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提高,对一个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越来越重要。随着我国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就业弹性大幅增强等趋势性变化,人力资源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回应新形势新要求,提升人力资本,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所谓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也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要看到,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宝贵财富。人力资本凝结着劳动者的知识、经验、技能和健康等进而创造价值,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根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人才为首要资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人力资本潜能,不断提升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总的来看,我国人力资源发展形势良好,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保持在9亿人左右的规模,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就业形势稳中有进,但仍然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仍需下大力气解决就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国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但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相对还不高,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效率还不尽如人意;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人力资源市场日臻成熟,但国际化人才开发缓慢,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非常短缺;等等。
展望“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力资源发展可能出现的趋势是:人口老龄化加快,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但年新增劳动力仍可维持在1400万左右,比照同期GDP增速预测,人力资源供需基本平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预计提高到11年以上,劳动者健康水平和文明程度都有新的提升,能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数字技术全面影响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岗位和劳动者素质需求发生变革,但不会产生突出的“就业破坏”效应,同时会催生出许多新的工作岗位,就业弹性大幅增强,用工方式和雇佣关系呈多样化;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将持续上升,对稳就业产生积极作用;等等。
这些现状和趋势表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都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回应这些新要求,通过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更好聚集国际人才等措施,大力提升人才的量与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就业的支撑和保障。要准确分析、科学研判就业形势,坚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对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民工等就业进行重点帮扶,还要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劳动者素质,使供需更匹配、就业结构更优化;既要通过大规模减税降费、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等措施,加大稳企稳岗力度,让企业“轻装上阵”增强吸纳就业能力,还要完善政策法规,改善劳动者劳动环境和待遇,促使劳动者整体收入与经济增速同步提高,让劳动者共享发展红利。
第二,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持续保持人力资本投入力度,为高质量发展培育和输入新动能。比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人力资本投入从儿童早期教育开始,努力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贯穿劳动者整个生命周期,保障人力资本不断增值;推动政府、教育机构、企业等相互衔接、紧密合作,提高人力资本产出比;注重劳动者技能、特别是高阶认知技能和社会行为技能培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加有效和高端供给;要强化人力资源需求研判,制定专项发展规划,落实就业和技能培训,逐步扭转低端劳动力过剩、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要积极应对数字经济给人力资源市场带来的新问题,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制度改革,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机制;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拆除阻碍人才自由流动的“玻璃门”,实现人力资源按市场需要无障碍流动;要健全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打破人才创新发展的“天花板”,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第四,秉持开放包容理念,更好聚集国际化人才。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秉持开放包容理念育才、聚才,培育我国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创新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模式,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培养综合、开放型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特别是要完善相关政策,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扶持、激励计划,吸引留学人才回国发展;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懂技术、会管理、熟悉东道国语言和文化的国际化人才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积极弘扬企业家精神,扛起应有担当,企业家就一定能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100万亿元大关。现在我们要更加注重的是起点的机会公平,而在起点上的机会公平最重要的就是能力的差距要缩小,比如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区域之间能力的差距。
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扭住实体经济不放,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我们就一定能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我国不仅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也是制造业就业第一大国。虽然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就业增长的新引擎,但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制造业就业稳定仍是当前稳就业的关键。从当前制造业的劳动力需求端分析,我国制造业就业增长面临着机器换人、人力资本错配和产业跨境转移三方面挑战。
赵德友分析认为,近年来我省供给规模稳定扩大,发展的稳定性显著增强,GDP增速年度之间回落的幅度总体呈收窄态势,由2008年的2.6个百分点逐渐缩小到2018年的0.2个百分点。供给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领跑”全省经济增长;供给体系质量得到提升;消费水平逐步升级等共同发力,使全省供需结构更加匹配。
3月19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19年《河南经济蓝皮书》出版暨河南经济形势分析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9年我省宏观经济预计仍将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继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供给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领跑”全省经济增长;供给体系质量得到提升;消费水平逐步升级等共同发力,使全省供需结构更加匹配。
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十分艰巨,需进一步完善脱贫机制,探索有效的脱贫模式,才能彻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彻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帮扶作用,形成多层次的扶贫协作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紧迫要求。正确理解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要求,有助于找准改革关键领域,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