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2日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100万亿元大关。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GDP达10276美元,跨上1万美元台阶。人均GDP过万美元是中等以上人口规模国家发展的重要节点。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对中国来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意味着经济综合实力与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人均GDP是比较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从2001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到2019年跃上1万美元,不到20年时间。
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总量于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迈过10万亿元关口。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我国经济接连迈上10万亿元级台阶,2016年超过70万亿元,2017年超80万亿元,2018年超90万亿元。
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人均GDP过万美元,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国家、社会以及人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国家综合实力都是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意味着我国综合实力增强了,国际地位也在上升。”刘尚希说。
数据显示,2018年人均GDP过万美元经济体人口约15亿。中国人均GDP的突破,让全球加入这一行列人口达近30亿。“这是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的贡献。”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
刘尚希认为,未来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大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这是我们面对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为取得这样一个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而喜悦、骄傲;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可能面临更多的挑战,承担更多的责任。”
人均GDP过万美元,具有重要历史标志意义,也是发展新起点。刘尚希认为,过去追求经济增长就是追求物质财富的创造,但是增长不等于发展,并没有缩小贫富差距。现在我们要更加注重的是起点的机会公平,而在起点上的机会公平最重要的就是能力的差距要缩小,比如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区域之间能力的差距。
那么,该怎样通过教育、健康这些人力资本的积累来缩小这种差距?刘尚希表示,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这是我们要长期持续努力的,只有把重点放在人的身上,缩小城乡、区域等在能力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在跨过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这个关口之后,更好地去应对挑战。
表明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其中第三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即2050年前后——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从国际社会看,“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个新奇的经济社会现象,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比较典型的有墨西哥、巴西、马来西亚、菲律宾、南非等国家。
在一片农田上建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和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彭博新闻社的报道注意到,相比发展速度,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更关注发展的质量。在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瑞银分析师团队认为,公报对科技和创新的强调意味着中国将会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未来将在研发和教育方面加强投入。
经合组织中国经济政策研究室主任 马吉特·莫尔纳:首先你看这个图表示服务业和人均GDP的关系,(横轴)表示的是人均GDP,(纵轴)表示的是服务业在人均GDP的比重。经合组织中国经济政策研究室主任 马吉特·莫尔纳:特别是在目前,很多国家都在对抗疫情,复工复产也是很难。
30年前,党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面向太平洋打出一张王牌,一下子吸引到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浦东以占全国1/8000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80的GDP、1/15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2019年,我国人均GDP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进程中又前进了一大步,对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成为市场信心稳、底气足的重要基础。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
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为啥说很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