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记者施雨岑)记者从6日国家文物局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上获悉,“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在2019年对船货清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精品。
据介绍,“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发现于1987年,2007年运用沉箱进行整体打捞,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14年启动系统性的保护发掘工作,目前已开始着手沉船的整体保护。
专家表示,“南海Ⅰ号”出土的文物精品,展现了我国宋代繁盛的海外贸易体系,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南海I号”整体打捞和保护发掘工作伴随我国水下考古30余年发展历程,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快速发展的缩影,堪称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之作。
当日的工作会还发布了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考古工作进展。枣树林墓地是一处春秋中、晚期曾国公侯墓地,目前已发掘包括两组曾国国君及夫人合葬墓在内的高等级墓葬54座,出土千余件工艺精美的青铜器、漆木器等随葬品。
12月6日,记者获悉,今年3月河南“许昌人”遗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鸟雕像被美国考古学会主办的《考古Archaeology》杂志评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据了解,河南“许昌人”遗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鸟雕像距今13500年,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塑,将中国艺术中鸟类的表现提前了8000多年。
12月6日记者获悉,近日美国考古学会主办的《考古Archaeology》杂志评选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其中,出土于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的微型鸟雕像入选。这是继2007年、2008年出土8万至10万年前的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和大量精美细石器之后,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又一次重大考古发现。
考古专家和学者在查看河南洛阳徐阳墓地标号为M15的墓葬发掘现场(11月27日摄)。
考古专家和学者在查看河南洛阳徐阳墓地标号为M15的墓葬发掘现场(11月27日摄)。徐阳墓地自2013年发掘至今,共清理墓葬150座,其中大中型墓12座,大中型墓葬均有与之对应的陪葬车马坑或马牛羊头蹄祭祀坑。
新华社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出土的石质制玉工具——系列石刻刀(2019年1月8日摄)。新华社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出土的石质制玉工具——系列石锉(2019年1月8日摄)。
11月14日,在埃及吉萨,埃及旅游和文物部长哈立德·阿纳尼在彩绘木棺发现现场讲话。埃及旅游和文物部长哈立德·阿纳尼14日宣布,在吉萨省塞加拉地区出土100具距今约2500年的彩绘木棺,这是埃及本年度最大的考古发现。
当地时间11月14日,埃及吉萨,吉萨省塞加拉地区出土100具距今约2500年的彩绘木棺,这是埃及本年度最大的考古发现。 当地
考古发现证实距今200万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已有古人类活动,在安徽、山西、云南等地发现距今200万年到170万年的人类活动遗存。在山西陶寺遗址出土了距今4200年左右的迄今最早的铜铃和铜容器残片,为夏商周青铜礼乐文明奠定了基础。
近日,郑州市发改委批复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景观工程初步设计,概算总投资85581万元。这里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沃土,出土了大量带有太阳纹、日晕纹、星座纹等天象图案的彩陶,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天文学实物资料。
10月28日,参观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上欣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