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手机上网课?小心“熊孩子”刷爆银行卡!

2020年03月05日11:15  来源:小莉帮忙

5034

这次疫情 

让孩子们在家里度过了一个“超长假期”

如今河南多地已经陆续复产复工

焦心的家长一边工作

一边还要远程遥控孩子在家认真“上课”

殊不知 不知不觉中

有的家长的银行卡已经被刷爆...

辛苦工作挣的钱,

被孩子们“弹指间”刷光...

郑州的李女士求助小莉

疫情期间自己的孩子11岁

在使用手机的间隙

整整刷光了自己绑定的一张银行卡

一分钟花掉388元!

几天时间银行卡里的钱直接被刷光

李女士哭诉:

我这得挣多长时间啊!

那么鉴于李女士的孩子是未成年

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家长并不知情

她被刷掉的钱能退回来吗?

随即小莉联系上了李女士女儿

操作消费的网络科技的公司

对方客服解释:

他们后台查询到消费时认证的身份为成年人

但如果是未成年人操作的

还需要时间去审核

李女士解释

是女儿用了孩子父亲的身份信息

进行了登陆和认证

但是,这样的操作无疑对“追款”

造成了难度

经过小莉协商,对方表示

李女士需要提供更加具体

如:认证人为孩子直系亲属之类的材料

然后再申请退款

财务核对后

会第一时间联系李女士解决此事

其实不仅李女士所反映的情况

在小莉帮忙的热线后台

我们接到孩子玩游戏充值的投诉不计其数

仅2月1日到3月3日粗略统计

至少有类似玩游戏的投诉400条

而一位安阳的李先生投诉

自己孩子玩多个游戏累计消费金额

竟然高达7万!

单亲父亲顾家难,孩子打游戏充值几万元!

夫妻双方为社区防控人员

10岁孩子家中打游戏充值

而小莉在接到这样的投诉后

我们整理发现,

孩子使用手机充值

一般会有以下特征:

  1. 借上网课名义打游戏、看直播;

  2. 手机支付密码被孩子“聪明”的记住;

  3. “聪明”的孩子会删掉短信扣费记录,防止父母察觉。而多数家长后知后觉,不能及时制止。

  4. 孩子没有养成正确的金钱观念,对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可控性较弱,且对金钱数额上没有概念。

而小莉在给大家提供帮助时,

在维权方面

我们也发现会有这些难度:

  1. 网络游戏类似的科技公司联系方式多为单方发邮件或者客服电话,无法面对面沟通解决。

  2. 证明被消费的钱为未成年孩子所为,需要取证,难度较大。

  3. 解决审核时间较长,一般为15个工作日,大部分能追回,但完全追回的可能性不大。

早在2019年11月,为规范网络游戏服务,引导网络游戏企业切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消费等行为,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

该通知提到,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须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其次,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每日22时至次日8时,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网络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的时长,法定节假日每日累计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累计不得超过1.5小时。

① 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

② 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

③ 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该通知还提到,要切实加强行业监管,并探索实施适龄提示制度,积极引导家长、学校等社会各界力量履行未成年人监护守护责任,加强对未成年人健康合理使用网络游戏的教导,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游戏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

家长们!你们在防止孩子沉迷游戏

过度消费的道路上,

有什么好的经验或者“追款”成功的策略?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互动!


来源:小莉帮忙

文章关键词:网课 熊孩子 银行卡 责编:彭向华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