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红土地上的“绿色减贫”决战——大别山“将军县”金寨脱贫纪实

2020年04月30日09:57  来源:新华社

5034

  新华社记者陈先发 杨玉华 姜刚 陈诺

  巍巍大别山,在解放战争时期曾映照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历史雄姿,如今又见证了一场老区人民波澜壮阔的“反贫困”决胜之战!

  4月29日,安徽省宣布,革命老区金寨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个著名的“将军县”在奔赴全面小康的路上,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金寨的反贫困之战,曾让无数人牵肠挂肚:这里是华东地区最闭塞的山区之一,又集山区、库区和老区为一体,是安徽省最典型的一块“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但毫不气馁的老区人民,在国家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指引下,向着贫困堡垒发起冲锋,交出了一份“绿色反贫困”的出色答卷。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红土地上的“绿色减贫”决战——大别山“将军县”金寨脱贫纪实

  这是3月19日拍摄的金寨县大湾村。新华社发(周牧摄)

  红土地上脱贫之战 拼搏出又一个“10万+”

  换上一身黑色盘扣的中式褂衫,年已古稀的大湾村村民陈泽申像上班族一样准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的新头衔是炒茶师,在村里的茶厂,负责指导络绎不绝的来村游客采摘和炒制茶叶。

  他曾因丧子和老伴重病成了贫困户,靠着村里的产业帮扶和公益性岗位收入,2017年主动申请摘掉了贫困帽。在他二层小楼的新居里,张贴着一张放大的脱贫证;不远处,他曾居住的土屋已成大湾村的旅游“打卡点”。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7)红土地上的“绿色减贫”决战——大别山“将军县”金寨脱贫纪实

  4月16日,村民陈泽申在自家老屋院子里打扫卫生。他曾居住的土屋已成大湾村的旅游“打卡点”。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金寨地处大别山腹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革命老区之一。

  三个“10万+”见证了金寨反贫困之路的深沉身影。

  第一个“10万+”里,凝聚着革命的热血。“最后一把米、拿去当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儿、送去上战场”。革命年代,不足23万人的金寨县先后有10万人参军参战,是红二十五军和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如今满山的红杜鹃下深埋着烈士的遗骨。

  第二个“10万+”里,凝聚着“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牺牲。20世纪50年代,为根治淮河水患,金寨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10万亩农田被永久淹没,10多万人搬离的繁华乡镇也埋身水下。

  在做出两个“10万+”的伟大奉献后,金寨县的状况一度让人沉重。1978年,金寨县贫困人口54万,占总人口的99%,几乎人人贫、户户穷。直到2011年,金寨仍被确定为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贫困人口超过13万,210个山区村中贫困村就有71个。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6)红土地上的“绿色减贫”决战——大别山“将军县”金寨脱贫纪实

  4月17日,一辆公交车行驶在金寨县大湾村的旅游快速通道上。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转机,来自国家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在精准扶贫指引下,一场山乡巨变的画卷徐徐铺陈!

  曾经闭塞的山区如今山门大开。金寨先后投资36亿元修建了贯穿全县的旅游快速通道和通达镇村的公路,畅通了山乡血脉。高铁也呼啸而来。去年金寨旅游人数突破1200万人次,是本地人口的十多倍。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2)红土地上的“绿色减贫”决战——大别山“将军县”金寨脱贫纪实

  4月6日,安徽省金寨县油坊店乡面冲村村民在采摘茶叶。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当年长满荒草杂树的大山如今山野流翠。全县累计建成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超过100万亩,一垄垄茶园绿野生金,一片片药材成增收宝库,2万多贫困户借此年增收2000元以上。

  深居高寒山区的农民搬迁山下,发展起“山口经济”。挂上农家乐的招牌、接上互联网卖起山货,“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网上卖货”成了许多贫困户的致富经。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9)红土地上的“绿色减贫”决战——大别山“将军县”金寨脱贫纪实

  4月16日,金寨县大湾村村民在茶产业扶贫车间里加工茶叶。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在金寨人民即将跨出贫困门槛的时刻,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因疫返贫”的风险。县长汪冬带头走进直播间,当地挖掘200多位本土“网红”一起帮贫困户带货;12个扶贫工厂全部开起来,岗位送到贫困户家;拉网线、送手机,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因学掉队……

  历经拼搏,金寨创造了又一个“10万+”:从2014年到2019年,全县累计脱贫38428户128096人,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2.1%降至0.31%。4月29日,经安徽省政府批准,金寨正式甩掉“穷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绿色减贫”擦亮脱贫成色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3)红土地上的“绿色减贫”决战——大别山“将军县”金寨脱贫纪实

  4月17日,金寨县大湾村村民在茶产业扶贫基地里采茶。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金寨是安徽最大的山区县。一边是“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和几大水库;一边是人均耕地不足1亩,发展受困。生态红线不能碰,发展难题必须解,生存与生态、环保与温饱问题交织,让金寨脱贫成为“难中之难”的一场硬仗。

  “金寨的脱贫攻坚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一道具有时代意义的方程题。”金寨县委书记潘东旭说,“减贫压力巨大,我们不求速效,但求成色。”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2)红土地上的“绿色减贫”决战——大别山“将军县”金寨脱贫纪实

  4月17日,金寨县大湾村村民整理销售的农产品。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赔钱”也要夯实“绿色减贫”道路。

  张冲乡流波村周遭满目翠绿,远处响洪甸水库碧波荡漾。作为全县11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网箱养鱼曾是这里脱贫致富的“利器”。2016年起为保护水库生态,当地开始大规模拆除网箱。响洪甸水库超过七成的网箱在张冲,这其中一大半在流波村,村民们炸开了锅。“当初淹我们家园,现在拆我们网箱,没了吃饭家伙怎么活?”

  几番斟酌,金寨县还是痛下决心“赔钱”也得护绿。最终两个水库的3万余只网箱被拆除,县里共掏出3亿元帮助渔民转产谋出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金寨境内水质常年二类以上,森林覆盖率超75%,涓涓清泉,草木葳蕤,成了游人纷至沓来的“养心之地”。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山边坡顶架起光伏板,“晒太阳”也能赚钱。2014年起,金寨创新光伏扶贫,探索“分户、联村、村集体”三种光伏发电扶贫模式和“光伏+种养”的农光互补产业模式,助力11万余人脱贫。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5)红土地上的“绿色减贫”决战——大别山“将军县”金寨脱贫纪实

  4月16日,村民陈泽申在金寨县大湾村茶产业扶贫基地里加工春茶。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探索的脱贫“平台经济”模式硕果连枝:搭建茶谷、药库、果岭和淠淮生态经济带四大平台,引导产业集聚,走“农旅融合、产业延伸”之路。仅茶谷平台就达20余万亩,“茶谷主题公园”覆盖8个村2.3万人,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4000元。

  ——用“改革红利”增脱贫质量。

  金寨探索将宅基地改革与易地扶贫搬迁结合,通过腾退旧宅、综合奖补,让贫困户“挪穷窝、不负债”。2014年以来,金寨勇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智慧学校等37项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借助改革释放的红利,提升脱贫质量。

  ——干部“头雁”增强牵引力。

  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下派已是第6个年头,一年200多天以村为家,两个女儿埋怨她是“手机里的妈妈”,但她却是很多村民眼中的“好闺女”、脱贫的领路人。

  金寨探索干部量化考核、党员“星级创评”和乡村能人回归等机制,推动1.3万名党员干部沉到战贫一线,484名驻村工作队员实现所有村全覆盖,新思想、新观念、新干劲,焕发乡村生机。

  红色精神不断线 老区成为“新热土”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8)红土地上的“绿色减贫”决战——大别山“将军县”金寨脱贫纪实

  4月16日拍摄的金寨县大湾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潘东旭说:“无论革命年代、建设年代还是改革发展新时代,金寨的红色精神始终不断线,是激励奋进的宝贵财富。”

  在古碑镇宋河村第一书记汪木森看来,实现脱贫摘帽只能得60分,乡村振兴干得好才得高分。不久前,村里招商引资签下旅游合作项目,准备利用村里穿流而过的宋家河打造“生态养心村”。他还一口气列出了今年要办的25件事交村两委讨论,都是关于脱贫后的乡村振兴和未来发展。

  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旅游富县……一份沉甸甸的“十四五”规划里,“后脱贫时代”的新金寨跃然而出。

  老区不老,生机勃发。

  ——“慢半拍”的山里人步入发展“快车道”。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3)红土地上的“绿色减贫”决战——大别山“将军县”金寨脱贫纪实

  列车驶出金寨火车站(2019年12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每天60余高铁列车飞驰而过,跑起来、快起来,借助现代化交通体系,老区已汇入时代洪流。

  跻身全国十大电商扶贫样板县,一根网线让山里人与世界相联。贫困户张传峰以网为媒直播带货,山里的“土疙瘩”成了“香饽饽”,3年来他带动周边40余户贫困户通过电商增收。2019年,金寨县电商交易额超过30亿元。

  ——曾经人才外流的“失血”山村正在变成人人回归的“活血”家乡。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1)红土地上的“绿色减贫”决战——大别山“将军县”金寨脱贫纪实

  4月16日拍摄的金寨县大湾村新居(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余静回忆,下派之初走村串户,不少人家门前锈锁一把,村里年轻人拼了命读书只为跳出农门,“如今却要回流。”两年来,全县有436位各类人才“凤还巢”。放弃优渥的外企工作,“80后”童维新回到了白纸棚村,摇身一变“养鸡大王”,他的合作社一扩再扩,400多户村民从“围着看”到“跟着干”。

  从皖南医学院毕业的“90后”夏鹏,2018年高票当选村支书。学药出身的他卷起裤脚,在田野里寻觅一方乡村振兴的“补药”。金寨220个村中,像他一样的“80”“90”后“一把手”已超过三分之一。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0)红土地上的“绿色减贫”决战——大别山“将军县”金寨脱贫纪实

  4月16日,游客在金寨县大湾村的油菜花田里拍照。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昔日的“冷清地”正变成投资的“新热土”。

  4月的第一周,天堂寨景区旁的八湾村,21栋徽派农家小院“一房难求”,短短五天,景区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老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游客已扩展到港澳台地区。”金寨文旅体育局局长洪潮说,未来将以乡村旅游支撑乡村振兴,每一个村庄都会评级,村居就是景区。

  127亩的养生谷、总投资逾30亿元的颐养社区,一笔笔资金争相“进山”。金寨以休闲健身养老为方向,推进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山还是那座山,村却换了模样。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4)红土地上的“绿色减贫”决战——大别山“将军县”金寨脱贫纪实

  3月19日,在金寨县大湾村在建的农俗博物馆,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左)和施工人员交流。新华社发(周牧摄)

  大湾村一派热火朝天,古色古香的游客接待中心开张迎客,修旧如旧的土坯房“变身”农俗博物馆,白水河边的十里漂流项目正在加班加点建设。

  见证这一切的是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它陪伴着老区人迎接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更目送着他们迈向新时代的征程。(参与记者:陈尚营)

文章关键词:将军县 大湾村 油坊店乡 金寨县 大别山 贫困户 10万+ 农俗 反贫困 红土地 责编:王江龙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发现最美铁路】“数”看江西革命老区的“高铁时代”

    南昌铁路局供图 丁波 摄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赣州工务段负责416公里高铁线路的检修,其中包括赣江特大桥。南昌铁路局供图 丁波 摄  赣州国际陆港是中国第八个内陆开放口岸、首个内陆监管试验区,也是全国内陆唯一一个进口木材直通口岸。

  • 一张新图,让中国变“小”,让梦想变“大”

    在中原,郑渝高铁郑州至襄阳段、郑州至阜阳高铁、京港高铁商丘至合肥段于12月初开通运营,南阳、周口等城市结束不通高铁的历史。在山东、贵州、四川,随着日兰高铁日曲段和成贵高铁宜宾至贵阳段建成运营,临沂、毕节等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接入全国高铁网。

  • 高铁开进赣南提升老区人民幸福感

    12月26日,京港高铁昌赣段正式通车运营,标志着981万赣南老区人民的高铁梦变成了现实。如今,京港高铁昌赣段的开通,改变的不仅是出行速度,更会提升赣南老区人民的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牵挂赣南这片红土地,多次强调要加快发展,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 这是一张很大很大很大很大很大很大的网……

    新华社发渝昆高铁全长约699公里将重庆至昆明铁路运行时间缩短3小时西部内陆开放又揭开了新篇章  渝昆高铁施工现场。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昆快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渝昆高铁云南段正式开工建设。

  • 【年终策划·守初心 奔小康】“大别山为什么这样红”系列报道之一:走进河南新县田铺大塆

    大河网近期走进大别山深处,走访河南新县、安徽金寨、湖北红安3省“将军县”的3个村庄,一同探寻“大别山为什么这样红”。在“老家寒舍”客厅的墙上,展示着韩光莹一家的红色履历:爷爷是伤残老红军、三爷爷是红军烈士、父亲是有着46年党龄的老党员。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