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毛泽东说过去人家看我们不起是有理由的,那现在呢? | 礼赞70年

2019年08月25日13:58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5034

  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在世界范围风起云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5亿多中国人民得到解放,当家做了主人,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1956年8月30日,在中共八大预备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说:过去人家看我们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你没有什么贡献。如果不能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9月24日,毛泽东又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这种状况一定要改变。11月12日,在为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发表的文章中,毛泽东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疟疾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几千年来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药性,全球100多个国家、两亿多疟疾患者面临无药可治局面,死亡率急剧攀升。1969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接到“中草药抗疟疾”研发任务,39岁的屠呦呦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

  屠呦呦,浙江宁波人,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父母以《诗经·小雅》的诗句为她取名。1955年,屠呦呦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从事中药研究。参加工作仅3年,就在防治血吸虫的生药学研究上创出两项成果。

  接受任务后,屠呦呦夜以继日,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多名老中医,在汇集2000余个方药基础上,编写了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之后,以鼠疟实验评估380种提取物,发现一份青蒿提取物很好地抑制了寄生虫生长。但后来效果很不稳定,190次实验都失败了。

  困境之下,屠呦呦翻阅大量文献。唯一关于使用青蒿减轻疟疾症状的文献,出自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给了屠呦呦灵感,加热步骤可能会破坏药物活性成分,在较低温度中提取可能有助于保持抗疟活性。果然,改变提取方法后,提取物活性得到大幅提升。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团队提取到第191次实验药物样品,所做的动物实验显示出100%的抑制率,它极可能也是人疟原虫的克星。历经反复实验,解决了中草药含毒副作用后,第二年春天,在南京全国抗疟研究大会上,屠呦呦首次报告了实验结果,全场振奋。

  在科研攻关的同时,屠呦呦和同事们的健康受到很大损伤。他们做实验用的是买来的7口大缸,缺乏通风设备。一些药剂有毒性,而且挥发性很强,加上劳累和缺乏营养,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牙齿剧痛甚至松动脱落。但她不但不顾身体,还主动要求在自己身上做第一例临床实验。

  海南昌江是当时一大疟区,当地以脑疟为首的恶性疟疾已成不治之症,数日内便能致人死亡。1972年8月,屠呦呦用青蒿提取物,60天里对昌江30例疟疾患者做临床观察,结果疗效百分之百。

  同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用“X-衍射法”,确定了青蒿提取物的立体化学结构:C15H22O5,完全不同于奎宁类药物。中国医药工作者从祖国医学宝库中,不仅发掘出良药,而且还是全新的抗疟药,这是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屠呦呦和同事们将这种无色针状的晶体,命名为青蒿素。一年后,屠呦呦研发出青蒿素第一个衍生物双氢青蒿素,抗疟疗效提高了10倍。

  青蒿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轻微、治愈率高,且价格便宜,被许多外国患者称为“中国神药”。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2015年12月7日,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礼堂进行演讲,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驶上了前进的快车道,彻底摆脱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不仅发展了自己,也进一步造福世界。

  今年3月的一天,在突尼斯一所高等农业工程学校,中国工程师给一辆农用拖拉机现场安装了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自动驾驶设备。这台普通农用机械成为突尼斯第一台使用卫星导航设备精准定位和操控的无人驾驶农机。在以不同速度前行的测试中,拖拉机每次都精准地避开障碍物。突方专家赞叹,过去只使用过手机里的导航软件,没想到中国的导航技术竟能实现农业机械的无人驾驶。

  6月,维也纳联合国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中国古代导航展——从指南针到北斗”展览,展品有马可·波罗从泉州返回威尼斯时搭乘的船舶、郑和下西洋用的导航罗盘模型,北斗芯片系列产品等,既体现中国导航和测绘制图技术在古代中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还展出了当今国际合作成果。

  北斗七星是古人辨识方位的依据,司南是中国发明、世界最早的导航装置,作为中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处处体现着中国文化传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研制,先后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服务区域从中国及周边,扩展到全球范围。

  6月25日02时09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21颗组网卫星、第二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将与此前发射的20颗北斗三号卫星组网运行,进一步提升北斗系统覆盖能力。到2020年底,将全面完成北斗三号系统建设,为全球用户提供精度更高的服务。

  从指南针到北斗,一“南”一“北”,一古一今,不同的历史维度,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北斗已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90多个国家提供服务,用户数量达到“亿级以上”水平。巴基斯坦的交通运输、港口管理,缅甸的土地规划、河运监管,老挝的精细农业、病虫灾害监管,文莱的都市现代化建设、智慧旅游,这些都得益于北斗系统的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全人类面临更严峻挑战。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有信心为人类更好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何韬)

文章关键词:北斗 立体化学 毛泽东 北斗导航卫星 礼赞 恶性疟原虫 药物不良反应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肘后备急方 生药学 责编:张亚普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国航天耕宇牧星耀苍穹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电题:“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国航天耕宇牧星耀苍穹 北京时间12月6日11时5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四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 嫦娥五号彰显中国航天实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嫦娥五号月面“起飞”只是月球上的一小步,但却是中国走向深空探测的重要一步,相信中国航天作为太空探索领域的先行者之一,在未来的路上将会不断创造新的精彩。

  • 【地评线】中安时评:坚持创新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造福人类

    “科学技术应该造福全人类。”11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首届大会开幕,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彰显了大国风范,让世界吹拂起科技创新、共赢发展的劲风。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科技创新大显身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

  • 产业化之路前景怎样?听杨长风解密北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杨长风:通俗地讲,北斗卫星导航的原理是基于三球交汇原理,通过测量3颗以上导航卫星与用户接收机的距离,解算用户的三维位置坐标。

  • “好记者”,书写时代“好故事”——写在第二十一个记者节到来之际

    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了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来自多家媒体的优秀记者讲述他们参加“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舆论监督报道的故事。

  • 聆听“好记者”的“好故事”——写在第二十一个记者节到来之际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题:聆听“好记者”的“好故事”——写在第二十一个记者节到来之际 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只有担当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才能与受众一起跨越千山万水,触摸时代的脉搏。

  • 聆听“好记者”的“好故事”——写在第二十一个记者节到来之际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题:聆听“好记者”的“好故事”——写在第二十一个记者节到来之际 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只有担当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才能与受众一起跨越千山万水,触摸时代的脉搏。

  • 人民论坛:把家国情怀融入不懈奋斗

    仰望历史的天空,家国情怀熠熠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家国情怀绵绵不断。”面对突如其来、来势汹汹的疫情,亿万人民所展现出的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激荡人心、振奋人心,给人以无穷的奋进力量。

  • 5G、AR、北斗导航……新技术助力进博会电力保障再升级

    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在上海举行。今年进博保电工作的数据融合能力、智慧辅助指挥水平显著提升。分布于全市的129个抢修基地、173个抢修驻点、5000余名抢修人员、近1000台应急抢修车辆也已全部到位,以最佳状态迎接进博会的到来。

  • 110秒回顾中国北斗20年历程

    2000年10月31日,我国成功发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01星,为我国第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定位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责任编辑 李亚琼 杨巧云)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