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日)是联合国第七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今年全球的主题是“维护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我国的主题是“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
记者从国家林草局获悉,近年来,通过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我国的大熊猫、朱鹮、亚洲象、藏羚羊等濒危野生动物已扭转了持续下降的态势,德保苏铁、华盖木、百山祖冷杉等野生植物居群稳定增长。
据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严厉打击野生动物及象牙等动物产品非法贸易,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构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主动预警和监测体系等有效措施,不断强化濒危野生动物保护。
截至目前,我国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数量达到600只,有力支持了野外种群的恢复与繁衍,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14只升至1864只。亚洲象种群数量从180头增加到近300头。藏羚羊保护等级已从“濒危”降为“近危”,种群数量由不足7.5万头增至30万头以上。朱鹮由最初仅剩的7只增加到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4000只。
同时,我国还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自然等措施,持续开展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全国共建立1.18万处自然保护地,为野生植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约有6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保护。通过对德保苏铁、华盖木、百山祖冷杉、天台鹅耳枥、普陀鹅耳枥等近百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实施抢救性保护,使部分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步恢复。
此外,我国还建有近200个各级各类植物园,收集保存了2万多个物种,占我国植物区系的2/3,基本完成苏铁、棕榈种质资源,以及原产我国的重点兰科、木兰科植物的收集保存。
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自1981年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以来,中国政府认真履行国际义务,采取了一系列比CITES更严格的措施,在强化履约管理、完善监管执法、打击非法贸易、推进履约合作、提高公众意识和增强综合履约能力等多方面开展了诸多工作。(总台央视记者 施韶宇)
(编辑 王楠)
今年11月以来,随着大型涉禽鹳鹤类迁徙进入高峰期,辽宁锦州市野保志愿者参加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组织的环渤海地区鹳鹤秋季巡护活动。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锦州志愿者联盟负责人余炼介绍,今年锦州市鹳鹤类迁徙的主要特点是种类多,种群数量大,迁徙时间较为集中。
(记者寇江泽)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为进一步扩大麋鹿野外种群,11月6日我国成功将25只成年麋鹿放归自然。麋鹿原产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温暖湿润地带,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犄角像鹿,头脸像马,蹄子像牛,尾巴像驴,因此又称“四不像”。
这是10月11日在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拍摄的金丝猴。经过神农架国家公园动物保护人员的多年努力,加之当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神农架金丝猴数量已近1500只,种群数量增至11个。
6月23日,一只蓑羽鹤宝宝在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艾溪湖湿地公园破壳。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成年蓑羽鹤在照顾刚刚破壳的小鹤(6月23日摄)。新华社发(余会功 摄) 6月29日,工作人员在给蓑羽鹤宝宝喂食。
朱鹮在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峡口镇井坝村牧马河觅食(2019年11月19日摄)。记者22日从陕西省林业局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曾几近灭绝的朱鹮,其全球种群数量已超过5000只,其中中国境内4400只,栖息地呈现出以秦岭为中心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扩展的趋势。
任义军(右)和同事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看麋鹿种群活动情况(6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6月11日,任义军(左)和同事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查看麋鹿补饲情况(无人机照片)。
期节目我们请到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穿山甲专家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吴诗宝教授,说说穿山甲。对于人类来说,穿山甲的最大价值,绝不是它们的肉和鳞片,而是它们在维护生态平衡上的巨大作用。
每年10月下旬,白天鹅从西伯利亚等地迁徙至河南黄河三门峡湿地保护区越冬,种群数量在12月中旬趋于稳定,来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离开湿地陆续北迁,在此停留约5个月。保护区也在不断加强对白天鹅的保护管理,调整充实管护人员,及时观测白天鹅变化情况,及时为白天鹅越冬期补食。
近年来,随着秦岭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秦岭羚牛的繁衍生息创造了优越的外部条件,其种群数量稳中有增,目前总数超过4000头。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6月26日,秦岭羚牛在密林里张望。
5月26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神树坪基地工作人员抱着一只幼年大熊猫。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摄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白色大熊猫。保护大熊猫的重中之重,始终是就地保护,即保护熊猫栖息地,从而保护野生种群和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