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一根粉条里的初心

2019年08月12日15:33  来源:新华网

5034

  新华社银川8月11日电 题:一根粉条里的初心

  新华社记者荀伟、王若辰、何晨阳

  8月11日,宁夏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村民把已经晾晒好的“红军粉”取下装运。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一根普通的粉条,在不少人吃火锅、酸辣粉时可能才会被注意到。但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有一种用马铃薯淀粉制成的粉条却意义不同,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红粉”或“红军粉”。

  西吉县位于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这里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气候温凉,适宜马铃薯生长,马铃薯一度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口粮。

  白色粉条被称为“红粉”的背后,有一段“仁义之师”与当地群众鲜为人知的故事。

  事情得从80多年前说起。

  据西吉县委宣传部提供的材料显示,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作为长征途中第一支进入西吉县的红军队伍,驻扎在这片回族聚居区,因红军充分尊重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被群众称为“仁义之师”。

  8月11日,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园,一名参观者在三军会师纪念馆观看展出的关于“红军粉”的油画。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红二十五军短暂休整后离开时,几名伤员借住在西吉县兴隆镇的老乡家养伤。这些红军伤员来自南方,看到当地老百姓仅靠蒸、煮等方法食用马铃薯,便开始教他们如何利用马铃薯制作粉条:先将马铃薯搅碎,用石磨磨成粉,再经过沉淀、过勺、水煮、晾晒等近12道工序后,透亮筋道的粉条就做成了。

  “当时,住在村里的红军伤员手把手教我太爷爷和村民做马铃薯粉条,没想到这成了我家几代人的谋生手段。”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村民摆世明说,从他太爷爷开始,一家四代都以制作这种粉条为生。

  在当年的兴隆镇,留下的不仅有粉条,更有红军与当地百姓的深厚情谊。

  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园内的三军会师纪念馆里展出的当年红军用过的粉勺(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村民们倾其所有悉心照顾红军伤员,伤员们在传授村民制粉技术的同时,也帮村民干了不少力所能及的农活。”摆世明回忆道。

  虽是小小一根粉条,但对当地百姓而言,可谓一件大事:马铃薯不易贮存的难题被破解,老百姓的温饱也有了着落。

  令人欣慰的是,这项制作马铃薯粉条的技艺,80多年来在王河村从未断绝,一直传承至今。

  如今,小粉条给村民带来了大收益。王河村加工粉条的农户最多时有120多户,靠加工出售粉条,王河村“红军粉”的名声逐渐叫响,“红军粉”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当地以贩卖粉条为主的运输业也随之兴起。

  在粉条产业的带动下,王河村于2015年脱贫销号,2018年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

  王河村出产的粉条,虽然厂家、商标各不相同,但包装背面都会写上一段关于红军教村民做粉条的故事,有的还会在包装显眼处写上“红粉”“红军粉”等字样。

  在当地群众看来,将这种粉条称作“红粉”或“红军粉”,是纪念,更是感恩。

  “当年红军教村民们制粉,跟如今党和政府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是一脉相承的,时间在变,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没有变。”兴隆镇党委书记慕夙说。

文章关键词:粉条 红军粉 初心 红粉 仁义之师 兴隆镇 村民 宁夏西吉县 红二十五军 8月 责编:李娅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新春走基层】“消费扶贫”让上元村村民腰包越来越鼓

    1月6日,在河南省伊川县平等乡上元村,已经脱贫的63岁村民亓其团掰着手指计算当天的收入:卖粉条320斤,玉米糁291斤,芝麻139斤,小米728斤,总共卖了7477元。据了解,河南省煤田地质局连续第四年号召各帮扶单位从上元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采购农产品,今年共采购粉条、花生、芝麻、玉米糁、小米等2万余斤,消费14余万元。

  • 河南一驻村第一书记帮村民卖粉条走红网络,受邀登上央视网络春晚

    2018年底,一个拿着A4纸的年轻人,用抖音帮贫困村卖出2万斤粉条,他从此有了一个新的称号“粉条书记”。”  卖粉条是田昕来牛横岭干的第一件大事,拍完了村里的粉条,他还拍村里的舞蹈队、村里的麦苗抽穗、猕猴桃结果。

  • 红薯深加工 助力乡村兴

    日前,在汝阳县柏树乡华沟村,汝阳县黛康种植合作社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为周围村民代加工红薯粉条。据了解,今年红薯获得大丰收,从红薯转变成优质粉条,每斤红薯可以增加30%左右的利润,该种植合作社预计今年可加工优质红薯粉条30万斤。

  • 乡村振兴 河南实践 | 濮阳“大闵城模式”唤醒沉睡资源

    有了启动资金,结合村里的红薯种植优势,选择粉条加工项目,完成资金助产业,催生了濮阳县土生土长的“大闵城模式”形成。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大闵城的农业产业结构逐渐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产业向现代化、高效化发展。

  • 香油、粉条、鱼腥草……这些春运路上的包裹太催泪!

    1月24日,河南郑州,一对老夫妻带着留守的孙子孙女去见乌鲁木齐的儿子儿媳,还带了80斤特产香油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