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至28日,首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据会上发布的消息,我国载人月球探测相关工作正稳步推进,有望在月面建设科学考察站,为人类踏上火星奠定坚实科学与技术基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善广在大会上表示,近年来,月球探测被主要航天国家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全球迎来新一轮探月热潮。我国对载人航天后续发展也进行了深入论证和长远谋划,就载人月球探测实施方案开展了多轮深化论证,形成了总体共识和初步方案,目前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据介绍,载人航天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载人月球探测,建立月球基地,开展科学研究,拓展人类活动空间,并为月球以远的载人深空探索不断积累技术和经验,远期目标是实现人类到达火星。
在载人探月过程中,将通过航天员在月面架设探测设施,获取数据和样品,革新人类对月球形成和演化的认识;利用月球低重力、弱磁场、高真空等特点开展有人参与的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等多学科研究和原位资源利用,促进基础科学创新与发展;探索人在月球的生存能力、方式和基础生命科学问题,逐步构建月面密闭生活环境,为人类向深空走得更远打下基础。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千百年来,从诗词歌赋,到神话传说,中国人对月亮的好奇与想象从未停止过。然而,人们对“月亮”的向往绝非仅停留在风花雪月里,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正在一步步叩响这位“邻居”的大门。
今天,伴随着“我国载人月球探测相关工作正稳步推进,有望在月面建设科学考察站”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中国人的“探月之旅”。
广寒期盼故乡人,国人何时能登月?
我国一批专家学者,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跟踪国外动向,把探月作为深空探测的起点进行论证。
1994年,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开展探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初步分析和论证。有人提出发射一颗简易探月卫星的方案,但囿于国家经济实力和航天基础实力,计划并未启动。然而,科学家们探测月球的希望之火并没有熄灭。
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三人组成了探月“铁三角”。他们多次参加有关探月的研究讨论,认为我国开展探月的条件业已成熟。
不久,在时任国家“863”计划航空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闵桂荣院士的倡议下,“863探月课题组”成立。1995年,欧阳自远等专家编制了一份较为完整的探月可行性报告,提出了研制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的方案设想。
1997年4月,3位中科院院士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以“863”计划的名义发表了《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大家逐渐达成共识,按照国家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可以研究月球探测的问题了。
几经酝酿,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首次发布《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预先研究。这是中国航天首次向世界宣告进军深空探测领域。
2004年1月23日,农历大年初二,温家宝总理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随后不久,帅印落定,“铁三角”分别担任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
“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探月工程获批准后,栾恩杰当即写下这首诗。
千禧年之后,老伴魏素萍感觉到了孙家栋的变化。有时是半夜,有时是凌晨,醒来发现床上的老头不见了,细听房间没有一丝动静,老伴吓得大叫。
“你睡你的,别大惊小怪。”孙家栋的声音从窗边传来。原来,孙家栋夜里醒来,看到窗外的月亮,会不由自主地走过去端详,心里默默琢磨探月工程总体技术方案。“中国人何时能上到月亮上?”
婵娟从此不寂寞,广寒期盼故乡人。
“嫦娥”奔月,千年梦想终成真
2007年一年,孙家栋去了10次发射场。魏素萍心疼地说:“他总是天天跑,穿皮鞋太累,我光布鞋就给他买四五双,都能穿出洞来。”
快80岁的孙家栋这样跑,是因为这一年很不寻常——“嫦娥”即将奔月了。
这一年的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开始了奔月旅程。经过326小时的飞行,嫦娥一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控大厅里,人人争相拥抱。
“嫦娥”第一次距离月亮如此之近。
中国首次探月任务成功后,俄罗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格奥尔吉·波利修克感慨地说:中国2003年将航天员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航天大国,而嫦娥一号任务的成功,开辟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继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载人航天飞行之后,中国航天事业迎来第三个里程碑事件。但只有中国航天人,才能真切感受到,成功来得如此不易。
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探测的那一刻,全国观众通过电视屏幕看到了一个镜头:当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扬声器里传出嫦娥一号绕月成功的消息时,大家全部从座位上站起来,欢呼跳跃,拥抱握手。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角落,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偷偷抹泪。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在成功的一刻喜极而泣,背后几多辛酸,可想而知。
2007年11月26日,国家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2008年11月12日,依据嫦娥一号拍摄数据制作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正式公布。
有专家评价,航天工程不同于基础科学,它是在过去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非常合理的组织、安排,加上一些必要的关键技术,用比较低的代价、比较短的时间,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特定目标。显然,由嫦娥一号开启的探月工程,正是按照此种理念开展的重大工程的典型代表。
或许现场洒泪的孙家栋也是这般感慨。后来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这么短的时间,我们国家能把嫦娥一号送到月球上去,尽管是第一次,却这么精准,作为一个航天人,我当时心情确实比较激动,确实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大的成就感到自豪。
“嫦娥”落月,千难万险后亲密接触
探月一期任务让“嫦娥”离月亮更近了,但还仅仅是远远眺望,不得近前。
2008年3月,探月工程二期立项,提出了嫦娥三号探测器方案,目标是落月。它携带的巡视器还要在月球上走起来。
这一年,年仅38岁的孙泽洲被任命为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嫦娥三号任务要求决定了总体优化设计难,推进系统研制难,制导、导航与控制难,着陆缓冲分系统研制难,热控分系统研制难,巡视器移动难……”孙泽洲一连串说了好几个“难”,如今回忆起来,仿佛可以复现刚“接棒”时的压力。
确实,与探月工程一期相比,嫦娥三号探测器技术跨度大、设计约束多,结构也更为复杂,新技术、新产品达80%,12分钟软着陆过程完全是靠探测器自主完成。
航天人最擅长的是攻关。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如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虹湾预定着陆区。这是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嫦娥”终于稳稳地到达了广寒宫。
神话变成了现实。
嫦娥三号这一落,在天宇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听起来轻松浪漫,但实际上,3780公斤的“庞然大物”,11分钟里速度从每秒约1.7公里减到零,从15公里高处降落到一个陌生又崎岖不平的地方,该是怎样的惊心动魄!
随着嫦娥三号成功落月,一只兔子牵动起亿万中国人的心。这只兔子远在距离地球30多万公里的月球上,它就是跟随嫦娥三号一起访月宫的“玉兔号”月球车。
落月后,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月球车顺利驶抵月球表面,完成了围绕嫦娥三号旋转拍照并传回照片的既定任务。但随后,一个揪心的消息传回地球:进入月夜休眠的“玉兔号”,可能无法再醒来。
一篇“玉兔”日记开始在网络上流传:本来我应该今早开始睡觉,但入睡前,我的机构控制出现异常,有可能熬不过这个月夜了。这里的太阳已经落下,温度下降得真快。晚安,地球。晚安,人类。
在这则消息下,网友纷纷留言,人们不舍得这只兔子就此长睡不醒。一场太空营救立即展开……虽然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玉兔号”被唤醒,但对于追求完美的航天人而言,这成了心里的一道疤。
“我当时在想,如果能把我送上月球,包扎一下,可能‘玉兔’就好了。”6年后,嫦娥四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兼副总设计师张玉花讲述那段历史,声音几度哽咽。
但无论如何,嫦娥三号任务作为探月工程二期主任务,是“绕、落、回”三步走的关键一步。中国人的落月梦,不再停留在神话里。
备份“嫦娥”,开启探月新篇章
2010年10月,嫦娥一号任务后的第三年,中国将嫦娥二号送入了奔月轨道。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备份即候补,“你不行的时候我才上。”
事实上,嫦娥二号的飞行,意义重大。它首次实现了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刷新了我国深空探测最远距离纪录。更难能可贵的是,嫦娥二号代表中国首次造访地月拉格朗日2点,为8年后另外一颗“嫦娥”备份星实现“世界第一”打下了基础。
身为“备份”的滋味不怎么舒服,还差点连“命”都没了。
一天,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叶培建不等会议结束,就匆忙乘飞机赶回北京,落地后直奔中关村南大街31号院。在这里,一场会议正在召开。
叶培建情绪激动,一进门就直白地对着领导大声说:“你们就不应该同意开这个会,这是想否掉嫦娥二号发射这个事情!”
当初嫦娥一号开始研制时,嫦娥二号作为备份星同时诞生。手心手背都是肉,身为总设计师的叶培建自然舍不得。但这次匆忙赶回,叶培建并非意气用事,平复心情后,他开始讲述嫦娥二号的工程意义。
听了叶培建的发言后,在场的领导心里有了底,当即表态:“我们这个会不是讨论要不要发射的问题,而是讨论怎么发射得更好、用得更好的问题。”这才有了后来嫦娥二号的卓越表现。
嫦娥三号也有一个备份,就是嫦娥四号。有了嫦娥二号的经验,不发射嫦娥四号的声音很快就消失了。但把嫦娥四号发到哪里,又成为了争论焦点。
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求稳,将它发射到月球正面;另外一部分人则主张发射到月球背面,不做重复的事,认为月球背面有更大的探测价值。一番争论后,富有探索精神的航天人选择了更加冒险的方案。
2018年5月,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被发射升空,一番长途跋涉后,它到达了月球背面一侧的地月拉格朗日2点。在这里,它为即将降落在月背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架起了一座通信桥梁。
1969年,阿波罗十一号进行人类首次载人登月。在没有信号的月球背面,飞船有48分钟与地面指挥中心彻底失联——这被称为人类诞生以来最孤独的48分钟。如今,“鹊桥”解救了孤独。
半年后,嫦娥四号探测器稳稳地落在了月球背部。它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这次任务值得世界铭记:人类实现了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如果从2004年绕月探测工程立项算起,中国探月已经走过15年历程。
今天,中国探月的故事依然在继续。5年前,我国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探路先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任务成功实施,验证了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再入关键技术。而今,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已经箭在弦上。
15年里,中国探月循序渐进——前一代“嫦娥”为后一代“嫦娥”蓄力,前一代探月人为后一代探月人架桥。就像孙泽洲所言:成为一棵大树,给队友依靠,让后人乘凉。
“嫦娥奔月”神话背后
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对月亮的美好想象
“嫦娥”奔月工程背后
是无数航天人魂牵梦绕的探月之梦
月宫的门
还会被中国人无数次叩响
太空的路
我们也将顺着月球越走越远
征程永不止步
致敬央企探月人!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钻取子系统主任设计师 王国欣:说不紧张,其实是不想紧张。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电题:“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国航天耕宇牧星耀苍穹 北京时间12月6日11时5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四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这次嫦娥五号奔月,有网友说,毕竟白天看不到月亮,所以要在晚上发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吴炜琦表示,其实,发射窗口
是“承包一年家务”的承诺,还是武汉阳台上的感谢;是登顶珠峰的祝贺,还是嫦娥五号发射的轰鸣……一段段同期声,记录一个迎难而上、乘风破浪的中国。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的云飞路两侧,密布着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被称为“量子大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北京时间12月6日5时42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于6时12分将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
嫦娥五号上升器完成了它的使命 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 成功实施了分离 从对接到分离 从重聚到分别 相聚六个多小时 很长又很短 长到上升器可以一点一点地
12月6日5时42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于6时12分将月球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天舟”“天宫”交会对接所使用的微波雷达已实现减重一半,这次嫦娥五号任务,微波雷达再次“减肥”数公斤。
12月6日,航天科技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监测嫦娥五号上升器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情况。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12月6日,航天科技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监测嫦娥五号上升器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情况。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北京时间12月6日5时42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于6时12分将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为了实现样品顺利转移,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对接与样品转移机构总装团队付出了艰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