考试成绩没有及格
自从那以后
这个班的学生再不敢粗心大意
这位班长后来也成为了著名学者
航空系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喷气式飞机的构造”。
“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
在航天工程与力学系读研究生时
研究领域在国内尚属空白
国内外可参考的教材非常少
他的导师、哈工大“八百壮士”之一刘暾
便将编好的讲义用钢板刻印蜡纸
油印后一张张装订成册
刘暾(右二)为学生指导。
刘老师要求毕业论文全部手写
朱枞鹏便在大半年的时间里
把200多页论文一遍遍修订改写
正是当年经受的“磨炼”
为他日后从事航天事业
践行严、慎、细、实的工作标准
奠定了扎实基础
哈工大承建中国航天员太空出舱活动地面失重训练用“中性浮力水槽”。
近70年过去
老一辈“八百壮士”或已离去
或年至耄耋
他们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精神
始终激励着后人
“时代在变、职责在变,
但爱国的初衷、为国的付出不变。
心系天下、以身许国,
是广大知识分子一贯的崇高追求
和强大的精神脊梁。”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说
1959年,教师指导学生做课程设计。
一批批年轻的“八百壮士”
如今也正茁壮成长
他们中间
既有参与重大科研攻关的青年教师
也有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优秀学子
既有心中有百姓、脚下有泥土的扶贫干部
也有远赴艰苦一线的研究生团队
既有成绩优异返乡创业的少数民族学生
也有放弃高薪毅然从军的热血男儿
……
哈尔滨工业大学
将在明年迎来建校百年
一代又一代“八百壮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将为国家发展注入更多强劲新动力
责编:张素玲 | 编辑:田晓丽
来源:新华社,记者:韩宇、杨思琪(图片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
“看一百年的中国到上海,看三十年的发展来浦东。”浦东开发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是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浦东开发开放是一项跨时代的国家战略,每到关键时刻,中央就为浦东擘画蓝图、把脉定向,为浦东发展赋予新使命、注入新内涵。
9月3日下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9月3日下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014年7月7日,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引用了华北平原上一个庄户人家写下的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是伟大抗战精神,这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新时代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猎猎旌旗。
谢晋元之子 谢继民:给我父亲的任务就是守一个礼拜,至少一个礼拜,后面一句叫能守多久守多久,他作为一个军人,守土卫国,这是他的本职。1937年10月31日,在日军施压后,谢晋元率部撤退进入公共租界,被软禁于孤军营长达4年。
“八百壮士”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唤起了爱国同胞抗战到底的决心,使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信心。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讲到:“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题:铭记历史 砥砺奋进——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上海苏州河畔,一面布满了8个炮弹孔和400余个大小枪弹孔的高墙,记录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题:铭记历史 砥砺奋进——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上海苏州河畔,一面布满了8个炮弹孔和400余个大小枪弹孔的高墙,记录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再过几天,便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唯有共同守护历史真相、珍爱和平果实,才能让正义长存、和平常驻,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不让历史悲剧重演,需吾辈自强,走好民族复兴路。
据猫眼专业版,截至8月25日零时,电影《八佰》票房突破10亿,2020年首部十亿票房电影诞生。据悉,《八佰》是华谊兄弟投入巨资的作品,公开资料显示该片投资额高达5.5亿元,该片曾定档2019年7月5日,后于2019年6月25日宣布取消上映暑期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