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 (记者 陈伟然 文/图) 7月30日,记者从河南省科协获悉,首期“中原科普讲坛”在郑州开讲,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为我省300余位听众奉上了一台精彩的科普盛宴。
“中原科普讲坛”是省科协创新打造的大型公益性常设科普平台。“科普是科协组织的‘看家本领’,普及垃圾分类的科学知识,引导公众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科普工作的重要职责。”省科协副主席房卫平表示,设立这一平台,旨在聚焦社会热点、群众关切的相关问题,组织专家研讨交流,发出科学权威声音,向社会公众解疑释惑,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2017年全国246个大中城市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完全无害化处理。但是,截止到2018年,我国垃圾堆存量已超80亿吨,1/3以上城市被垃圾包围,垃圾围城形势依旧严峻。”侯立安院士表示,只有加强源头减量控制,加强垃圾分类处置技术创新,才能推动我国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的快速发展。
垃圾分类是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前提。侯立安院士认为,政府可与企业、社区、社会团体、公民合作,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开放、各种非营利组织协同、公民合作的多中心的垃圾分类合作治理机制,搭建垃圾分类管理的网络化共治体制。
“德国是全球再生资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居民生活垃圾的利用率达到58%;比利时超过80%的废弃包装被回收利用,每年出售循环利用材料可带来约7亿欧元的收入;日本对全民普及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带来的效益就是日本年均垃圾产量世界最低。”侯立安院士举例,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因地制宜,有效的解决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垃圾分散且产量季节性波动大,可采用‘移动游击战+回归自然’的垃圾处理模式,发酵可降解垃圾,让其回归于自然,以提升土壤质量;东南地区人多地少、垃圾产量高,可采用‘现代化科技阵地战’垃圾综合处理模式,借助高科技手段,建立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过程回收、末端利用新模式。”侯立安院士表示,我国还可加大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特别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垃圾分类收集基础设施建设。
垃圾分类处理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生物技术。“我们可以研发‘智慧环卫’人工智能垃圾分类技术、生活垃圾智能机械分拣与资源化处理一体化技术与装备;建设地下管廊垃圾密闭真空负压传输系统、地下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开发高速活性制肥、干馏焚烧等生活垃圾资源化新技术。”侯立安院士表示,垃圾资源化技术的革新,需要创新性人才的支撑,垃圾分类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要加强垃圾处置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新冠肺炎防控和治疗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表示,当前正利用大数据技术支持复工复产的各项工作,主要是要支持复工复产目前态势、人员流动情况、物资供需对接,用工对接以及运输调度。
2019年12月30日,吉林省松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及张磊贪污一案。
2019年12月30日,吉林省松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及张磊贪污一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中星微集团创建人邓中翰在致辞中表示,信阳市是一座豫风楚韵的人文古城、一座将星璀璨的革命红城,当前信阳正着力构建“一市一区三枢纽”,在教育、科技、脱贫攻坚、文化旅游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在致辞中表示在中原大地正在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的热土之一,国际合作孕育着巨大的潜力,并为河南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提出了三点建议。
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数十年里在一片片质疑中顶住压力,在一次次失败后从头再来,提出了中国专属的激光陀螺理论,并将理论变成了现实。
除了能“秒下电影”之外,5G还有哪些令人期待的应用?网络速度越来越快,万物互联的世界安全吗?在日前召开的北京网络安全大会上,围绕网络安全等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接受了“新华视点”记者的专访。
4月30日,记者从省科协获悉:根据中国工程院4月30日公布的结果,我省有8人获得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资格。分别分布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农业学部等4个学部。
河南日报讯(记者朱殿勇)10月29日,省委书记王国生、省长陈润儿在郑州会见参加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第十二届学术会议的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陈建峰,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科技委主任薛群基,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等22位院士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